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明心学的思想核心
1、“‘致良知’是学问大头脑,是圣人教人第一义。”
2、“龙场悟道”发生之后,王阳明提出了一个重要的思想,“心即理”。
3、责编| 心源 审校 | 文平 朗诵| 宋凯强
4、阳明先生讲,自己是迫不得已,才与大家一口说尽。只担心后世学子听着容易,只将其当作口头禅、当作光景而已,辜负了良知的本意。
5、王守仁(心学集大成者)与孔子(儒学创始人)、孟子(儒学集大成者)、朱熹(理学集大成者)并称为孔、孟、朱、王。
6、在知与行的关系上,强调要知,更要行,知中有行,行中有知,所谓“知行合一”,二者互为表里,不可分离。知必然要表现为行,不行则不能算真知。
7、心即理:王阳明认为,“心的本体就是天理”,天理就是人们所苦苦追求的圣人之道,就是宇宙间高的“天道”,正所谓“心即道,道即天;知心则知道、知天”,心即理可以说是阳明心学的逻辑起点。简单地理解就是,你所见、所闻、所感、所想,你大脑里的全部就构成了你的全部世界。除此之外,对你来说,不存在另外一个世界;或者说,另外一个所谓的客观世界,对你来说不存在任何意义。
8、人生观是指对人生的看法,也就是对于人类生存的目的、价值和意义的看法。本质就在于如何解决我与我的关系。王阳明说:“人人都可以成为圣人。”善恶全在人的一念之间,良知一旦被遮蔽,意念就有了善恶。痛苦不是周遭环境给你的苦难,而是你与与你自己周旋。当你看满大街都是圣人,满大街的人看你亦是圣人。当你的良知觉醒,发现自己是“圣人”,你就与你达到了和谐。
9、继承陆九渊强调“心即是理”之思想,反对程颐、朱熹通过事物追求“至理”的“格物致知”方法,因为事理无穷无尽,格之烦累,故提倡“致良知”,从自己内心中去寻找“理”。
10、阳明心学的三大核心观点,分别为:心即理、知行合致良知。
11、朱熹认为心是分为“人心”与“道心”的,道心是天理的体现,是“原于性命之王”,是义理之心,是人心的主宰;人心是气质的表现,故而必须接受道心的主宰和统领,此即“心统性情”。(阳明心学的思想核心)。
12、在心上持之以恒地用功,自己的格局与境界就会得到提升,事业和家庭就会拥有一个崭新的、倍增的和广阔的发展前景,从而实现人生价值的大化。
13、何为圣人?阳明先生有言:“圣人之所以为圣人,惟以其心之纯乎天理而无人欲。”
14、可以说,“致良知”是“知行合一”上的一次升级进化,“知行合一”可以让你成为一个好人,而“致良知”,可以让你成为一个圣人。
15、后来,他回到了纽约,在接近交易所的地方专门租了个办公室,请了好几位经纪人,办公室有三部专用电脑,直接交易所的即时行情。按理,行情细分到分钟图,甚至秒点,他应该操作得更好才对。事实上,潮水般的行情信息搞得他头昏脑涨,分不清东西南北了。很快,一百多万元又亏剩几十万了。
16、循理为善,从欲为恶。通过我们自己是否动心、动气,就知道我们的判断之中是否掺杂了个人私意。当我们内心达到纯乎天理而无一私人欲之杂的时候,则是圣贤的境界了。
17、第一句话,阳明先生便开宗明义:“圣人之学,心学也。”
18、阳明先生认为,“致知”,就是“致吾心之良知”。
19、“某于此良知之说,从百死千难中得来,不得已与人一口说尽,只恐学者得之容易,把作一种光景玩弄,不实落用功,负此知耳。”
20、心即理,究竟是什么意思?让我们首先来看一则小故事:
21、后,让我们从阳明先生“侃去花间草”的一则小故事中再来体证“心即理”:
22、“格竹事件”过去了二十年以后,因为种种原因,王阳明被流放到了贵州贵阳龙场的驿站。这个地方有一个阳明洞,王阳明便在此悟道。根据王阳明晚年的记忆,在龙场他思考着一个重要的问题,“圣人处此,更有何道?”意思是孔、孟这样的圣人如果遭遇到与我相同的处境,他们会跟我说些什么道理呢?他通过静坐这种方式,收摄精神,日夜作息,群居独处,力求澄清杂念,不肯妄言妄行,追求内心的宁静与专终完成了自我突破。
23、只有抵达良知,才可以真正启用良知,才可以清清楚楚地去做事情,也就是依道而行。
24、阳明心学不是唯心之学,也不仅仅是心理之学,而是中国古代思想家既强调道法自然,又主张天人合更重视人的主观能动性等一系列哲学思想之集大成,通过心即理、知行合致良知等核心概念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统主体与客体的统一和内圣与外王的统一。
25、王阳明心学,有几个核心的概念。心就是理,致良知,知行合心外无物。如果不细心体会,很容易造成误解,不仅得不到有益的启发,反而会产生相反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