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飞穿针大眼瞪小眼
1、鲁肃讨荆州--空手而去,空手而回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
2、中华民族文化有其独特的历史文化背景,这是由民族发展过程中所积淀的历史故事、神话传说、文学作品形成的。在《语海》中,有历史文化背景的“语”可谓不可胜数,它们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的结晶”,比如成语“亡羊补牢”,意思是羊被偷了以后再修补羊圈,也不算迟。比喻局势已经十分紧迫或事情已经出现差错,只要及时采取补救措施,仍然管用。这个故事出自《战国策·楚策四》:庄辛谓楚襄王曰:“君王左州侯,右夏侯,辇从鄢陵君与寿陵君,专淫逸侈靡,不顾国政,郢都必危矣!”襄王曰:“先生老悖乎?将以为楚国祅祥乎?”庄辛曰:“臣诚见其必然者也,非敢以为国祅祥也。君王卒幸四子者不衰,楚国必亡矣!臣请辟于赵,淹留以观之。”庄辛去之赵,留五月,秦果举鄢、郢、巫、上蔡、陈之地。襄王流揜于城阳,于是使人发驺征庄辛于赵。庄辛曰:“诺。”庄辛至,襄王曰:“寡人不能用先生之言,今事至于此,为之奈何?”庄辛对曰:“臣闻鄙语曰:‘见兔而顾犬,未为晚也;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襄王闻之,颜色变作,身体战栗。于是乃以执珪而授之为阳陵君,与淮北之地也。由此可见,“见兔而顾犬,未为晚也;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是庄辛引用的“鄙语”,即现在所说的谚语。庄辛以这个谚语作论据,并列举了许多实例,结果说服了襄王,感到震惊,“颜色变作,身体战栗”。从这里可以看到,适当运用谚语所收到的效果。这个谚语也因此而流传至今,而且衍生出“见兔顾犬”和“亡羊补牢”两个成语。
3、“语”具有综合性,每一条“语”都是语音、词汇、语法和语义的综合体。语义的形成与民族的传统思想、道德观念、宗教信仰、民风习俗等有密切联系。《语海》把“语”按照一定的规则汇集在一起,加以诠释,把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系统地、完整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4、中华民族的语言文化独具特色,语义的表达方式和民族心理、思维方式有着密切联系。汉民族思维方式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形象思维发达。语义表达方式的形象性,体现了汉语语义的民族性。
5、含着骨头露着肉——吞吞吐吐(第88回王熙凤)
6、特别是当年,他在当阳长坂桥上的那声怒吼,竟吓退了曹操的百万大军,还使大将夏侯杰当场被惊得肝胆碎裂,倒撞于马下,“连桥下的河水也为之倒流”,可说是骇人听闻、刻骨铭记,千百年来不知震撼了多少代人的心,张飞自然就成为“粗鲁、莽撞”的代名词了。
7、天亮了,杨庄的人见昨晚投宿的客人没走出豆腐店,估计出了事,当下就有人提了吊桶来到死人井边,放下吊桶一试,觉得底下有东西,捞上来一看,果真是昨晚投宿的客人。这人赶紧打来活人井的水,把刘二放在长桶里,用水养着。
8、有一天,刘二砍完一捆柴,又坐在石头上歇神儿,养性儿,玩刀儿。突然,半空里出现了一块车篷大的黑云,呼呼的直飞过来,眼看着这云飞到了刘二的头顶上,刘二隐隐约约听到云中有人喊救命,他不管三七飞起一刀,劈向黑云,只听得一声惨叫,黑云中呼啦啦掉下一颗人头来,“啪”的一声砸在地上,血淌淌地在地上骨碌碌地滚。这人头没啥用场,刘二一脚就把它踢到山沟里去了。人头没得了,一看地上还有样东西——一只三寸长的绣花鞋。刘二拾起来左看右看,见鞋子上面描龙绣凤的,做得实在精巧,也就不曾舍得撂掉。心想:留着做只烟荷包倒也不错。就把绣花鞋塞进了怀里。
9、历史上流传着一座碑文,名《张飞立马铭》,相传是张飞亲手所刻。
10、故事里让我留下深刻印象的地方就是张飞的妻子提示张飞穿针。张飞的妻子没有把穿针的方法直接地告诉张飞,而是用一些军事用语提示张飞怎么穿针,这样既能让张飞学会穿针,又能让张飞学会打仗要粗中有细。
11、回复“朗读”收听小学1-6年级语文课文朗读
12、说到三国时期蜀汉名将张飞,我们自然就会想到一些歇后语,例如:张飞吃豆芽—小菜一碟;张飞穿针—大眼瞪小眼;张飞吃称陀—铁了心了;张飞绣花—粗中有细;张飞拆桥—有勇无谋;张飞讨债—气势汹汹;张飞上阵—横冲直撞……
13、不得不说,有关张飞的歇后语真不少。那么历史上张飞真正的形象又是怎样的呢?
14、(例)李锁龙凭着两手和肩膀,指挥水面配合,好容易把铁销对准了洞孔,开始穿销。但是潜水员上不着水,下不着地,中间无依靠,全凭浮力,一使劲就东晃西摇,弄得李锁龙像张飞穿针--有劲无处使。
15、“哄”地一下,四十九条壮汉都围了上去。这个说:“公主是我先看到的。”那个说:“我出的力气大。”至于底下的刘就没得人管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