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极静笃和光同尘【文案55句摘抄】

admin 伤感的语录 2023-03-03 18:36:38

虚极静笃和光同尘

1、虚极静笃、笃静悟初、致虚守静这类词都是佛家用语,大意都差不多。(虚极静笃和光同尘)。

2、“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能长。”(第二十二章)这句话的意思是,“不自我表扬,反能显明;不自以为是,反能彰显;不自己夸耀,反能见功;不自我矜恃,反能长久。”(陈鼓应)老子对这一点很看重,所以他在另外一个地方用肯定的语气又说了一遍,“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第二十四章)很明显这些警句都指向一个方向,怎样面对自我的问题。什么时候可以被称为果敢坚定?什么时候才叫刚愎自用?这是我们不得不思考的问题。

3、世界是一张“无量之网”,修行5个秘密法则!

4、其卑躬屈膝的奴才姿态终感动了吴王。三年后,决定放他们回国。为了牢记亡国之痛、石室之辱,勾践卧薪尝胆,重用贤才,发展生产,君臣同心同德,奋发图强。

5、熟悉或不那么熟悉我的伙伴、朋友大概都知道一个关于我的基本信息:以文字与这个世界建立连接是我的重要存在方式。与世界连接其实也是与人连接,与万物连接。喔,“连接”,这是我近两年重新认识的一个关键词;另一个关键词甚至更重要,它就是——“感受”!这两个词为何成为我的关键词?有待今后和朋友们分享。对了,“分享”也是我的一个关键词,也许,说“分享”是我的基本行为模式更确切。

6、“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第七章)

7、雄是争强好胜、高高在上的;雌则是柔软顺和、趋低退后的。有道的人,不会、也不屑于与人争。然而正因为不争,才能避免无谓的麻烦,反而让财富、人脉和资源都争相聚拢来。

8、此章文字当作天道来解,是老子谈“物理变化”。

9、首先,在学习方面,我们是在大三这个关键的学年进行了访学学习,通过大一大二学年的学习,我们初步掌握了一些法学思维,初步了解了法律体系的建构,大三学年的学习对我们培养法学思维,形成自己的法律观都十分重要。这一年我在集美大学交流学习了十四门专业课,其中包括国际私法,国际经济法,环境与资源保护法等重要课程。在课程安排方面,集美大学和我校较为类似,安排都比较合理,只是存在一些课程学期分布的细微差别。就课程丰富程度而言,我认为我校有一些优势。我校开设了很多形式富有趣味性,内容丰富的课程,例如律师实务,法律诊所等,有利于我们了解实务工作,又不会令同学们产生畏难心理。集美大学此类课程安排较少,选修课多为理论课程,采取了将事务知识渗透到理论课程的学习中,采用多种学习方式丰富课堂,例如采用学生分组分析实际较为综合的案件,练习文书写作,当堂做汇报,当堂辩论的形式,这样同样有利于锻炼大家的文书技能和实务技能。就上课方式来说,集美大学的授课氛围较为轻松,多采取老师授课与学生分享相交叉的方式,学生通过自主性选题讨论,小组汇报的方式拓宽课程的广度和深度,老师也会查找相关视频资料,文献资料在课堂展示,引导学生思考。课程考察方面,集美大学相较我校,更注重学期末考试的笔试成绩,对于平时课表现的考察并不明显,并且集美大学在期末考试方式上大多采取了闭卷笔试的方式,考试安排密集导致复习压力较大,时间较难分配,我校考察方式比较多元,更能够从多角度考察学生。

10、德境到虚极、静笃定,宇宙万象自因缘应现,以为天下而观知芸芸皆归根。

11、炫耀手上五克拉的定情戒,其实心里想要的是两人真心独处。

12、老子特别强调致虚守静的功夫。他主张人们应当用虚寂沉静的发境,去面对宇宙万物的运动变化。在他看来,万事万物的发展变化都有其自身的规律,从生长到死亡、再生长到再死亡,生生不息,循环往复以至于无穷,都遵循着这个运动规律。老子希望人们能够了解、认识这个规律,并且把它应用到社会生活之中。在这里,他提出“归根”、“复命”的概念,主张回归到一切存在的根源,这里是完全虚静的状态,这是一切存在的本性。 

13、“虚极静笃”出自老子的《道德经》第十六章。原文为:“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 含义:使心灵保持虚和静的至极笃定状态,不受影响,为的是万事万物并行发生时,我用这种心态观察事物循环往复的规律。

14、(而普通的人,本性早已迷失,才不管什么归根复命,只是心迷幻境,贪高慕贵,追名逐利,肆意妄为,如此流落欲海,永陷沉沦,终生灭无常,天生天杀。)

15、以往人们研究老子,总是用“清静无为”、“恬淡寡欲”这几句话概括老子的人生态度。但从总体上看,老子比较重视清静无为,主要是就治国治世而言的政治用语,不完全指修身的问题。这一章并不是专讲人生,而是主要讲认识世界,当然也包括认识人生。但无论是认识人生哲理,还是认识客观世界,其基本态度是“致虚”、“清静”、“归根”和“复命”。先说“致虚”。虚无是道的本体,但运用起来却是无穷无尽的。“致虚极”是要人们排除物欲的诱惑,回归到虚静的本性,这样才能认识“道”,而不是为争权夺利而忘了“道”。“致虚”必“守静”,因为“虚”是本体,而“静”则在于运用。司马迁说:“李耳无为自化,清静自正。”(《史记·太史公自序》)这是很扼要的概括。“静”与“动”是一对矛盾,在这个矛盾中,老子着重于“静”而不是“动”,也不否定“动”的作用。再说“归根”。根是草木所由生的部分,有根本、根源、根基诸义,是一切事物起点。在老子看来,对立是过程,是相对的,统一是归宿,是的。这就是归根的哲学含义。不过,老子哲学带有循环论的色彩。任继愈说“老子主张要虚心,静观万物发展和变化,他认为万物的变化是循环往复的,变来变去,又回到它原来的出发点(归根),等于不变,所以叫做静。既然静是万物变化的总原则,所以是常(不变),为了遵循这一静的原则,就不要轻举妄动,变革不如保守安全。把这一原则应用到生活、政治各方面,他认为消极无为,可以不遭危险。”

16、种有几,得水则为,得水土之际则为鼃蠙之衣,生于陵屯则为陵舄,陵舄得郁栖则为乌足。乌足之根为蛴螬,其叶为胡蝶。胡蝶胥也化而为虫,生于灶下,其状若脱,其名为鸲掇。鸲掇千日为鸟,其名为干余骨。干余骨之沫为斯弥,斯弥为食醯。颐辂生乎食醯,黄軦生乎九猷,瞀芮生乎腐蠸。羊奚比乎不箰,久竹生青宁;青宁生程,程生马,马生人,人又反入于机。万物皆出于机,皆入于机。

17、总的来说,在集美大学访学的一年时光里,我在学习方面生活方面都有很大的收获。访学的这一年对我来说是一段独特的值得铭记的经历,这得益于学校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机会,我们在集美大学访学的良好体验也是双方学校的共同努力的结果,我们应向所有负责访学,帮助我们,照顾我们的老师们表示感谢。我认为访学是一段有意义,有收获的经历,希望学弟学妹们积极参加。

18、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19、总上十二法,虽未能概道家静坐心法之全,然大要者皆已简述无余。惟于静坐做工夫时,十二法无须全体采用,亦不必循序渐进。择心性资质夙根之所近,任取一法修之,均可使心入于“虚极静笃”之大定境界,而得顿超圣地。在修链过程中,有不少神秘经验、神秘现象、与神秘境界之产生。有者不必惊惧,无者不必灰心。一味平平常常,默然静去;只问耕耘,不问收获;无怠无荒,无忘无助;自是一日有一日之功,一月有一月之功,一年有一年之功,日积月累,自有进境;不用功而不达者有之矣,未有用功而不达者也。惟须因其自然,不加丝毫勉强,不着丝毫意念,久久纯熟,则妄心自息,妄念自除,昏气自清,俗染自净,而得与天理相应矣。

20、认识自然规律的人是无所不包的,无所不包就会坦然公正,公正就能周全,周全才能符合自然的“道”,符合自然的道才能长久,终身不会遭到危险。

21、即当做工夫时,宜绝念忘机,静心定神;提防动心起念,惟有一灵独耀,而归真返;此时便易入无为正定,山河大地。十方虚空,尽皆消殒,归於寂灭。在一灵独耀境中,不可动心思量,才涉思维,便成剩法。故宜念起即觉之,心动卸止之。心本虚灵不昧,於修静定工夫中,固须制其外驰;然不可入於昏沉寂灭;宜贯注全神,集中一点,并保其一灵惺惺之境,妄心欲动时,即伏之不动,妄心已动时,即制之不动。要去欲起时,即摄令不起,妄念已起时,即予觉破,令不续起。故古谓:「不怕念起,只怕觉迟。」「念起是病,不续是药。」念念觉破,便自可至无念矣。无念便无心,无心便近道,且亦登堂入室矣。当一心散乱,幻想与杂念纷起,生灭不停时,宜急用斩截法,截断诸心,打杀万缘。使心住心位,境住境位,心不外缘而内寂,境不内扰而外静。及至一尘不染、一念不生时,则自虚灵不昧,澄澄自知,虽寂寂而常惺惺,虽惺惺而常寂寂;一灵独耀,神光晔煜,而得大自在力。正如郁山主所说在:「我有神珠一颗,久被尘劳关锁;一朝尘尽光生,照破山河万朵。」此即为一灵独耀说法也。修道而能至一灵独耀,便能「入色界不被色惑,入声界不被声惑,入香界不被香惑,入味界不被味惑,入触界不被触惑,入法界不被法惑。」(临济语)无入而不自得也。在此境界中,「言语道断,心行处灭,」易体认天理。彻识仁体,明心见性而与道合真。孔门「慎独」之功,亦即在求能保此一灵独耀之灵明也。孟子倡「良知」,阳明承之倡「致良知」,均系此一静极通神工夫。故曰:「心至无心神自定,一灵独耀遍乾坤。」

22、选择了就用心去做,做好的自己,你会发现人生的更多可能性。

23、“方正的反而没有棱角,贵重的器物总是后完成,大的音乐反而听来无音响,大的形象反而看不见形迹,„道‟幽隐而没有名称。”(陈鼓应)这几个词为人们所喜欢所熟知,原因可能各种各样,但有一种可能大概是因为他告诉我们有些事情在“数量”的层次上聚合是没有意义的,从“小”超脱到“大”的境界总是要等到一定的时候才能悟到。相信这一点,我们可以坦然面对很多挫折。

24、什么是“虚极”?后人解“虚”多为空虚、虚无,真空无象曰“虚”, 虚而至虚曰“极”。这种解读是将此段文字当作人道在解读。

25、道家修链,重先天,而忌后天用事。此即是说:道家修链,重末形而不重已形,重未然而不重已然;重无象之象,无相之相,无物之物,无体之体。修重逆修逆用,诀重返本还元;鼎重先天炉鼎,卦重画前一封。观重观喜怒哀乐未发前是何气象?重父母末生前是何面目?与乎观天地未分、鸿蒙末判时是何境界,同时,做工夫时之上一乘诀法,天玄子谓:「调息须调真息(先天元息),链神须链不神(先天元神);链气须链玄元气(先天元气,亦有重先天祖气者)。链精须链未然精(先天元精),链性重无性性(先天真性),链心首在复天心(先天真心)。」天玄子又谓:「顺则为人逆则僊,返还易到先天。能脱形骸力为道,不养圣胎亦是僊。」盖一从事链养圣胎,即属有为法,有为法为后天法;无为法力为先天法。在丹道派之「先天道」中,概以清静无为为主「以无修无链为功,以无生无灭为道,以无证无得为得。」复以其重先天,故易不失其赤子之心,易保其婴儿之态,易养其天趣,存其天机,而保其天真!一切与父母未生前之本来面目无以异。无识无知,无忧无乐。且又无戒而自戒,无定而自定,无慧而自慧,无悟而自悟。本来如是,故尔如是;本自具有,不少欠缺;不加些子,当体即得;得无所得,一得永得。故曰:「返还在垢复,抽添重坎离;能凿鸿蒙窍,使与羲皇齐。」

26、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27、静从清省从争——无争曰静。“归根曰静”。什么是“归根”,就是回归天物的本原。“天物云云,各复归于其根。”万物终都回复到了它的本原。

28、一个善良的人即使不小心为恶就会自责、忏悔,终回归善良;一个丑陋的人无论如何伪装,终会将自己丑陋的嘴脸暴露在众人面前;一个专制的暴君无论如何表演仁义,后都会视百姓为草芥;一个自私的人到处宣扬自己的无私和公正,后还是脱不掉“伪善”的外衣……。我们一旦看清一个人的真实面目,我们与之交往就不会纠结;我们一旦看清事情的问题症结,我们处理就会得心应手;我们一旦看清宇宙万物,我们就可能接近“道”……。老子在《道德经》第十六章教我们:如何才能正确地观察认识世间万物,看清世间万物的真实面目?如何才能“知常”以“悟道”?

29、我从中静观:万物盛衰荣辱,生灭循环;草木春生、夏长,峥嵘繁茂;但到了秋收、冬藏,则枝枯叶落,归根复命。

30、话传到蔺相如耳边,他此后便远远地躲着廉颇。众人甚为不解,以为蔺相如真是怕了廉将军。

31、“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第四十四章)

32、“和大怨,必有余怨,安可以为善?”(第七十九章)

33、这句话的字面意思是,“水善于滋润万物而不和万物相争,停留在大家所厌恶的地方,所以接近于„道‟。”(陈鼓应)“处众人之所恶”千万不能理解为做为大众所厌恶的事情。这是用水来比喻,说明谦下不争的道理。因为自然之道是“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与之”的,所以处众人之所恶并不意味着被损害,反而预示着“拥有”的到来。这是老子的道理。

34、蔺相如解释:他之所以躲着廉颇,并非由于害怕,而是怕将相不和,影响国家的安定,让敌国有机可乘,故而选择了退让。

35、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思寡欲,绝学无忧。

36、“虚”从道家角度来看和佛家的"空“有些相似,是一种精神状态,从现代科学角度看,是把自身对世界认知的主观意识去掉,达到空和虚的状态,才能够接受足够多的信息用以分析事物变化的真正规律。

37、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38、由此可见,知雄守雌,是一种低调的为人处事方式,是占着理儿却仍然替他人着想的一种高尚的姿态。

39、后,用我喜欢的文案女神李欣频的一段文字,作为结语共勉。

40、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41、这句话的意思是“人民不害怕死亡时,怎么能用死亡来恐吓他们?”(傅佩荣)同样这也是老子阐述治国之道的话。将大道理变成小道理,“死”是人人畏惧的,是人生存的底线,可以绝境中必须面对的。一旦天天面对这个绝境,便不复畏惧,死不再是人们的不可逾越的底线。也就是说,不要时时挑战他人的底线,也不要轻视别人的底线,否则您的自大将使您自己毁灭。更多老子名言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相关文章。

42、春秋时期,越王勾践大败于吴王夫差,被困在会暨山。“君子报仇,十年不晚”,他听从臣下文种和范蠡的建议,装作向吴国求和,夫妻俩自愿入吴宫为奴。

43、“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第六十四章)

44、《道德经》到了公元前206年-公元200年,被奉为道教经典,所以有学者认为《道德经》被分为八十一章有明显的道教的九九归一的思想,在内容的分割上未免牵强。

45、从2007年开始,他在工作之余几乎沉湎于书法。除了与书友雅集,极少参加各种应酬。他把自己封闭在书斋里,读帖,临帖,创作成为生活的一种习惯。他认为学习书法这条路是漫长而艰辛的,要有平和的心态,慢慢探索,在不断取舍过程中寻找适合自己的方向。他不断作自我否定,每半年清理一次作品,只选三五张作纪念,其余全部浸水,扔进垃圾桶。他说,回头看前面的作品,真是目不忍睹。他2008年入市书协,2009年入省书协,2017年入中书协,其中的甘苦只有他自己才能体会到。这些年,他在迷茫中反思,不断调整方向。记得他2007年是学米芾的,投市展都入不了,后改攻魏碑,略有成绩,多次入了省展,但国展屡投不中。他认为投稿是检验作品层次直接的办法,落选说明自己作品有不少问题,要多方面思考,逐步改良。2014年后,他放下魏楷,主攻行草。以《怀仁集王羲之书圣教序》为突破口,进行笔法字法分析,三年坚持不懈。在创作方面,他把二王手札的意蕴渗入其中,有了自己的心得。后涉及欧阳询、颜真卿、杨凝式及宋四家等,不断丰富自己的创作。

46、“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第七十四章)

47、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48、这是老子告诉世人求道的方法,何为道,道是客观世界运行规律,是自然的(自然:自己本身就这样)的内在趋动因素。

49、您爱不爱“名”?您好不好“财”?您对生命如何珍视?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名声与身体,哪一个更亲近?身体与钱财,哪一个更贵重?获得与丧失,哪一个更有害?过分爱惜必定造成极大的耗费;储存丰富必定招致惨重的损失。”你爱不爱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是否为它所累。

50、“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一颗种子的命运如何?是否发芽、开花、结果?一个人的命运如何?是否健康、显达、寿终?这种未来的不确定性始终困扰着我们,老子在“虚极静笃”的状态下观察到的结果是:无论你是一颗种子还是一个人,凡是世间万物后的结局都是“归根”。一片树叶的命运如此,一棵树的命运如此,一只蚂蚁的命运如此,一个人的命运也是如此……。无论世上万物呈现如何生机勃勃、茁壮繁茂、欣欣向荣的状态,他们都无法逃避“回归本根和源头”的宿命。“你必汗流满面才得糊口,直到你归了土,因为你是从土而出的,你本是尘土,仍要归于尘土”(《圣经》创世纪)。尘归尘,土归土,我们每个人从泥土中汲取营养从一个细胞成长为一个人,后我们只会回归为“一捧泥土”。叶落归根、人亡归土,这是从我们能实际观察到的归根现象,我们能够观察到的“根”后面是否还有“根”?这就是我们无法看见、听见、触摸的“道”。“道”生万物,“道”就是万物的“总根”,世间万物经历成、住、坏、空的回归点是“道”。因此,我们观察万事万物获得正确认知的过程,实质也是“悟道”的过程。

51、诚致虚的极处,宁守静的定极,宇宙万物生发运动自然具现,我以天下观其归处。自然中万物的所有,终都各自归复其一宗根。

52、高明注:“此节经文每句皆作连缀重语,今本则将‘静’、‘妄’等连缀重语删去,虽然用字从简,则经义不若帛书甲乙本详实,从经文内容分析,殊觉删之不当。今据古今各本勘校,此文当作:‘归根曰静,静,是谓复命。复命曰常也,知常明也;不知常,妄,妄作,凶。’”

53、“走出户外愈远,领悟道理愈少。”(傅佩荣)这种解释似乎有点违反我们的常识,但若不拘泥于习惯的话,我们似乎感到其中也透着鲜活的气息。一个人不断地去追寻某个东西,越走越远,越走越深入,越来越专业,但他的兴趣和知识也就越来越集中,那么他所关注的范围相对来说就比较狭窄了。若我们承认知识是无限的,那么那有限的精力该如何分配?或者问一声,我们当前追求什么合适?专业就是好吗?专业就能代表我们前进的方向吗?

54、使心灵保持虚和静的至极笃定状态,不受影响,为的是万事万物并行发生时,我用这种心态观察事物循环往复的规律。这是老子告诉世人求道的方法,何为道,道是客观世界运行规律,是自然的(自然:自己本身就这样)的内在趋动因素。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