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子吟古诗配图
1、教师小结:慈祥的母亲手中拿着线,帮即将远去的孩子缝制新衣服。临行前,她忙着把衣服缝得严严实实,担心孩子一走很久才能回来。
2、贞元十七年(801年),孟郊五十一岁,又奉母命至洛阳应铨选,选为溧阳(在今江苏省)县尉。贞元十八年赴任,韩愈作《送孟东野序》说:“东野之役于江南也,有若不释然者。”去做县尉是与他的愿望很相违背的,因而也就不可能尽到一个县尉的职责。
3、《游子吟》写在溧阳。此诗题下孟郊自注:“迎母溧上作”,孟郊早年漂泊无依,一生贫困潦倒,直到五十岁时才得到了一个溧阳县尉的卑微之职,结束了长年的漂泊流离生活,便将母亲接来住。诗人仕途失意,饱尝了世态炎凉,此时愈觉亲情之可贵,于是写出这于肺腑,感人至深的颂母之诗。
4、引导幼儿在理解古诗中的关键字的基础上理解古诗内容
5、孟郊自幼聪明,喜欢诗赋,不喜做官。死读书科考三次才中举。《旧唐书》说“孟郊性孤僻寡合”,意思是不合群,处事能力差。单纯应付科考,成长中没学会其它技能,导致其交际沟通与应变能力差。
6、有谁敢说,子女像小草那样微弱的孝心,能够报答得了像春晖普泽的慈母恩情呢?
7、心:语义双关,既指草木的茎干,也指子女的心意。
8、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唐,王维《杂诗》)
9、《游子吟》是孟郊在溧阳所写。作者早年漂泊无依,直到五十岁时才得到了一个溧阳县尉,结束了长年的漂泊流离生活,便将母亲接来住。诗人饱尝了世态炎凉,更觉亲情可贵,于是写出这首感人至深的颂母之诗。
10、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11、于海娣等.唐诗鉴赏大全集.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10:301-30
12、辛辛苦苦忙了三十天,拖瘦了母燕喂肥了小燕。喃喃不断教小燕发音,一一为它们梳理打扮。
13、⑤三春晖:春天的阳光,这里比喻母爱如春天温暖、和煦的阳光。三春,即春天,古代称农历正月称为孟春,二月称为仲春,三月称为季春。晖,阳光。
14、贞元七年(791年),孟郊四十一岁,才在故乡湖州举乡贡进士,于是往京应进士试。贞元八年(792年),下第。可能就是在这次应试期间,他结识了李观与韩愈。《旧唐书》本传说孟郊“性孤僻寡合,韩愈见以为忘形之”;两人的性格都异乎流俗,是他们订交的基石。
15、慈祥的母亲手里把着针线,为即将远游的孩子赶制新衣。临行前一针针密密地缝缀,怕儿子回来得晚衣服破损。谁说像小草那样微弱的孝心,能报答得了像春晖普泽的慈母恩情?
16、《柳亭诗话》:孟东野“慈母手中线”一首,言有尽而意无穷,足与李公垂“锄禾日当午”并传。
17、这首诗说的是慈母用手中的针线,为远行的儿子赶制身上的衣衫。临行前一针针密密地缝缀,怕的是儿子回来得晚衣服破损。有谁敢说,子女像小草那样微弱的孝心,能够报答得了像春晖普泽的慈母恩情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