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语录被后人收录
1、孔子的语录被后人收录为什么
(1)、“年始九岁,便丁茶蓼,家涂离散,百口索然。慈兄鞠养,苦辛备至,有仁无威,导示不切。虽读《礼》、《传》,微爱属文,颇为凡人之所陶染。肆欲轻言,不修边幅。年十八少知砥砺,习若自然,卒难洗荡。二十已后,大过稀焉。每常心共口敌,性与情竞,夜觉晓非,今悔昨失,自怜无教,以至於斯。追思平昔之指,铭肌镂骨;非徒古书之诫,经目过耳也。”书中颜之推记述个人经历、思想、学识以告诫子孙。全书共七卷,二十篇。分别是序致第教子第兄弟第后娶第治家第风操第慕贤第勉学第文章第名实第涉务第省事第止足第诫兵第养心第归心第书证第音辞第杂艺第终制第二十。
(2)、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子罕》)
(3)、 常言道:“话说三遍淡如水”,一般的话多说几遍人就要烦。但经典的语言,人们一遍遍地说,一代代地说;经典的书,人们一遍遍地读,一代代地读。不但文字的经典这样,音乐、绘画等一切艺术经典都是这样。一首好歌,人们会不厌其烦地唱;一首好曲子会不厌其烦地听;一幅好字画挂在墙上,天天看不够。甚至像唐太宗那样,喜欢王羲之的字,一生看不够,临死又陪葬到棺材里。许多人都在梦想自己的作品、事业成为经典,政治的、文学的、艺术的、工程的等等,好让自己被历史记住,实现永恒。但这永恒之梦,总是让可怕的重复之斧轻轻一劈就碎。修炼不够,太轻太薄,不耐用甚至经不起念叨第二遍。倒是许多不经意之说、之作,无心插柳柳成阴,一不经意间成了经典。说到“柳”,想起至今生长在河西走廊上的“左公柳”,100多年前,左宗棠带着湘军去征讨沙俄,收复新疆。他一路边行军边栽柳,现在这些合抱之木成了历史的见证,成了活的经典,凡游人没有不去凭吊的。“统一战线、武装斗争、d的建设”这是中国革命的三大法宝,是中国共产d打天下的经典。但它的产生是不经意间脱口说出的。1939年陕北公学的一批学生毕业要上前线,去讲话说:“《封神演义》上姜子牙下山,元始天尊送他三样法宝:打神鞭、杏黄旗、四不像。今天我也送你们三件宝:统一战线、武装斗争、d的建设。”经典就这样产生了。莎士比亚有许多话,简直就是大白话,比如,“是生还是死,这是一个问题”。还有托尔斯泰《安娜·卡列尼娜》的开头:“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这些话被人们千百次地模仿。就是《兰亭序》也是在一次普通的文人聚会上,王羲之一挥而就。当然,经典也有呕心沥血、积久而成的。像米开朗琪罗的壁画《末日的宣判》,一画就是八年。不管是妙手偶成还是苦修所得,总之,它达到了那个水平,后人承认它,就常想起它,提起它,借用它。它如铜镜愈磨愈亮,要是一只纸糊灯笼呢?用三五次就破了。
(4)、《论语》书名究竟出现于何时?在汉武帝时期,还未见有《论语》名称。由此推测,此一名称,是自汉昭帝、宣帝之后才逐渐开始使用的。武内义雄《论语之研究》指出,从王充《论衡·正说篇》所见“孔子孙孔安国以教鲁人扶卿,官至荆州刺史,始曰《论语》"的内容推测,“古论语”的文本由孔安国传至鲁扶卿,鲁扶卿官至荆州刺史时方开始称之为《论语》。因而,《论语》此书名应起源于“古论语”。“齐二十二篇”“鲁二十篇”等文本均基于“古论语”这一点,亦可印证此事。换言之,由于汉武帝时期于孔子旧宅所发现的“古论语”二十一篇里已记有《论语》此书名,据此可推论,《论语》乃汉昭帝、宣帝时期才开始被广泛使用的。
(5)、颜元梅是胡舜金的二媳妇,这个月正是轮到她来负责照顾老人。看到记者前来采访,她不以为意,“没什么稀奇的,照顾老人是天经地义的事情。”颜元梅说道,父母养育子女这么多年,哪里会怕苦怕麻烦,现在是子女回报父母,更应该加倍细心。
(6)、 这就只能谈一点个人的体会了。由于先秦诸子博大精深,我们能够贡献的,不过是自己的一孔之见。我们希望通过这些心得,引起大家的兴趣,并提供一些参考。至于我自己的体会,我想概括为这样几句话:读孔得仁,读孟得义,读老得智,读庄得慧,读墨得力行,读韩得直面,读荀得自强。
(7)、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8)、颜氏之先,据传周武王克商时,封宴安之裔孙侠为邾子。传至春秋,侠之后人夷甫字颜,生子友,友据当时惯例,以其父字“颜”为氏,此为颜姓第一人。
(9)、10君于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因民之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费乎?择可劳而劳之,又谁怨?欲仁而得仁,又焉贪?君子无众寡、无小大、无敢慢,斯不亦泰而不骄乎?君子正其衣冠,尊其瞻视,俨然人望而畏之,斯不亦威而不猛乎?
(10)、告别了“箪食瓢饮”的苦日子,经济逐渐宽裕的颜氏子孙并没有迷失自我。在重修颜氏宗祠、支持教育事业、修建村道村牌坊门等方面出资出力,做出重大贡献。
(11)、6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雍也》)
(12)、大家知道家父是一位著名的作家,作品户为流传,在文坛小有名气。我在上中学的时候就读过他的不少作品,至今还能背诵其中的段落。
(13)、内容理解:德行高尚的人不管经济情况多么优越,对于饮食也不会过分要求;对于居所也不要求过分舍适奢华。“慎言则自安”,这又是另外一个处世的大智慧。一个人的言行不能太草率,一国之君如果言行轻率一定会失去辅佐他的忠臣,一介平民如果言行轻率一定会失去可靠的朋友。经济发达、言论自由的今天,我们也不能忘记“知足常乐,慎言自安”,要做个有涵养的人。
(14)、作为儒家经典的《论语》,其内容博大精深,包罗万象,《论语》的思想主要有三个既各自独立又紧密相依的范畴:伦理道德范畴——仁、社会政治范畴——礼、认识方法论范畴——中庸。仁,首先是人内心深处的一种真实的状态,折中真的必然是善的,这种真和善的全体状态就是“仁”。孔子确立的仁的范畴,进而将礼阐述为适应于仁、表达仁的一种合理的社会关系与待人接物的规范,进而明确“中庸”的系统方法论原则。
(15)、(2)____________:称对方的儿子。
(16)、 我们为什么要读经典?其实说起来也很简单,因为经典是人类文化的精华。古人有云:取法乎上,仅得乎中。也就是说,你学好的,充其量也就能有个中等水平。如果取法乎下,那就等而下之了。所以,我们读书,就应该挑好的读。好的书是什么呢?经典。所谓“经典”,就是一个民族、一个时代有意义有价值的著作。而且,它的意义和价值还是永久性的。什么叫“经”?经就是恒常,叫经常。什么叫“典”?典就是模范,叫典范。换句话说,经典就是“恒久的模范”。这样的书不读,读什么?
(17)、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18)、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
(19)、译文:曾子说:“知识分子不能没有宽阔的胸怀和刚强的毅力,因为他担负着重大的历史使命而且道路遥远。以实现仁德作为自己的历史使命,不是很重大吗?对这一理想的追求到死才可以停止,不是道路遥远吗?”
(20)、不仅如此,卫灵公还因为一件事和孔子撕破脸皮,转而赶走了他们。这是怎么回事呢?原来当时卫灵公身边有小人说孔子的坏话,直言他们可能会威胁到其统治地位。卫灵公一听那还得了,于是便找孔子理论。孔子显然没有篡位之心,面对污蔑自然也生气,终的结果是双方一拍而散。
2、孔子语录是谁记录的
(1)、孔子语录: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摘孔子《中庸》 (人的喜怒哀乐的感情没有表现出来,叫做中;表现出来合乎法度,叫做和。达到中和,天地就各居自己的位置,万物也就生长了。)
(2)、其妻曰,“我今天在门缝中看到你驾车经过门口,晏婴那么矮,做了宰相,名震诸侯,还是那么朴实无华、自居人下;而你身高八尺,只是他的仆役,却意气扬扬、傲气冲天,你这样没有出息,所以我要离婚。”
(3)、班固认为,此乃孔子死后,其直传弟子就各自所录孔子之言进行议论和验证,确定为孔子的语录之后,而称之为《论语》的。此言妥当与否,还需考证。
(4)、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5)、译文:孔子说:“明智的人不会被迷惑,仁德的人没有忧虑,勇敢的人无所畏惧。”
(6)、(详解)《天上的街市》是现代作家郭沫若于1921年10月创作的一首现代诗。诗人运用了想象的表现手法,把繁星满天的夜空,想象成是点着无数街灯的天上街市,把空中的流星想象为牛郎织女提着灯笼在街上闲游,表达了诗人对自由的向往和对理想社会的企盼之情。
(7)、(答案) 丘 仲尼 春秋末期 思想 政治 教育 儒
(8)、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一一一孔子
(9)、1居上不宽,为礼不敬,临丧不哀,吾何以观之哉!
(10)、南宋章如愚《群书考索》卷十认为,《家语》有“好事者或各以意增损其言,故使同是一事而辄异辞”,在汉代曾经有“与诸国事及七十二子辞妄相错杂”的历程;唐人颜师古所说“非今所有《家语》”,则是“以肃之所注者在可疑也”。南宋史绳祖《学斋占毕》认为,《家语》用词较古,不似伪作,是《大戴礼记》“杂取”于《家语》而非相反。南宋黄震《黄氏日抄》亦对作伪说持有异议,他说:“各篇中似尚有可疑之处,盖传闻异辞,述所传闻又异辞,其间记载之不同,亦无足怪。”
(11)、孔子曰:“我听言宥坐之器,虚则欹(倾斜),中则正,满则覆。明君常将它放在自己的座右。”
(12)、词语注释:①喻:知晓,明白 ②义:指服从等级秩序的道德
(13)、在书峰乡锦峰村,提起胡舜金一家人,老人们都为她家的晚辈称叹。在这个偏僻的小山村,青壮年大多外出打拼,留守的人口居多。
(14)、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行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15)、宁镇疆主持了2008年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孔子家语》新证”、全国高校古委会项目“《孔子家语》研究”,在《家语》版本学、出土简牍研究上,发表过有影响的系列论文。他将阜阳双古堆一号木牍所见章题同今本《家语》做比较。通过将八角廊汉简《儒家者言》与《家语》对应的十章的比较,他认为历史上关于《家语》一书的争论并没有因《儒家者言》的出土而全获解决,“出土文献再次证明《孔子家语》确实存在很多后人整理、重组的痕迹,这一点《孔子家语》比传世的其他文献都要来得明显。《儒家者言》能证明的其实是《说苑》一类古书的价值,而非《孔子家语》。《儒家者言》的性质应该是介乎《说苑》与《孔子家语》之间,具有一定的过渡性”。虽然宁镇疆在解读这一发现时持有与李学勤不同的见解,但也未否认《儒家者言》与《家语》存在一定关联。
(16)、《狼》选自《____________》,作者是____________,字____________,世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代文学家。
(17)、君于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
(18)、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
(19)、本书记录了孔子及弟子的思想与言行,很多内容关涉重大的历史文化事件,比如孔子周游列国、问礼老子、与国君对答以及有关礼乐制度、历史自然等的论述。在研究孔子弟子、孔氏家学等方面,该书有比《史记》更明显的优势;在展示早期儒学的整体形象、解读三代历史等方面,该书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有学者认为,《孔子家语》价值高于《论语》,是“儒学第一书”。
(20)、(答案) 丹麦 安徒生 卖火柴的小女孩 丑小鸭
3、孔子语录被后人称为
(1)、(答案) 分行 押韵 散文
(2)、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不校。
(3)、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阳货》)
(4)、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
(5)、其他较著名者有:(1)《四库全书总目》认为《家语》“出于肃手无疑”,但亦肯定其价值道:“特其流传既久,且遗文轶事,往往多见于其中。故自唐以来,知其伪而不能废也。”(2)《四库全书简明目录》所论:“《家语》虽名见《汉志》,而书则久佚,今本盖即王肃所依托,以攻驳郑学。马昭诸儒已论之详矣。然肃虽作伪,实亦割裂诸书所载孔子逸事,缀辑成篇,大义微言,亦往往而在。”而晚清唐晏撰《两汉三国学案》,认为《孔丛子》与《家语》都是实有其书而并传“仲尼之意”。
(6)、颜氏入仙分支较多。颜回第六十三世孙茂聪公,于明弘治三年,由永春迁徙至我县,尤以榜头镇溪尾村居多。另有小部分居在赤荷村溪州、榜头街、坝下村、鲤城街道以及枫亭等地。
(7)、您是他老人家的犬子,能在百忙之中有幸接受我的采访,对此我深表感谢。
(8)、“一个立志成为一名博古通今、儒雅大气、家长信赖、学生爱戴的语文老师的人儿的整理。”
(9)、 这样一些伟大的思想家,为什么会集中出现在历史的同一时期(公元前6-3世纪)、地球的同一纬度(北纬30度上下),这是一个谜。它也许只能用马克思的说法来解释,即那是“历史上的人类童年时代”之“发展得的地方”(《〈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更有意思的是,虽然中国、印度、中东和希腊远隔千山万水,但这些思想家的思想却有很多相通之处,那就是对人与人类社会的“理性态度”和“关怀”。他们不约而同地在思考,人,究竟要怎样才能幸福;社会,究竟怎样才能和谐。正是这些思考,影响了各自民族的文化,而且达数千年之久。这样的思考,我们怎能不知道,不了解?
(10)、内容理解:“质”是质朴的品质,“文”则是指文化的修养。“质胜文则野”就是说一个人没有文化修养就会很粗俗;“文胜质则史”就是指只注重言辞华丽而不切实际。“文质彬彬”,则是说做人既要有文化修养,又不要迷失了本性,忘记做人的根本,只有这样,才能够称得上是真正的君子。从哲学角度分析,这是一个内容与形式的关系问题。“质”与“文”相互依存,相互配合,才能符合中正之道,双方不可偏废其一。“质”指文艺作品的内容,而“文”是文艺作品的形式,内容依靠形式加以表达,形式要根据内容的需要加以变化。所以,文采与实质要配合适当,内外兼修才算是真正的君子。
(11)、此外,上海博物馆1994年于香港古董市场购入一千二百余枚战国楚简。这些上博楚简于1997年开始被解读整理,总字数约为三万五千字,确定其中有包括《易》等其他八十多种文献。该竹简文字亦属楚系文字的东方系古文。
(12)、但“打倒孔家店”和“批林批孔”导致的后果是严重的。传统文化的信仰被打破,人们失去敬畏之心,变得无所畏惧而无所不为;传统道德观被完全抛弃,孝悌之道、师道尊严、文明礼貌、诚信待人童叟无欺、尊老爱幼、与人为善、忠厚朴实等等传统中国人的优秀品质没有被很好的传承发扬,导致整个社会善恶不分,道德沦丧,礼仪之邦不懂礼貌也不讲礼貌;应该讲诚信的企业和有关部门带头不讲诚信;过去讲舍身取义,现在是见利忘义;从孩子的教育开始,全社会利益当先,成功的标志是有没有出大名挣大钱,在全世界都很罕见!
(13)、(详解)《次北固山下》是唐代诗人王湾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收录于《全唐诗》中。此诗以准确精练的语言描写了冬末春初时作者在北固山下停泊时所见到青山绿水、潮平岸阔等壮丽之景,抒发了作者深深的思乡之情。
(14)、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一一一解释:不怕别人不知道自己,只求自己作出成绩来。
(15)、孔子的高政治理想是建立“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孔子的政治思想核心内容是“礼”与“仁”,在治国的方略上,他主张“为政以德”,用道德和礼教来治理国家是高尚的治国之道。这种治国方略也叫“德治”或“礼治”。
(16)、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
(17)、词语注释:①克己:即克制自己。 ②复礼:使自己的言行符合于礼的要求。 ③克己复礼:约束自我,使言行归复于先王之礼。 ④一日:一旦。 ⑤归:称赞、称许。 ⑥仁:即仁道。 ⑦目:条目、细则。 ⑧事:实践、从事。
(18)、 有关“齐二十二篇”,班固也自注道:“多《问王》、《知道》。”换言之,即与“鲁二十篇”相比较,多出《问王》、《知道》两篇。至于“鲁二十篇”,在班固自注中则无任何相关记载。
(19)、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谓之学矣。
(20)、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里仁》)
4、孔子和他的弟子的语录被收集整理为什么
(1)、孔子语录:君子之道,暗然而日章;小人之道,的然而日亡。君子之道,淡而不厌,简而文,温而理,知远之近,知风之自,知微之显,可与入德矣。——摘孔子《中庸》 (君子的为人之道是:外表暗淡无色而美德日见彰显。小人的为人之道是:外表色彩鲜明,但渐渐地消失了。君子的为人之道还在于:外表素淡而不使人厌恶,简朴而有文彩,温和而又有条理,知道远是从近开始的,知道教化别人从自己做起,知道隐微的东西会逐渐显露,这样就进入圣人的美德中了。)
(2)、译文:孔子说:“君子对于饮食没有过分的要求,只要能吃饱就行了;对于居处不求舒适,只要安全就可以了。做事勤劳敏捷,说话却小心谨慎,到有贤德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可以说是好学的了。”
(3)、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阳货》)
(4)、诵经典,立美德,乃当下社会之热潮。那么,何为“经典”?
(5)、(答案) 散文 朝花夕拾 鲁迅 周树人 文学家 思想家 革命家
(6)、词语注释:①质:质朴、朴实 ②文:华美、文采 ③质胜文则野:质朴胜过文采就会粗野鄙俗。 ④史:虚饰、浮夸 ⑤彬彬:文质兼备、配合适当的样子。
(7)、作为统一大业中的一环,秦始皇(前246—前210年在位)禁止一直沿用的地处崤山以东的旧六国(齐、楚、燕、韩、赵、魏)的东方系文字,强制全国一律使用承袭西周正统字体,名为小篆、隶书的秦国字体。隶书是秦国官吏书写公文书时用的标准字体,通过行政之间的字处理迅速普及全国。即使时至公元前206年秦朝灭亡,经过楚汉战争,至公元前202年汉朝成立,人们仍然继续使用隶书。然而,汉朝的人却视之为现代文字,并称其为“今文”。同时,将旧六国沿用东方系文字视为古代文字,称之为“古文”。
(8)、词语注释:①仁:仁德的心 ②礼乐:人外在的行为规范,是对社会秩序的规范性制度。 ③如......何:对待......怎么样?
(9)、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阳货》)
(10)、胡舜金三个儿子早已各自成家在外生活,此时他们纷纷站了出来,提出由三家轮流照料的方法。此事本也正常,但让村民们感动的是,她三个儿子生活本不是十分宽裕,照顾老人却很细心,肯花时间精力。按照计划,一到照顾老人的时间段,孩子们便会放下手中的工作,回来专心当“护工”。“不容易啊,这可不比照顾平常的老人,连粥都喝不了。”颜玉林介绍道,胡舜金老人的病症对饮食要求很苛刻,绝大部分东西都不能吃,只能是一些熬炖到稀烂的流质食物,诸如鸡蛋汤、菜汤等。为了让老人家能够下咽,每顿饭往往要煮上五六个小时,光准备老人的饮食就要花上大半天的时间。
(11)、《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作于流放汉北期间。面对国家的衰弱,面对楚怀王的软弱与多变,遭放逐而失意的屈原难平心中的忧愤之情,遂以“离骚”为诗题写下这首名垂千古的抒情长诗。全诗共375句,2456字,可分为八个部分。《离骚》是一首极富有变化的诗篇,它把事实的叙述、幽独的抒怀和幻想的描写等交织在一起,波澜壮阔而又结构。
(12)、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一一一孔子
(13)、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八佾》)
(14)、一天,晏婴的车夫回家后,他的`妻子要求离婚,车夫不解。
(15)、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已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16)、《朝花夕拾》中的《二十四孝图》着重分析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孝道故事,指斥这类封建孝道不顾儿童的性命,将“肉麻当有趣”“诬蔑了古人,教坏了后人”。
(17)、(详解)《世说新语》是南朝宋临川王刘义庆组织门客编写的一部文言志人小说集,是魏晋轶事小说的集大成之作,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笔记小说”的代表作。其内容主要是记载东汉后期到魏晋间一些名士的言行与轶事。
(18)、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
(19)、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20)、 那么,我们能够从先秦诸子当中,读出什么人生智慧?
5、孔子的语录被后人称为
(1)、近体诗,又称格律诗,是一种讲究平仄、对仗和押韵的汉族诗歌体裁。为有别于古体诗而有近体之名。指初唐之后,形成的又一诗歌体裁,在近体诗篇中句数、字数、押韵都有严格的要求,讲究平仄对仗。
(2)、庄子,姓庄,名周,战国时期宋国蒙人。战国中期道家学派代表人物,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庄学的创立者,与老子并称“老庄”。代表作品为《庄子》,其中名篇有《逍遥游》《齐物论》《养生主》等。
(3)、 经典又是绝后的,你可以重复它、超越它,但不能复制它。
(4)、孔子叹道:一切事物哪有满而不覆的道理呢?”
(5)、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6)、苟正其身,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
(7)、各篇内容涉及的范围相当广泛,但主要是以传统儒家思想教育子弟,讲如何修身、治家、处世、为学等,其中不少见解至今仍有借鉴意义。如他提倡学习,反对不学无术;认为学习应以读书为主,又要注意工农商贾等方面的知识;主张“学贵能行”,反对空谈高论,不务实际等。
(8)、(7)____________:对人称自己的哥哥。
(9)、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10)、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一一一孔子
(11)、内容理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所说的就是指人应当以对待自身的行为为参照物来对待他人。
(12)、孔子的仁说,体现了人道精神,孔子的礼说,则体现了礼制精神,即现代意义上的秩序和制度。孔子的这种人道主义和秩序精神是中国古代社会政治思想的精华。
(13)、(答案) 李白 太白 青莲居士 唐 诗仙
(14)、盖有不知而作者,我无是也。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
(15)、孔子弟子公孙赤出使齐国,冉求替他的母亲,向孔子请求补助一些谷米。
(16)、从中国古籍的数量谈起 古代先贤常用“万卷书海”、“汗牛充栋”、“浩如烟海”、“插架森森”等来形容书籍之多。那么在如此多的古籍中,以个人短暂而渺小的生命过程而言,我们该读什么书呢?大家常说:要读经典!那么,什么是经典?什么书又是经典呢?经典与中国文化上的经典 什么是经典? 经,《说文》:“经,织也。”巠,“绷直”、“笔直”。纺织机上布设的纵向绷紧的丝线为经,横向的线为纬(经纬)。到了汉代,经,常也。常理。典,范也。上面是“册”,下面是典,范也。上面是“册”,下面是大(也可以理解为两只手捧着书)。指重要的文献、典籍。经典,即万世常理之典范,永远通用的真理,亦即“万世教科书”。现代汉语广义来说,经典指具有典范性、性的作品或著作。 经学――中国文化的纲要与核心 中国传统目录学以及文化史上,把书籍分为经、史、子、集四种。简单地说经部收录儒家“十三经”及相关著作,史部收录史书,子部收录诸子百家著作,集部收录各类诗文集。就四部的重要性而言,经为纲,史为目,子、集可有可无。 为什么呢?因为,在古人看来,经书给人们提供思想源泉,并指导治理国家;史书供人们总结历史经验与教训,为现实服务。子书是个人学说,集部是华丽的辞藻。因此,从读书的重要性而言,古人曰 :刚日读经,柔日读史。经史是必读的,子集是闲暇时用来欣赏阅读的。 《五经》――中国文化经典中的经典 那么,中国文化史上,哪些书可以称为经典呢?中国人一切思想之本源,多出自《五经》:《周易》、《尚书》、《诗经》、《仪礼》(一般情况下说为《礼记》)、《春秋》(加上亡佚之《乐经》称“六经”) 所谓《十三经》者,即《五经》之传(注释): 《周易》、《尚书》、《诗经》、《仪礼》(《周礼》、《礼记》)、《春秋》(《左传》、《公羊》、《穀gǔ梁》)、《论语》、《孟子》(儒家传经圣人与亚圣之语录)、《孝经》(自国君至庶民之孝道)、《尔雅》(解释五经字词的字典)。 至南宋形成“十三经”,从此不再增入,形成儒家经学的基本经典。但“十三经”的核心与基础,却仍然是“五经”,其他8部书,都是围绕“五经”服务的。 史书――《五经》的延伸与扩展史部书籍的体裁,以传记类与编年类为主。代表作为《史记》与《资治通鉴》。《史记》——大量参考《尚书》《春秋》。《通鉴》——从体例至编纂方式皆源自《春秋》《左传》。其他各类史书,皆模仿《春秋》《尚书》《史记》《通鉴》等而成。 子书——《五经》“百家争鸣”的个人理解与新解《论语》、《孟子》、《荀子》等——对《五经》的继承与发挥《老子》、《庄子》等——对《五经》的批评与别见 集部书——《五经》“百花齐放”的演义与传布《五经》简介: 《周易》之性质,或为算卦,或为理政,或喻天象,或言人事。如果学好《易经》,天、地、人做好了沟通,那么就会达成理想社会。中国人的许多思维与治国理念产生于此。《尚书》实际上是“中国早的政府公文总集”,也是中国历史上早的散文文献。中国古代治国论证,往往引用书中的道理。《诗经》是我国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本来与经没关系。但孔子强调《诗经》涉及到思想品德、修身养性、行文写作、外交礼仪、博学多识等。因此,《诗经》也就升格到了经的行列中。 《春秋》记载春秋时期鲁国的史事,是中国早的编年体史书。相传经孔子整理,并且寓有所谓“春秋笔法”,于是也就成了经书。《三礼》即中国上古时期的典章制度。涉及到周王朝及诸侯各国的官制及各项制度,以及儒家的政治理想、各种仪式、伦理思想等,对后世社会组织、文化观念、宗教信仰、亲族制度、政治组织、外交方式等影响至大。 《论语》《孟子》是孔孟的语录,也是研究圣人和亚圣可靠基本的宝贵资料。孔子被称为“万世师表”,又被称为是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教育家、美学家、音乐家、史学家、美食家、文学家等,可以把世上所有“家”的大帽子都给他戴上。 《孟子》主张行“仁政”,兴“王道”,反对战争,力主德政。《孝经》是讲孝道。自汉代就成为小朋友们的必修课本。其目的在于给孝划分等级,并以孝劝忠、以孝尽忠、以孝治天下,有的浓厚的政治伦理学味道。《尔雅》是我国早的一部解释词义的专著,也是第一部按照词义系统和事物分类来编纂的词典. 《四书》 《四书》从南宋朱熹《四书集注》始,是指《大学》(曾参)、《中庸》(子思)、《论语》、《孟子》。《大学》为“孔氏之遗书而初学入德之门”,《中庸》为“孔门传收授心法”,本为《礼记》中的两篇。明清以来成为科举考试的必考之书。《四书》主要教人如何做人,如何做有尊严有人格的人,在社会规范与人际交流、社会文化等方面有巨大影响 因此,《五经》、《四书》就成了中国文化经典中的经典,核心中的核心,纲目中的总纲,中国人一切思想的源头,都生发在这几部书中。要了解中国文化与历史,就必须从研读这几部经典开始,舍此而无由。民间版的中国文化经典 《朱子家礼》(朱熹撰) 《朱子家礼》是有关家庭礼仪的著作。分为通礼、冠、婚、丧、祭五部分。博采众家、融汇古今,明代规定“民间婚娶,并依《朱子家礼》”,成为“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民间通用礼”,可以说是《三礼》等的简约易行版。 儿童蒙学读物 中国古代的蒙学读物,先秦已有。宋以来重要常见的有《三字经》、《千家诗》、《百家姓》、《千字文》、《小儿语》、《弟子规》、《女儿经》、《龙文鞭影》、《朱子家训》、李渔《笠翁对韵》、车万育《声律启蒙》、吴楚材《古文观止》、孙洙《唐诗三百首》、周希陶《重订增广贤文》等。 如《朱子家训》又名《朱柏庐治家格言》,仅522字,却精辟地阐明了修身治家之道,是一篇家教名著。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自奉必须俭约,宴客切勿流连。勿贪意外之财,勿饮过量之酒。人有喜庆,不可生妒忌心;人有祸患,不可生喜幸心。读书志在圣贤,非徒科第;为官心存君国,岂计身家。 这些儿童读物,是开蒙阶段的初级教材。古人也重视字形笔画,例如“上大人,孔乙己”从宋代就已经有了。其特点是朗朗上口,便于背诵,简明易懂,富蕴义理。如《三字经》曰: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起首几句,儒家思想精华已备。 《千字文》还成为中国古代记数法的一种,成为百姓算数、官方账簿及科举考试的号舍等的排列方式,因此老幼妇孺皆知“天地玄黄宇宙洪荒”。但是如吊、毁、伤、败、死等不吉利的字,皆排除在外,否则如考生在“吊”字号舍考试,又不知答案,岂不上吊耶?从前咏儿童学习的趣味诗极多,如:漆黑茅柴屋半间,猪窝牛圈浴锅连。牧童八九纵横坐,天地玄黄喊一年。开蒙先念三字经,人字乃是第一声。一字念了一个月,字之倒正未分清.。清袁枚《随园诗话》曰:几阵乌鸦噪晚风,儿童齐逞好喉咙。赵钱孙李周吴郑,天地玄黄宇宙洪。三字文完翻鉴略,百家姓毕理神童。座中有个超群者,一日三行读大中。 因此,《三字经》《百家姓》《弟子规》《古文观止》《唐诗三百首》《千字文》等,在古代几乎妇孺皆知。这些蒙童读物,在中国人心中形成的思维能力、世界观与道德情操,就是民间简易版的《五经》《四书》,在儿童成长过程中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因此,也就成为了解中国文化的经典。
(17)、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学而》)
(18)、孔子到庙堂参观,看到一种倾斜易覆的器皿,守庙的人言是宥坐之器。
(19)、10君子之行也,度于礼。施,取其厚;事,举其中;敛,从其薄。
(20)、没查到孔子诞生的具体时辰,我们姑且设定是月圆之夜子时吧。尼山脚下的那座山洞里,篝火在烧。待到孔子“哇”地一哭,天色骤亮、四野祥和、道贯古今、遗响千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