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濡目染的用法
1、什么叫耳濡目染?
(1)、潜移默化qiányímòhuà(解释)潜:暗中同,不见形迹;默:不说话,没有声音。指人的思想或性格不知不觉受到感染、影响而发生了变化
(2)、(出自)宋·欧阳修《泷冈阡表》:“吾耳熟焉,故能详也。”
(3)、(出自):唐·韩愈《清河郡公房公墓碣铭》:“目濡耳染,不学以能。”
(4)、成语出处 唐 韩愈《清河郡公房公墓碣铭》:“目濡耳染,不学以能。”
(5)、你只能吸引同频的人,让爱你的人更爱你,恨你的人讨厌你的人远离你。
(6)、形容听得多了,见得多了,自然而然受到影响。语本唐·韩愈《清河郡公房公墓碣铭》:“目濡目染,不学以能。”宋·朱熹《己丑与汪尚书书》:“耳濡目染,以陷溺其良心而不自知。”孙中山《上李鸿章书》:“文於艺树牧畜诸端,耳濡目染,洞悉奥窔。”
(7)、成语出处 宋 司马光《迂书 官失》:“世之人不以耳视而目食者,鲜矣。”
(8)、成语出处 鲁迅《呐喊 一件小事》:“其间耳闻目睹的所谓国家大事,算起来也很不少。”
(9)、教育是由有生以来,耳濡目染影响的,形成我们人一生的行为,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
(10)、(释义)(濡:沾湿;染:沾染)指耳朵经常听到,眼睛经常看到,无形之中受到影响。联合式结构,在句中一般作谓语、定语、分句。
(11)、钢琴学习,只有从听觉训练开始,才是自然、正确的入门方式,可很多家长和一些老师没有重视这个问题,所以引导孩子入门感到困难吃力,也就说一入门就在走弯路。
(12)、耳濡目染:通常在句中作谓语、定语、分句,修饰主语或宾语。
(13)、造句:父母的一言一行,对孩子都有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作用。
(14)、我说,是的,所以修行是一辈子的事情,甚至是N辈子的事情。孩子其实不是刻意教出来的,除了天生的基因和天赋,剩下的一切都是模仿家庭和父母的,家庭是一个什么能量场,ta就能演化成一个什么样的人。孩子是水,家庭是容器。孩子本能又天然的接收着父母的一切。
(15)、形容经常听到见到,不知不觉中受到影响(濡:沾染)。
(16)、(出自)唐·韩愈《清河郡公房公墓碣铭》:“目濡耳染,不学以能。”
(17)、知道这一点后,只要你真的有求知欲,就一定能传承给孩子。不要害怕暴露自己的无知,更不要刻意掩饰自己的无知。如果假装无所不知,这点虚荣与自大,孩子感觉得到,也能默默学会。
(18)、濡:沾湿;染:沾染。耳朵经常听到,眼睛经常看到,不知不觉地受到影响。
(19)、 例子: 民众文学当有一种“潜移默化”之功,以纯正的博大的趣味,替代旧有读物、戏剧等底不洁的、褊狭的趣味。(朱自清《民众文学的讨论》)
(20)、钢琴学习实际上是音乐学习的一种,音乐是更抽象的语言,语言应该先用耳朵学,所以钢琴也是先要用耳朵学,这就是“听音训练”必须先学的原因。就好像小孩能听懂父母说话了,才容易学认字。
2、耳濡目染区别
(1)、出处:宋· 朱熹《与汪尚书书》:“耳濡目染,以陷溺其良心而不自知。”
(2)、耳熏目染意思是指见闻熏染多了就能不自觉受影响。
(3)、当然,除了聆听从人的嘴巴里发出的声音,我还聆听了大自然的声音,譬如洪水泛滥的声音,植物生长的声音,动物鸣叫的声音……在动物鸣叫的声音里,让我难忘的是成千上万只青蛙聚集在一起鸣叫的声音,那是真正的大合唱,声音洪亮,震耳欲聋,青蛙绿色的脊背和腮边时收时缩的气囊,把水面都遮没了。那情景让人不寒而栗,浮想联翩。
(4)、其实,在写能量锦囊后,我就发现大脑有点木了,就是写作的一些灵感好像丧失了,大脑使用过多了,麻木了,写作好像变成一种惯性。
(5)、(释义)濡:沾湿;染:沾染。耳朵经常听到,眼睛经常看到,不知不觉地受到影响。
(6)、没有故事。但有原文。出处:唐·韩愈《清河郡公房公墓碣铭》:“目濡耳染,不学以能。”宋·朱熹《与汪尚书书》:“耳濡目染,以陷溺其良心而不自知。”
(7)、成语出处 唐 孙揆《灵应传》:“宝及晡方寤,耳闻目览,恍然如在。”
(8)、耳濡目染的意思:形容听得多了,见得多了,自然而然受到影响 。
(9)、如何让孩子的耳朵参与弹琴呢? 简单办法是,用孩子弹熟的曲子来盲弹,就是用布条蒙住眼睛,或是让房间暗到看不清键盘,此状态下弹琴要全凭听觉来找键盘位置,判断弹得对不对。
(10)、购买你喜欢老师的书,并加入ta的圈子。耳濡目染式的成长比你独自试错要更高效和深入。
(11)、本子封皮在古法花草纸的制作工艺的基础上添加狼毒草,本只为藏民经卷特用得材料得以普及,神圣典雅。封皮与内页花草相得益彰,翻阅是如诗四季,灵巧和谐,悦目。
(12)、几年前,在台北的一次会议上,我与几位作家就“童年阅读经验”这样一个题目进行了座谈。参加座谈的作家,除了我之外都是早慧的天才,他们有的五岁时就看了《三国演义》、《西游记》,有的六岁时就开始阅读《红楼梦》,这让我既感到吃惊又感到惭愧,与他们相比,我实在是个没有文化的人。轮到我发言时,我说:当你们饱览群书时,我也在阅读;但你们阅读是用眼睛,我用的是耳朵。
(13)、耳熏目染:通常在句中作谓语、定语,修饰主语或宾语。
(14)、莫言 2001年5月在悉尼大学的讲演(摘录)
(15)、指经常听到看到,不知不觉地受到影响。耳濡目染,汉语成语,拼音是ěrrúmùrǎn。濡(rú):沾湿。染:沾染。出自唐·韩愈《清河郡公房公墓碣铭》。
(16)、濡:音如;沾湿;染:沾染。耳朵经常听到;眼睛经常看到;不知不觉地受到影响。
(17)、我现在已经耳闻目睹整件事情了,所以这个时候你不用对我有任何的欺骗。
(18)、二楼为多功能展厅,小而精的多功能展厅,几乎适合所有艺术形式的展现,无论是传统艺术、当代艺术、装置艺术等都可以的表达。我们还为完全封闭的展厅定制了两套灯光系统,可以更好的服务于不同的艺术作品展现。空间整体采用自主研发的吸光墙面,让展厅的视觉效果更加柔和。
(19)、在他们的影响下,从小耳熏目染他们的小女儿卡罗琳也从小仰幕中国文化。
(20)、耳濡目染是指耳朵经常听到,眼睛经常看到,不知不觉地受到影响。(濡:沾湿;染:沾染。)形容见得多了听得多了之后,无形之中受到影响,指受好的影响。强调受到了影响;而耳闻目睹是指亲耳听到,亲眼看见。形容亲身见证,千真万确。强调了事情是真实的。
3、耳濡目染的用法,辨析
(1)、我说,其实也没啥,本色演出不累,怕的是要装。每个人都有状态的高低起伏,都有优缺点,勇敢的暴露出来,不装圣人。好几个学员说,没想到时光老师也会说tmd,我说没什么奇怪,我还抽烟呢,之前把一张抽烟的照片发过给很多朋友看,但是我是闹着玩的,不是那种烟瘾。
(2)、4跟随燕王之后,耳濡目染,郑和受教育程度又加深了一层。
(3)、耳朵经常听到,眼睛经常看到,不知不觉地受到影响。
(4)、成语用法 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分句;指不知不觉地改变
(5)、示例:清·无名氏《官场维新记》第九回:这里袁伯珍只装作充耳不闻,一面出了告示,按户收起捐来。
(6)、(例句)小芳的妈妈是个演员,她从小耳濡目染,也像个小小的表演家。
(7)、(出处):林语堂《说纽约的饮食起居》:“春卷、馄饨、麻菇鸡片西人已经耳熟能详。”
(8)、出处不同:耳闻目睹出自《资治通鉴·唐纪睿宗景云二年》,耳濡目染出自唐朝诗人韩愈的《清河郡公房公墓碣铭》。
(9)、表达意思:堵住耳朵不听,形容不愿听取意见。
(10)、小编听到这句话的感受,就像是平地一声闷雷,炸出的却是一条出路。
(11)、关于用鼻子写作,其实应该是另外一次演讲的题目,今天只能简单地说说。所谓用鼻子写作,并不是说我要在鼻子里插上两只鹅毛笔,而是说我在写作时,刚开始时是无意地、后来是有意识地调动起了自己的对于气味的回忆和想象,从而使我在写作时如同身临其境,从而使读者在阅读我的小说时也身临其境。其实,在写作的过程中,作家所调动的不仅仅是对于气味的回忆和想象,而且还应该调动起自己的视觉、听觉、味觉、触觉等等全部的感受以及与此相关的全部想象力。要让自己的作品充满色彩和画面、声音与旋律、苦辣与酸甜、软硬与凉热等等丰富的可感受的描写,当然这一切都是借助于准确而优美的语言来实现的。好的小说,能让读者在阅读时产生仿佛进入了一个村庄、一个集市、一个具体的家庭的感受,好的小说能使痴心的读者把自己混同于其中的人物,为之爱,为之恨,为之生,为之死。
(12)、成语用法:作定语、宾语;指不知不觉地受到影响。
(13)、家里就剩下玛丽一个女儿,因为吉蒂大部分时间都和两位大姐住在一起,耳濡目染,她的言谈举止、品行和思想都大有长进。
(14)、淘宝首页选择店铺,搜索耳濡目染生活馆即可获取产品详情信息
(15)、 例子: 民众文学当有一种“潜移默化”之功,以纯正的博大的趣味,替代旧有读物、戏剧等底不洁的、褊狭的趣味。(朱自清《民众文学的讨论》)
(16)、这样的小说要写出来很不容易,我正在不懈地努力。
(17)、郭沫若《少年时代·我的童年》:“她基本上没读多少书,但她单凭耳濡目染,也认得了一些字,而且能够背出一些简单的古诗。”
(18)、耳闻目睹(拼音)ěrwénmùdǔ(释义)闻:听见;睹:看见。亲耳听到,亲眼看见。(出处)《资治通鉴·唐纪睿宗景云二年》:“口说不如身逢,耳闻不如目睹。”
(19)、而西蒙在耳熏目染下,对女人们基本的对话方式习以为常,甚至时而久之,掌握了少许,以至于一个不留神致使包括大祭师在内的所有人中招。
(20)、造句:跟随燕王之后,耳濡目染,郑和受教育程度又加深了一层。
4、耳濡目染怎么写
(1)、(近义词)耳闻目染、耳习目染、耳熟能详、目擩耳染、见闻习染、目染耳濡、潜移默化、耳染目濡、耳熏目染、耳闻目睹、近朱者赤
(2)、我虽然没有文化,但通过聆听,这种用耳朵的阅读,为日后的写作做好了准备。我想,我在用耳朵阅读的二十多年里,培养起了我与大自然的亲密联系,培养起了我的历史观念、道德观念,更重要的是培养起了我的想象能力和保持不懈的童心。我相信,想象力是贫困生活和闭塞环境的产物,在北京和上海这样的大城市里,人们可以获得知识,但很难获得想象力,尤其是难以获得与文学、艺术相关的想象力。我之所以能成为一个这样的作家,用这样的方式进行写作,写出这样的作品,是与我的二十年用耳朵的阅读密切相关的;我之所以能持续不断地写作,并且始终充满着不知道天高地厚的自信,也是依赖着用耳朵阅读得来的丰富资源。
(3)、成语解释 闻;听见;睹:看见。亲耳听见亲眼看到。
(4)、我说,这就是长期运动加写作锻炼出来的。你的大脑要保持一定的活跃度,而且要经常做清理。我在小组里面说,现在这个时代人人不可避免会有焦虑,运动就是好的释放焦虑的方式。全身活动一下,气血运转,出一身汗,瘀堵的情绪和压力就随之消散。
(5)、风水学中,这种视觉暗示,也是运气吉凶旺衰的能量来源,与平常说的“耳濡目染”的作用相当,实际上是一种习惯意识,听得多了,见得多了,自然而然受其影响。人的心中也要有自己的神,一种自我信仰的神,当这个神无能为力,那便是魔渡众生。我们无法从根本上改变自己的命运格局,但可以通过一些风水布局,慢慢地修正和改良一些对自己不良的感染,从而使自己充满了激情和动力,运势自然畅顺。
(6)、2就这样,在耳濡目染之下,他对绘画及音乐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也养成了读书的习惯。
(7)、在旭的父亲以诈骗维生,在旭从小耳濡目染,比父亲青出于蓝,某日,父亲被逮入狱,在旭更立志成为伟大的骗子。
(8)、(例子)有的成语即使你不懂,听得多了,耳熟能详,也就会用了。
(9)、一个孩子放学回家,如果他的爸爸妈妈、爷爷奶奶都在看书,他就很可能会因为这样的家庭氛围而爱上阅读、善于求知。久居兰室,身有幽香。真正的传承不是刻意为之,耳濡目染而已。
(10)、(例子)想不到他面对此事竟然熟视无睹,置若罔闻。
(11)、我就反思自己,若还想继续写下去,我应该做什么调整?
(12)、从明暗性来看。从字面来看,“潜移默化”中的“潜”与“默”暗示这种影响是看不到的,无形的;“耳濡目染”则是可见可闻的,比如:艺术或音乐对我们的熏陶。
(13)、他耳濡目染于有关大规模屠杀和行凶者的话题,可以称得上是专家了。
(14)、潜移默化是一个汉语成语,拼音是qiányímòhuà。意思是指人的思想或性格不知不觉受到感染、影响而发生了变化。
(15)、张老师说,听说你准备把能量提升小组做成一个长期圈子?
(16)、张老师说,是的,孩子在伤心难过的时候,你安慰ta一万遍都不如仅仅的搂ta在怀里,轻轻安抚,你怀抱里的温暖抵得上一万句道理。
(17)、造句:换句话说,对于新鲜观念,人们需要在耳濡目染后才会作出改变。
(18)、因为眼睛的信号通道已经被关闭了,必须强迫用耳朵获取信息。就像盲人弹琴一样,盲人的听觉普遍比我们灵,就是这个原因。
(19)、成语用法: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分句;指不知不觉地改变。
(20)、(释义):指人的思想或性格不知不觉受到感染、影响而发生了变化。
5、耳濡目染的意思和用法
(1)、作为父母,起点低没关系,成为一个求知者是重要的。求知者的求知欲是无止境的。父母和孩子一起求知,这是学习的基本体现,一是温故知新,二是以新带学,让孩子带领自己进入新领域、学习新知识,同时能给孩子带来巨大的成就感与动力。
(2)、负责天包裁剪工作的李师兄,任职于一国际知名设计师旗下,李师兄因此耳濡目染,见识到流行又具有艺术感的衣服创作。
(3)、出处:唐·韩愈《清河郡公房公墓碣铭》:“目濡耳染,不学以能。”
(4)、1她从小就耳濡目染,一定会受到影响。2我从小就对这种音乐一直耳濡目染。3小红的爸爸是演员,她对这方面一直都是耳濡目染。4在这样的耳濡目染下,他越发的绘画和音乐感兴趣。5小龙的爷爷是艺术家,他耳濡目染,也对艺术产生了兴趣。
(5)、出处: 晋·傅玄《傅鹑觚集·太子少傅箴》:“故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声和则响清,身正则影直。”
(6)、张老师说,佩服你的勇气,做长期社群不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