阳明心学的感悟
1、用修行的话讲就是“在状态”。什么叫在状态?就是内外一致的简单状态。心里第一反应是什么,就跟着它去了,不要再去做加工,不要再去做强化。内外一致的情况下,内外是通畅的。内外一致是面对真实的自己,是坦荡的状态,简单的状态。
2、所谓的“心”,指的是我们精神层面的东西,就是人与人之间根本的不同。人为什么会有烦恼?为什么会与某个人有缘分?为什么会讨厌某个人?这些所有的感受都是从“心”里出来的,直觉也是从“心”里出来的。所以,在“心”里找到答案,就能找到所有问题的根源。所以,所谓“心外无物”、“心外无理”,要内求,从自己的内心去寻找。(阳明心学的感悟)。
3、线下课程时间:5月6日下午17:00~5月8日下午16:00结束
4、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5、 事上磨,用心做好每一件事,站高一个层次,不忙乱,不焦虑,坚信此心光明,万事可成!
6、 今天的课程的确震动了内心!!知行合核心在于提升知的境界。对市公司部署落实不到位,是因为知的不到位!支局工作落实不好,也是县局没有让支局真正的知!只有知的境界提升了,才能产生行的内生动力!!!
7、事实上,“心即理”与修行、禅宗讲的“明心见性”是一样的道理。修行的根本是在修心,真正的修行就是去知道自己的“心”。以“心”为入口,不断与世界发生反应的时候,各种情绪起来的时候,“心”被“动”到的时候,去觉察“动”的背后是什么?借由一种方法把“动”的那些能量散掉,直到后哪怕狂风暴雨来临时,心里依然能够平静如水,依然可以义无反顾地去经历人生的各种波澜壮阔,却可以做到心定如大海,鲜活而又不沾不染。真正的修行是明心见性,心明了,才能真正见“性”。
8、大多数人读书仅仅是涉猎大量的书,以为自己已经“知”,但是从来不去实践,终很难发现自己其实是不“知”,或者说不是真正的“知”,不知道自己不知道。如果总是在实践,以为自己是实践专家,但是解释不清其中的原因和逻辑,并且对环境的变化完全不敏感。在这种情况下,看似自己“不知道自己知道”,终也是不“知”道。
9、至今还公认的评价说:中国历史上只有2个圣人,就是孔子和王阳明。王阳明是精通儒家、道家、佛家心学之集大成者,是明代影响大的哲学思想。其学术思想传至中国、日本、朝鲜半岛以及东南亚,立德、立言于一身,成就冠绝有明一代。弟子极众,世称姚江学派。其文章博大昌达,行墨间有俊爽之气。
10、 老师的《阳明心学与人本管理》感受颇深,特别是老师讲授的“知行合一”,让我受益匪浅。知行合一不是“言行一致”不是“说到做到”不是“少说多做”不是“勇于实践”也不是“知易行难”,老师的精彩讲解教会我们“知行合一”是认真做好眼前的每件事,思想与行为是一体的,让思想自觉引导行动自觉,让行动自觉深化思想自觉,只有把“知”和“行”在思想上统一起来,才能称得上“善”。
11、夫美质难得而易坏,至道难闻而易失,盛年难遇而易过,习俗难革而易流。
12、 我们以学书法为例。想要学习书法,去购买了笔墨纸砚和字帖,制订了练习计划。开始练习时,调好墨、抻开纸,横平竖直,心无旁骛,一撇一捺实实落落地去练习。假以时日,书法自然有成。
13、“良知”指的并不是慈善行为,而是活在本初真实的自己的状态。任何有了分别的状态,都不是第一反应,哪怕这种分别打着大义名分的旗号,哪怕这种分别是对于所谓正义价值观的追求,也都是执着。只有活在内外一致的状态里了,生命的层次才能借由功夫而不断升华,后才有可能抵达究竟智慧。
14、致吾心之良知者,致知也。事事物物皆得其理者,格物也。是合心与理而为一者也。
15、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格物”即“慎独”,即“戒惧”。
16、 虽然,到今天为止,才接触,应该说是第一次接触阳明心学,但是,今天的心灵确实是受到了一次洗礼,通过以上各位领导、同仁、同学的分享,可以得出一个真理:阳明心学就是阳明心学,不是她不存在,而是自己接触、感知的稍微有些晚而已,已经感知,就深深地被这门学科所打动,所折服。
17、朱熹理学提出“存天理灭人欲”,所谓的天理就是儒家的三纲五常,是一系列严格的道德准绳和行为规范,这种天理下,所有人都被压得死死的,也就越来越扭曲越腐朽。王阳明曾经也追求这个天理追求格物致知,但是他后来产生了不同意见,觉得这个天理不妥,真正的天理就在人的心中,所看到的外在都是内心的投射反应,也就是心外无物,而这个心也代表着人的良知,而致良知就是要把这个良知反映在实践中。
18、《中庸》谓“知耻近乎勇”。所谓知耻,只是耻其不能致得自己良知耳。此心无私欲之蔽,即是天理。
19、凡谋其力之所不及而强其知之所不能者,皆不得为致良知。
20、讲师:王海峰,男,陕西省阳明学会会长、终南阳明书院院长。曾经涉及领域:演讲、培训、营销、商业运营。目前主要研究对象:阳明心学。
21、致知二字,乃是孔门正法眼藏,异此而学,即谓之异端;离此而说,即谓之邪说;迷此而行,即谓之冥行。
22、 老师的课充满了正能量,希望李老师的课唤醒我们的内心,唤醒我们的良知,打开我们的思路,让我们在生活和工作中都能做到知行合都能摆脱烦恼和担忧,做到游刃有余,潇洒自在!让我们心存光明,心想事成!
23、当一个人拥有求知精神的时候,一定会想要去验证究竟,“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所以,当你“知之真切”时,一定会去“行”,“行”是“知之真切”的自然发生,或者说两者是合二为一的。
24、“心即理”强调的是追求学问终是内求和内明。阅读一篇文章的时候,我们认识所有的字、词语、掌握了逻辑,串在一起便知道文章讲了什么。这些都是知识层面的知道,而真正的知道一定是内明。
25、 今天的课程深深的震撼了我的内心,触动了我的心灵!打开了我的心结。知行合知的到位,才能行持续力,责任越大,良知越大,用思想改变身边的人,心无旁骛,做好当下,无私的奉献,为企业的美好明天做出应有的贡献!
26、若己为君子,而使人为小人,亦非仁人忠恕恻怛之心。
27、王守仁(1472-1529年),字伯安,号阳明,浙江余姚人,汉族,明朝杰出的思想家、文学家、军事家、教育家,心学的集大成者。弘治十二年(1499年)中进士,起家刑部主事,历任贵州龙场驿丞、庐陵知县、右佥都御史、南赣巡抚、两广总督、南京兵部尚书、左都御史等职,接连平定南赣、两广盗乱及宁王朱宸濠叛乱,获封新建伯,成为明代凭借军功封爵的三位文臣之一。明穆宗继位,追赠新建侯,谥号“文成”。万历十二年(1584年),从祀于孔庙。
28、 我愿老师带给的精神大餐!能打开我们的内心,理清我们的困惑安心,让我们在生活和工作中都能做到知行合都能摆脱烦恼和担忧,做到游刃有余,潇洒自在!让我们心存光明,心想事成!
29、志于道德者,功名不足累其心;志于功名者,富贵不足以累其心。
30、“心即理”,即心外无物,心外无理。人生所有的问题,对一切学问的追求,都如同大树的分枝。要想知道根源,知道生命的真相,只需要从心入手,洞察自己的心就能知晓。
31、 今天听了老师的《阳明心学与人本管理》感受颇深,老师将阳明心学的“心即理、致良知、事上磨、知行合一”与人本管理相结合,教会我们工作生活中要用心做事、把良知贯彻到生活领域的各个方面,通过认真做好眼前的每件事,达到思想与行为是一体的效果(即知行合一)。今后将把本次学习的内容应用到工作中去,用思想指导行动,通过无私的奉献,冷静的思考,打破旧的观念束缚,尽职尽责做好本职工作,为企业发展做出应有贡献。“此心光明心想事成”
32、天下之人心皆吾之心也,天下之人犹有病狂者矣,吾安得而非病狂乎?犹有丧心者矣,吾安得而非丧心乎?
33、边当官边做学问,实际上很难达到水平,因为时间和精力不够。中国历史上象这样去做的人不少,但真正成功者寥寥无几,多就是在一个方面比较突出。大家一致认为“三立”皆达止境者,只有一个半人:一人者明代的王阳明先生,半人者清代的曾国藩先生。为什么视曾国藩为半,就是因为他的功业第学问还是弱了一些。
34、君子之酬酢万变,当行则行,当止则止,当生则生,当死则死,斟酌调停,无非是致其良知,以求自慊而已。
35、 金老师讲:“心”,不是血肉一团,不是我们体内这个供血器官。所谓的“心”,应该是我们体内的一种力量,一种精神,一种意识。我们的心决定着我们的思考方式,决定着我们的行为举止,决定着我们的目标。我们每个人的言谈举止、行为习惯,都是我们“心”的具体体现。
36、 今天听了老师的《阳明心学与人本管理》,受益匪浅,忙碌是邮政人的一种生活状态,想让自己忙碌多年的心静下来其实很难。管理的本质在于经营和管理人心!人心是企业发展的源动力,知行合止于至善,勤学经,改己过,责人善。管理者和被管理者都要修行良知,大家有共同的奋斗目标和价值观、首先要用心做好我们的本职工作,把心转化为事业心、进取心和责任心。人走在一起叫团伙,心走在一起才叫团队,一群志同道合的人,用心干出一番事业。
37、心即理:万事万物都在自己心里,所有的道理不必外求,世界的意义也是由你的内心赋予的,向自己内心求索就可以。
38、以言语谤人,其谤浅;是以身谤也,其谤深矣。
39、“心即理”,比如读书的时候,一开始不用在意文字本身,哪怕不能完全了解文字的含义,心里如同过电影一般,跟着文字过一遍,会觉得内心有安定的感觉,貌似明白了这些文字的含义。然后,随着慢慢做功夫,渐渐地就会发现,心里完全明白文字的意思,而且意思很丰富。再然后,可以用自己的语言灵活地表达和阐述文字的意思。这就是“浸泡式”学习,一种熏染方法的学习。长期浸泡在文字里面,心里就会生出力量。这也正是反复背诵经典的意义所在。
40、中国人经常在讲的是整体论,或者叫系统论。事物很多时候是一个整体,并不是把每一块弄清楚就等于了解了整体。比如西医看病会分很多科室,但影响人身体健康的因素中,精神因素占更大的部分。所以整体并不等于部分的组合。一方面从物质层面看,不能说所有的器官加一起就等于一个人。另外一方面,更大的意义在于我们不能仅仅把物质层面的组合就当成一个人,因为精神层面才是决定人与人之间根本的差别,是决定一个人生命质量和品质的根本所在。
41、夫志,气之帅也,人之命也,木之根也,水之源也。源不浚则流息,根不植则木枯,命不续则人死,志不立则气昏。
42、不断建立对自己的觉察。我们现在大多数时候对自己的觉察力已经很弱,要靠仪器或医生告知才知道自己生了病。但如果我们足够敏感,就能够随时感知外界的变化。身体的防御机制和免疫系统是在工作的,从内到外是畅通的。所以我们要对身心在状态保持敏感,提升觉察。
43、 相由心生,行为心声,世界是你慼知到的世界,是你认识到的世界,拂心尘,养心性,显良知,发正念,立正德,扬善行,心无旁鹜,专心做好当下,就能成为好的自己。象老师对待授课一样,用心,用责任,用激情做好每一件事。感谢李教授!
44、从龙场顿悟的知行合听到现在心学归宿之致良知。从字面上来看,好像这个良知与人之初,性本善相关,但我觉得,王阳明是参悟佛学,道家,程朱理学后自创一派,应该不是简单的劝人从善吧,加上12岁时他作的那首让我印象深刻的《蔽月山房》:
45、 刘长志,民间学者,年逾不惑。生于苦寒之地,幼长于山野,弱冠从戎,历十数年解甲。其人宗于道,贵于贞;其学源于先秦圣人,学不师授;其志以合天地之道,通万物之机为乐,以循理恬愉为务,以正本清源为己任,弘圣人之道于天下。
46、 做的不到位,源于知的不到位。要不断学习,提升自己,才能指导支局落实好。
47、 与之对照,甚是相符。正是内心每日的忙乱和浮躁,不能平心静气,才造成事倍功半,欲速不达!静下来,调整好,理顺清,道才疏!
48、有人为了逃避人世间的纷扰和磨难而遁入空门,的确能够保护自己免受干扰,但同时也失去了建功立业的机会,对此,阳明先生是不赞成的。他认为一个人的健康人生,就是既修心又做事,这是完全符合人类社会发展诉求的。试想,如果大家都如佛家所言,把自己的人生归于空寂,人类社会就失去了另外一种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