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读书的方法
1、不过初学者以科目为中心时,仍可约略采取以问题为中心的微意。一书作几遍看,每一遍只着重某一方面。
2、通读。通读即对书报杂志从头到尾阅读,通览一遍,意在读懂,读通,了解全貌,以求一个完整的印象,取得“鸟瞰全景”的效果。对比较重要的书报杂志可采取这种方法。(有关读书的方法)。
3、用心玩,强调用心就是让孩子来引导读绘本这件事,读可能是由大人完成的,但是读的方法由孩子的性格,喜欢的方式来决定。
4、朋友们到了我家,看到八九个书柜里边的几千册藏书。总是满怀狐疑的问道:林先,这么多书你都读过吗?(有关读书的方法)。
5、该书目前已经绝版,正版书籍在淘宝的价格大概100元以上。电子版也没有,觉得价格过高的朋友,不要脸的推荐大家买复印版,很多书绝版了淘宝会有复印版,整体质量相对可以,比电子书看起来更方便。除了爱情,没有任何事情像阅读这样让我们觉得,迟来的开始也可以如此美好。及时爱情,也没有像阅读这样让我们觉得,越界之举,可以如此新奇。这是一本完全没有说教,从读者角度出发的书籍,让我们明白阅读存在问题,又该如何走出阅读“危机”的良心书籍。
6、如果一个人拿了博士学位,却不懂得生活,不通人情,不算是会读书。真正会读书的人,是能读熟「人事」,读懂「生命」,读通「生活」。
7、通读:即从头到尾通览一遍,意在读懂,读通,了解全貌,以求一个完整的印象,取得“鸟瞰全景”的效果。
8、坚持不懈。终身读书,那就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但需要一天又一天有计划的坚持读。大体上规定自己每天应完成多少学习任务。学习与做其它任何事情一样,忌"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有的人往往开始干劲十足,碰到困难则偃旗息鼓。
9、1)调查整篇文章,了解文章的结构,知道要以什么方式来阅读。
10、读书须有一个中心去维持兴趣,或是科目,或是问题。以科目为中心时,就要精选那一科的要籍,一部一部地从头到尾读,以求对于该科得到一个概括的了解,作进一步高深研究的准备。
11、也就是说,在拜读第一本书之后,发现他的第二本书的很多论点和论据已经属于我已知的信息,那么阅读的过程更多变成了一个跟作者对话,击节赞叹、自我思辨或者默默吐槽的过程,看得轻松,如同聊天。
12、♦️无论用什么方法进行练字,要切记形而上学,要利用时间加強文化理论的学习,特別是书写古诗词,一方面进行练习书写,更重要的要了解学习相关古诗词的出处、背景、释议,以此拓实文化根基,提升书写发展空间♦️
13、快速阅读,书名、目录、前言,对一本书有一个大概的了解。
14、④体已体察。即读书要善于将书上的“圣贤言语,体之于身”。
15、对着书本几小时却心不在焉,远比不上几十分钟的全神贯注。认为不够时间读书的学生都是因为不够集中力。就算是读大学,每天课后能思想集中两三小时也已足够。要培养集中力也很简单。第分配时间——读书的时间不需多,但要连贯。明知会被打扰的时间就不应读书。第不打算读书的时间要尽量离开书本——“饿书”可加强读书时的集中力。第读书时若觉得稍有勉强,就应索性不读而等待较有心情的时候——厌书是大忌。要记着,只要能集中,读书所需的时间是很少的。
16、RIA标签读书法是拆书帮总舵主赵周在《这样读书就够了》中提到的一种读书方法,的简单实用,只需要10分钟就可以轻松掌握。艾德勒在《如何阅读一本书》中曾指出对于非虚构图书,可以通过“主题阅读+批判性思考+实践”的步骤掌握理解一本书的内容。RIA便签读书法则是对其的简化升级,更加通俗易懂。首先我们简单了解一下什么是RIA便签读书法
17、就我而言,受益的其实是快速阅读。因为从去年开始,我签约了一些读书平台,平时主要就是给他们写讲书,一本书从看完、做笔记、梳理知识点,再到完成一篇6000字左右的讲书稿,其实是需要耗费很多精力和时间的,所以一开始我写得很慢,一个月也就写两篇左右。
18、思想法:靠积极思维得到真正的知识(作家列夫·托尔斯泰)。
19、状态把视线定在书本上方墙上的某一点,一边意识到书本四个角落,段落与段落之间的空白,一边凝视书本上方墙的某一点。由于视线分散,左右页之间装订的部分好象重叠了,然后形成一条圆筒状如香肠一般的书页,这一页叫做“悬页”。初学者容易出现的问题,一是视线移动时悬页就会消失,这个问题随着练习的深入就会好的。第二个问题是在摄像焦点下,书页上的文字变得很模糊。这是没有关系的。因为要看到悬页,起初必须把焦点放在稍远的地方。如果要看清近处,眼睛就要放松,然后再拉进焦点。这时,书页上的字就会清晰的令人不可思议,也会显出深度来。眼睛越放松,文字就越清楚。
20、有些人读书,全凭自己的兴趣。今天遇到一部有趣的书就把预拟做的事丢开,用全副精力去读它;明天遇到另一部有趣的书,仍是如此办,虽然这两书在性质上毫不相关。
21、老师因为学生多而不能在每一个学生身上花很多时间。认真的学生就应该在发问前先作准备工夫。这工夫是求学上的一个重要过程。孔子说得好:“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要分清楚“知”与“不知”,容易就是做发问前的准备工夫。这准备工夫大致上有三个步骤——
22、后,回忆书中的内容,用具象的方式呈现知识点。用思维导图的形式把书中自己认为比较重要的内容画下来,一方面可以增强记忆,另一方面也是一个促进理解的过程。大概用时30分钟。
23、如果你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书,不妨广泛涉猎。我刚读大学那会,遭遇枯燥的文学理论课,艰深的内容使人昏昏欲睡,我焦虑地求助学姐该如何搞懂这些。学姐却说,你现在啊,就应该多读读小说。我不明白,又问了其他几个学长学姐,却都是这样回答。后来我渐渐明白了他们的意思,看小说看似浪费时间,实际上是在培养你对不同种类不同风格的文学作品的兴趣,读得多了再读理论,就是水到渠成的事儿了。
24、只有在读完书后反思书中内容,主动思考,才能真正掌握这本书的内容。
25、自学。高中阶段,课堂上准备一本薄弱科目自读书,如果老师讲的内容已掌握,那就不听了, 看自读书。所以我每个科目都是良性发展,没有偏科。
26、通过读书笔记的梳理,更容易掌握书中的重点,便于理解和记忆。如果忘了书里的内容只要翻翻笔记就可以想起,大大节省了时间。
27、一段时间内专心致志地只读一本书。清朝政治家曾国藩就是这样读书的:“诸子百家,汗牛充栋,或欲阅之,但当读一人之书集,不当东翻西阅。”这种读书方法,适合那些想练好基本功,打下扎实治学功底的读书人。
28、如果想抄下来的多,觉得作者哪里说得都很好。那还是在写读书笔记之前暂时搁置一段时间吧。即使是读完认为受益匪浅的书,过一段时间也会变得“不过如此”。需要摘抄的内容也会随之变少。
29、SQRRR五步读书法早出现在美国一所大学,后来在美英欧洲各国都普板采用,此种读书方法符合人们读书中的一般思维规律,有助于理解书本内容并增强个人记忆力。
30、“啃”“悟”读。作家张贤亮当年被打成“右派”下放农场十年,能看的只有一本《资本论》他的读法是“啃”和“悟”。他说:“古时文人三更灯火五更寒,啃的就是四书五经,依此作底,写起文章来海阔天空,头头是道。”他喜欢美国作家福克纳的作品,但他从不整篇细读,只是跳着翻看,用文学的悟性体味作者的创作精髓。
31、类似目标阅读法,强调带着问题阅读。读书前问自己三个问题,我已经知道了什么?作者想告诉我什么?我想要得到什么?
32、第二遍的时候,我关注到了,把策略放在管理之中,把管理放置于IT之中。
33、再大一些的孩子,可以加入更多的肢体动作,并且邀请他也参与到表演中。
34、说实话,这完全取决于看哪种书,以及其中的知识点。我还记得98年看《大唐双龙传》的时候,是废寝忘食的看了将近一个月,眼睛看的酸胀,智力也变得迷离,分不出井中月、遁去的一跟现实的区别。
35、从一个旁观者、旅行者、过客的角度去看待我们熟悉到不能再熟悉的生活,你会有别样的体验。而且,这书写的确实挺好的。
36、多维研读法。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读一本书。数学家华罗庚发明了“猜读法”----从猜谜的角度去读书,看了书名后先闭目静思,想象书中的结构与内容,然后再读。如果作者写的和自己猜的一样,就可以速读。这不仅大大节约了时间,还可以锻炼思维能力和想象力。
37、有的读者看书有猴急的毛病,要不得。读书不看序、译序、前言、导读、目录、后记、译后记、跋,这种方式叫做囫囵吞枣。要先好好打量打量,从前言中知道作者选题的背景和想要解决的问题,从目录中大致看到作者论述的逻辑结构,这样读书才有目的性——读书必须要有目的、有选择,因为时间太稀缺了。有的人博闻强记,但也仅此而已,不能融贯,不能“吾道一以贯之”,没有一条能把散钱穿起来的钱绳。初读书时,可能由于学术术语、背景以及其他一些基础性的工作准备不足,需要花费较长时间,我称之为“文献学准备”的阶段——即对所要了解的领域的人物、论题、争议、历史演变了然于胸的过程。一旦过了这一阶段,就应该跳出部门的困囿,整体观之,约之而后博。初读书者忌讳的是被一本书中庞大的旁征博引所震慑:也许在著者而言,这只是为论证缜密而作的必要的文献描述。而部分学者也特别有一种我称之为“脚注实体化”的偏好,好好的话本可以放在正文之中,他偏要在脚注中大幅度展开,以至于占据一页纸的大部分篇幅——读者好不要被这些表面上庞大的枝节性部分纠缠住。能以自己的思维理出一个头绪,用自己的话简述一遍作者的框架和逻辑,书就算读懂了(这也很像有些数学题,你解出来以后一定能够知道自己到底是对是错;而有些题目就不能)。这也是我多年来不用录音设备记录讲座的一个原因,当你可以用自己的话表述别人所讲的故事时,你就已经初步理解了他的意思了——尽管这可能只是你个人的理解。我这里特别推荐一篇北大教授、著名翻译家、新儒家的代表人物之一贺麟老先生上世纪40年代初在重庆对一些年轻的学生的讲演,题目就叫《读书方法与思想方法》。这篇文章我是大三的时候看的,解答了我很多方面的疑惑,有益。
38、I:Interpretation,引导促进,对应批判性思考。
39、知,即“知其意”。读书不能只注意字面上的意思,死读书,而必须注意字里行间,要在文字以外体会它的精神实质。如果仅只局限于语言文字,死抓住语言文字不放,那就成为死读书了。
40、二是进行词汇和语言以及知识的输入,借由绘本这个媒介展开各式各样有趣的对话,能够帮助爸爸妈妈大幅提高输入词汇的数量和质量,同时从绘本展开的各种各样的主题式学习, 也能激发孩子的学习主动性。
41、终于有了困意,就写到这儿吧。有多少人有兴趣听我讲一次如何读书的课?我们可以约定几本书先一起看,然后约好一个时间听我分享我的读书方法与心得。有兴趣的请点赞并留言。
42、中小学名师工作室联盟招募令|结伴同行走得更远
43、马一浮认为,读书贵以“定心”。当下人们读书,多以娱乐为主,故散心“浏览”,姑且求一乐矣。然而要想深入阅读,则非“定心”不可。马一浮认为,“故欲读书,先须调心。心气安定,自易领会。若以散心读书,博而寡要,劳而少功,必不能入。”
44、这些年,各种整理术、断舍离之类的书籍风靡,其实只要你是一个爱干净爱生活的人,书中的小技巧完全可以自己想出来。人的智慧是相通的,同样的,如果你曾很认真地思考过,如何更有效地读书、更有效地从每一本书中获益,也自然会想到上述几条。
45、发问:通过阅读提出问题,以引起学习、探索的兴趣,便于加深对内容的理解。
46、另外,钱钟书先生主张先博后约,由博返约。即先广泛涉猎,博览群书,然后再在此基础提炼吸收,形成自己的知识结构。这种科学的学习方法不仅使他成为一代学术泰斗,也为后学者指出了正确的成功之路。
47、先读简介,了解适不适合,合适了再去仔细阅读
48、遇到英雄人物、科学家等记他(她)的名子并看他(她)的简介
49、但是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不可能将所有的东西都得到,只能得到自己所需求的部分。所以,凡是有志于读书的人,每次读书,只须集中注意一个问题。比如,你想研究历代兴亡治乱和明君贤臣的地位、作用,那你就可以只集中注意这个问题,不要再想别的问题。又如,你想考虑史实古迹和经典文物,仍用同样的方法办理,其他以此类推。
50、遇到以下的情况时可以加快速度:曾在之前的步骤中阅读过得段落或书页;内容很简单的或非必要的信息。觉得阅读的部分对自己的目的来说不太重要。
51、读书要有中心,有中心才易有系统组织。一个心里可以同时有许多系统中心。大凡零星片段的知识,不但易忘,而且无用。每次所得的新知识必须与旧有的知识联络贯串,这就是说,必须围绕一个中心归聚到一个系统里去,才会生根,才会开花结果。
52、此法是说一次读几本书,用比较对照的方法读书。写《魏书》的史学家夏侯谌听别人称赞陈寿写的《三国志》,心里不大服气,便找来细读,这才知道《三国志》却比自己《魏书》好,于是当即烧掉了自己的书稿。搞研究或者做论文时,用这种方法可以让你大受裨益。
53、听讲分主次,存疑的重点听。自己已解决的通过听来完善。
54、应该时常温习读书笔记,是为“温故而知新”。写书评也是不错的选择,书评可以深刻地吸收书的内容,磨练出更好的原创思考。
55、这是一种粗略读书的方法。阅读时可以随便翻翻,略观大意;也可以只抓住评论的关键性语句,弄清主要观点,了解主要事实或典型事例。而这一部分内容常常在文章的开头或结尾,所以重点看标题、导语或结尾,就可大致了解,达到阅读目的。
56、2)找出关键语,关键语就是文中出现的高频词汇,核心词汇,非小说类的书籍,大部分人都能轻易的找出关键语。
57、这样,你所读的书就鲜活起来了,你把书上的概念和概念体系放到了自己的脑子里,然后用脑子里的概念体系去解释这个现实世界,正所谓理论联系实际。
58、怎么通读呢?书的前言或者小序,目录,是获取小说主要内容的有效的方法。不认识的字,不太懂的句子,可以直接跳过,完全不影响对文章内容的整体感知。我们要知道的就是故事的大概,了解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尾,从整体上去把握文章,理解文章的主旨。这样的方法比较适合没有多长时间细读文学名著又要考试的学生,理解了大概,遇到相关考试题目至少能从宏观上去答题。
59、三是通过读绘本打开有趣的世界,适当培养阅读兴趣。绘本是一个窗口,让世界以一种孩子能够感知的方式在他/她眼前打开,就像我们看电影一样,体验不一样的文化,不一样的生活。
60、书籍选定是读书法的关键步骤。所选书籍应针对具体的培训对象、培训目标而定,一般应遵循以下原则:
61、这些年,经常有包友问我:张老师,你是怎么读书的?读了哪些书?给我们介绍一下呗。我一直没敢说。
62、用自己的话阐述书中的观点,通过此步骤将书中知识点通过思考消化成自己的。
63、04人文学领域:《江城》这本书也有年头了,但现在读起来,依然能感受到弄弄的人文气息。这是一个老外在重庆涪陵生活的几年时间里,写成的一本书。
64、他是中国美学史上一座横跨古今、沟通中外的“桥梁”,是我国现当代负盛名并赢得崇高国际声誉的美学大师。
65、读完一本书合起来大声的说出自己收获了什么,所有你能说出来的才算是你的收获,根据记忆遗忘的规律,学习者会忘记读过的80%内容,通过主动的回忆复述,发现自己掌握不牢固或者是理解不透彻的知识点就可以有效的提高我们对整本书的理解能力。
66、选择好书进行精读,一些看不看随便的书可以泛读
67、通过浏览封面、目录、序言,可以建立对书籍一个整体的感知。这个过程大概5-10分钟左右。
68、发掘法:细微的事物里也会有未被认识的东西(作家福楼拜)。
69、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颜如玉,读书不仅能增加社会阅历,提供胸襟、格局、视野,更能学习和借鉴古人成功之道,同时还能通晓天文地理,通晓古今中外的发展知识与理念。
70、 精读:精读法要求将读物中每一处细节完全读懂读透,追求的是深度。
71、少读如果彻底,必能养成深思熟虑的习惯,涵永优游,以至于变化气质;多读而不求甚解,譬如驰骋十里洋场,随珍奇满目,徒惹得心花意乱,空手而归。
72、“独观大略”,就是说诸葛亮的读书方法与其他三人不同,独树一帜;他是从总体上高屋建瓴地把握书本的精神实质,而不被枝蔓问题所纠缠。看得出来,诸葛亮无论是打仗还是读书,都胜人一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