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的古诗绝句
1、夜色里的石阶清凉如冷水,静坐寝宫凝视牛郎织女星。
2、鸾扇斜分凤幄开,星桥横过鹊飞回。——李商隐《七夕》
3、(作者简介):林杰(831—847)字智周,福建人,唐代诗人。小的时候聪明,六岁就能赋诗,下笔即成章。又精书法棋艺。卒,年仅十七。《全唐诗》存其诗两首。农历七月初七夜晚,俗称“七夕”,又称“女儿节”“少女节”。是传说中隔着“天河”的牛郎与织女在鹊桥上相会的日子。过去,七夕的民间活动主要是乞巧,所谓乞巧,就是向织女乞求一双巧手的意思。乞巧普遍的方式是对月穿针,如果线从针孔穿过,就叫得巧。这一习俗唐宋盛。“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碧霄”指浩瀚无际的青天。开头两句叙述的就是牛郎织女的民间故事。一年一度的七夕又来到了,家家户户的人们纷纷情不自禁地抬头仰望浩瀚的天空,这是因为这一美丽的传说牵动了一颗颗善良美好的心灵,唤起人们美好的愿望与丰富的想象。“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后两句将乞巧的事交代得一清二楚,简明扼要,形象生动。可引导学生阅读课文后资料袋的内容,感受人们过节时的喜悦。诗人在诗中并没有具体写出各种不同的心愿,而是留下想象的空间,要引导学生结合全诗的理解,进一步体味诗中展示的人们乞取智巧、追求幸福的心愿。
4、双星:指牵牛星、织女星。一钩:指月亮,七月初七日乃上半月,月形如钩。
5、唐代有个诗人叫王建,有一首叫做《七夕曲》其中的诗句:
6、他乡逢七夕,旅馆益羁愁。不见穿针妇,空怀故国楼。绪风初减热,新月始临秋。谁忍窥河汉,迢迢问斗牛。
7、2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 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出自唐代:林杰《乞巧》
8、看上去这一道银河是清澈的、浅浅的,但是它隔出来的,就是这一年中遥遥的相望。虽然只在“盈盈一水间”,但是“脉脉不得语”——这样的一种深情守望。这里面的苦,是那种相守等待。这里面的甜,是在每年七夕,终于会有鹊桥,有这样的一次相逢。其实这样的一个故事,这是中国(的)小孩子从小跟奶奶、跟姥姥听来的熟悉的童话的原型。
9、这个问题忽然就让我想,七夕到底是个什么节?它是一个相思节。
10、译文:在秋夜里烛光映照着画屏,手拿着小罗扇扑打萤火虫。夜色里的石阶清凉如冷水,静坐寝宫凝视牛郎织女星。
11、另外一首经典的七夕诗则是晚唐诗人杜牧的七言绝句《秋夕》:
12、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杜牧的诗歌以七言绝句著称,内容以咏史抒怀为主,其诗英发俊爽,多切经世之物,在晚唐成就颇高。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大杜“。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
13、何如暮暮与朝朝,更改却、年年岁岁。——朱淑真《鹊桥仙·七夕》
14、萍叶疑江上,菱花似镜前。长林代轻幄,细草即芳筵。
15、乞巧筵开玉露秋,一钩凉月挂西楼。人间百巧方无奈,寄语天孙好罢休。
16、3银烛冷秋光画屏,碧天晴夜静闲亭。蛛丝度绣针,龙麝焚金鼎。庆人间七夕佳令。卧看牵牛织女星,月转过梧桐树影。——出自元代:卢挚《沉醉东风·七夕》
17、一年一度的七夕节又来到了,牵牛织女再度横渡喜鹊桥来相会。家家户户的人们纷纷情不自禁地抬头仰望浩瀚的天空,挨家挨户的巧手女子都穿起红丝,至少有几万条。
18、防身动如律,竭力机杼中。虽无姑舅事,敢昧织作功。
19、卧看牵牛织女星,月转过梧桐树影。“卧看牵牛织女星,月转过梧桐树影”出自元代卢挚的《沉醉东风·七夕》。诗文曰:“银烛冷秋光画屏,碧天晴夜静闲亭。蛛丝度绣针,龙麝焚金鼎。庆人间七夕佳令。卧看牵牛织女星,月转过梧桐树影。”该诗文大意为白银烛台放射出的光线照亮了画屏,在晴朗的夜晚静静地坐在亭子里。妇女们用蛛丝穿过绣针在乞巧,金鼎中焚烧着龙麝香,人们都在庆祝人间七夕这个佳节,躺下来看牵牛织女星得鹊桥相会月亮飘过梧桐树投下了倒影。在诗中,作者绘制出一幅静夜图,即七夕之夜,月明风清,人们焚起香来庆贺节日。渴望着心灵手巧的女子也拿出了针钱在梧桐树影下乞巧,看牛郎织女相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