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四句名言【文案83句摘抄】

admin 说说大全 2023-08-25 11:44:35

王阳明四句名言

1、    你们学禅,要参考王阳明的四句教,“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第三句话:“知善知恶是良知”,这个良知良能,是《孟子》里头提出来的。譬如我们的知性,大家今天坐在这里盘腿,自己知道在盘腿,现在听到了记录,是自己的知性。第四句话:“为善去恶是格物”,作人是为善去恶,是戒律。这四句教是王阳明学说的主旨,你看他学过禅没有?当然学过禅!对禅很清楚啊。

2、    首先,这四句话是站在世界的角度,对一个人具体的人说的,因为心学就是关于人心的本质的学问,它的对象首先是单个人,从单个人开始引申的,它宣讲的对象是具体的人,但是所站的角度是整个世界,所以这四句话是一个运动和超越的过程,自成一体,它自有生命力在里面。(王阳明四句名言)。

3、    一种是属于你这个人的个体既定的性格

4、如今于凡忿懥等件,只是个物来顺应,不要着一分心思,便心体廓然大公,得其本体之正了。

5、这个能文能武,功不在禹下的王阳明,他的“四句教”是什么呢?

6、   他說:「存天理,去人欲。」大哲學家馮友蘭說那裡有這些東西,存個什麼天理。他說的「致良知」,是生命對自己自我反省中的善。王陽明有「四句教」,他的四句教是:

7、大道至简,人生亦简。开悟,深奥了就简单,简单了才深奥,从看山是山,到看山是山,境界不一样,从简单到复杂,再从复杂到简单,就是升华。生活的意义在于简单,人修炼到一定程度,会淡泊一些事,会简单,你可以理解别人,但别人不一定理解你,其实人不在理解,在认同。

8、人生就是一场漫长对抗,有些人笑在开始,有些人却赢在终。试着微笑,试着回眸,放松自己,不强求、不萎靡、不浮躁。简单生活,随心、随性、随缘,做好的自己,知足、微笑、淡然,即使再苦再累,只要坚持往前走,属于自己的风景终会出现。

9、    一种是属于你从其他个体事物上吸收的性格

10、    所以你不能直接就跳到那个本体上面去,因为直接跳上去,就很虚,你没有根基,一两句话说完,你没有支撑,你现在就可以读几个佛经,然后一个“无”解决问题,寻求解脱,但是很没有力量,虚无不是每个人都可以说的,唐三藏也要经九九八十一难才可以,不然他执着个什么呢?直接放下取经执着,解脱,反正“无”不就了事了。

11、 以责人之心责己,以恕己之心恕人,心中有脾气要发泄的时候,不妨多站在别人的角度考虑下,听听歌,多运动,把坏情绪在自己这里消解掉,而不是传播出去。

12、意思在告诉我们,一口吃不成大胖子,世间万物都是靠点点滴滴积累起来的,想要知行合就必须循序渐进!

13、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虽百工技艺,未有不本于志者。

14、 王阳明认为:“盖良知只是一个天理自然明觉发见处,只是一个真诚恻怛,便是他本体。故致此良知之真诚恻怛以事亲便是孝,致此良知之真诚恻怛以从兄便是悌,致此良知之真诚恻怛以事君便是忠。只是一个良知,一个真诚恻怛。”(王阳明四句名言)。

15、只有掌握了知行合一的精髓,人才能在复杂多变的生活和工作中游刃有余,并且很快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16、    可是王阳明的知行合一学说,这一套在日本,却起了这样大的作用,成就了日本的明治维新,影响全世界文化思想;所以日本当年王学同佛学一样,都流行。

17、禅宗在中国初唐,从唐太宗这个阶段起,到中国伟大的女皇帝武则天时代,开始兴盛起来。小说、历史写武则天怎么怎么坏,我常常说你不要把她看得那么坏,这个做了皇帝的女人是了不起的一个人。你去看武则天的坟墓,她的墓前没有碑文的,一个空白的石头摆在那里。她的意思是,我的一生好与坏、是与非,给后人去研究吧!这是了不起的一个女性,你们女同学应该好好研究。

18、    因此我在这里要提出第三种解释,我的这种解释,要彰显出一种思想的运动过程,也就是从心的无到心的有,从有到知,从知到行——这样的一个运动过程揭示出来,这样你就可以简单的理解从钱德洪到王畿的这个过程,是怎么走过来的,也就是一个从无到有的,从有到无的过程,我不知道这样说,你们是否能够明白,我自己也一样,没有王畿那样顿悟的智力,所以只能一步一步的去理解这些哲学思想,我相信大部分人也与我一样。

19、 谦逊是一种尊重。他们对万事万物持怀有一颗敬畏的心,不会飞扬跋扈,不会自以为是,懂得保持敬重。

20、王阳明对儒家的发展即在于此,即非善非恶。正因为人性本来是混沌的,没有天生的善人也没有天生的恶人,所以可以通过教育和思考,令一个人的性格变化。

21、  「覺清淨心」──他自己那個痛,超越了,痛到麻木了。他自己觀這個痛,怎麼會這麼痛?痛到麻木以後,他不痛了,歸到那個清淨心。什麼叫做「清淨心」?女人生小孩,不是開刀生產的話,如果自然生,特別生幾天生不下的,蹦咚一下,小孩生下來,母親身心的愉悅與樂受,百分之七十到是清淨心所展示出的性狀。但是完全歸到清淨心,那是妙樂,內觸妙樂。現在跟你們報告的是真正佛法中的佛法,是佛法的核心。但是很少人聽得懂,我特地告訴各位。

22、    你们注意!这叫做参禅,不是思想噢!你们学禅要晓得参,参就是追问,叫起疑情。再看第二句,他说“有善有恶意之动”,我们心性是无善无恶的,这个念头一动就有善有恶,对不对啊?对,他讲的也对。那我就要问了,请问:那个本体既然无善无恶,这个一动念有善有恶,这个有,这个作用,是不是从体上来的啊?是啊,那可见体上有善有恶了,“用”离不开“体”的,“有善有恶意之动”,用一动就有善恶。你说“无善无恶心之体”,本来空的,“有善有恶意之动”,那体岂不是两个了吗?一个是不动的,一个动的,对不对?

23、这位大师兄写了这个偈子以后,全庙的和尚们讲这个偈子真好,大家都在背诵,传到正在做劳动舂米的六祖那里,当时他还没有出家。他问一个童子,你们念什么那么闹热?他说你不知道,现在师父年纪大了,他要传法下来,叫大家写报告,这是大师兄写的,师父让大家照这样修行。六祖说我也有一偈,可是我不识字。旁边有位江州别驾,就替他在墙上题下这首偈子:

24、    “无善无恶心之体”是根据六祖慧能来的,你们都知道那句话吧?慧能大师不是拿着衣钵回到广东岭南吗?当时六祖接引惠明禅师。惠明看到六祖,六祖说,“你为了衣钵,你拿啊!”他拿不动,这一下他就傻了。“师父啊,我不是为衣钵而来,是为法而来。”哦!既然为法而来,那就说法接引他。你们都看过《六祖坛经》吗?六祖说:“不思善,不思恶”,现在你什么都不要想,好的不想,坏的不想,一切都不想。六祖教他这样做,当然惠明照这样做了一下,他真的办到了。“正与么时”,就是这个时候,正是什么都不想,一切都放下了,这个时候,“哪个是明上座本来面目?”哪一个是你的本来面目?因此惠明禅师开悟了。这个“哪个”就是疑情,是问号;可是一般后世学禅的看了《坛经》,都看成是肯定的句子。以为六祖说,你不思善,不思恶,正这个时候,“那个”就是你本来面目。那是错了!以为修到后没有分别心,没有妄想,不思善不思恶,达到这样就悟道了,完全错了。

25、中国文化讲明心见性,心跟性怎么去知道呢?刚才提到王阳明四句教里的这个知,“知善知恶是良知”,人性有这么一个知觉,而这个知觉又从哪里来?现在西方的科学、医学说是脑的问题,不过近新的资料出来了,并不是脑。那么这个知性究竟是什么东西?人有没有灵魂?有没有前生后世?回到王阳明这四句教,这个在中国哲学是属于明心见性的问题。所以你不要看到庙子就拜拜烧香,那是宗教形式,在宗教背后,释迦牟尼佛、孔子、老子的学问,追寻的都是人性的问题。

26、因此知行合一要依附在切实的事物上,一旦离开反而毫无边际,甚至会无从下手。

27、  王阳明是明代杰出的哲学家、军事家、教育家,一生“立德、立功、立言”,被称为千古完人。讲座开篇简要介绍王阳明的生平和心学思想,让大家对这位心学宗师有个初步印象。

28、    提到中国文化儒释道三家,我今天清楚明瞭的提出一位与我们本题有关的明朝大儒,王阳明,他的本名叫王守仁,阳明是他的号。这位很有学问的大儒是浙江馀姚人,他的思想就是有名的“阳明学说”,影响深远。他在明朝的历史上,功业很大,也很了不起。他的学说影响到后来日本的文化革命——明治维新,建立了这一百多年来的新日本,明治维新一开始採用的完全是阳明哲学,这在日本史及国际史上都很有名。明治维新採用了阳明哲学的什么观点呢?“知行合一”,即知即行,即行即知。人的知识跟行为常常配合不起来,知是知道,行却做不到,即知即行是很难的。

29、    第四句话不批评了,“为善去恶是格物”,这一句是对的,不管西方的文化、中国传统的文化、所有的宗教和哲学,都是要人为善去恶,这个没有错。关于这四句教,我就这样公开讲了几十年。

30、   「純覺」是康德哲學所說的先驗,即超驗統一的底層。

31、似乎王阳明的一生做什么都能成功,而这一切的一切都离不开他的知行合一!

32、    我当年公开批评他时,那是很严重很危险的,因为当时蒋介石委员长,他提倡的是王学,他是校长,我是教官,我上课公开讲王阳明不对,讲他没有彻底悟道,但我讲出了理由:

33、    事实上从某种程度上我也倾向于认为,顿悟这种东西浮萍罢了,如果没有根基,顿悟也是白悟,即便真的顿悟,也要反过来老老实实的铺垫根基,你多比别人强的地方在于你可以高屋建瓴,知道去哪里找材料,找线索去搭建自我的根基,但是这个根基是必须的,没有人可以做到凌空矗立,飘然其上。

34、生活容不容易,关键看你怎么活。处境在于心境,心境改变了,处境也会改变。你向生活要得越多,你就会变得越紧张、越复杂,生活也就越不容易。反之,你对生活要求的越少,就越容易满足,越容易快乐。江山明月,本无常主,得闲便是主人;大道至简,活在当下,知足便能常乐。

35、    这个事情你们要特别注意,直到现在王学还影响中国,影响东方也大。所以到了明朝末年,很多和尚是跟着王阳明学禅的,就是所谓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王阳明学问的重点是“即知即行,知行合一”,意思是说,我们能知之性,有个思想,有个知道,见闻觉知就是心。知道那个对的就该去做,不需要有分别去考虑,即知即行。日本人采用了他知行合一这个原则,融合了西方、东方文化,才有了明治维新,开创了一个新的时代。

36、这句话出自《传习录》,反映的是唯心主义思想。重点想要表达“存在即被感知”的思想,也即意识决定物质。花依赖于人的主观意识而存在:当看见花时就感觉到了花,那么花就存在;没有看见时,感觉不到,那么花就不存在。

37、明朝中期,历史上写王阳明归越国。我们江苏这里是吴国,隔一条马路过去,那一边就是浙江越国了。王阳明回到浙江,全国很多学者都跟着过来。他晚年讨论四句教,有个学生批评老师,另一个学生赞成,两个人分成两派辩论。王阳明听到了就说,你们两个都对,我讲的也对,我这四句偈对很有智慧的人,一悟便知;若要教育智慧程度比较低的人,就必须走为善去恶这一条路线。这个辩论我们暂时不讲。

38、《传习录》包含了王阳明的主要哲学思想,是研究王阳明思想及心学发展的重要资料。上卷经王阳明本人审阅,中卷里的书信出自王阳明亲笔,是他晚年的著述,下卷虽未经本人审阅,但较为具体地解说了他晚年的思想,并记载了王阳明提出的"四句教"。

39、 心理学上有个著名的“踢猫效应”。一父亲在公司受到了老板的批评,回到家就把沙发上跳来跳去的孩子臭骂了一顿。孩子心里窝火,狠狠去踹身边打滚的猫。猫逃到街上,正好一辆卡车开过来,司机赶紧避让,却把路边的孩子撞伤了。

40、悟入无怀之静境,一轮之心月独明,尽显心静之境界;心静自然从容洒脱,持心若水笑面人生,更现心静之魅力。人生在世,平淡才是真,静默才是美,生命里持久的不是繁华,而是平淡,不是热闹而是清欢。保持一颗童心,不开心的时候,心无遮拦地向朋友倾诉烦恼,开心的时候,肆无忌惮地开怀大笑,也许所有的忧愁会在倾诉中流走,所有的紧张会在大笑中释放。像孩子一样,简单生活,快乐生活,保持心灵原生态,一切都是美好的。

41、大学之道,“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他用《大学》的“知”讲本体论,及思维意识起的作用。

42、   本部分将对四句教进行透彻的分析,包含如下问题,四句教是如何提出的,无善无恶是什么意思,阳明心学是不是禅宗,什么是格物致知。

43、客观的事物没有被心知觉,就处于虚寂的状态。如深山中的花,未被人看见,则与心同归于寂;既被人看见,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王阳明的心外无理是说,心的本体,就是天理,事虽万殊,理具于心,心即理也。不必在事事物物上求理,心外求理,就是心与理为二。心中之理,就是至善,心外无理也就是心外无善。

44、 谦逊是一种礼貌。俗话说“礼多人不怪”,谦谦君子,温润如玉。待人谦逊有礼,总是可以让人如沐春风。

45、不单做学问是这样,做任何事情都是这样,要想做到炉火纯青,就要付出加倍的努力。

46、有关这个知性,儒家王阳明的哲学讲“知行合一”。当年蒋介石先生,几十年前黄埔同学都受他的教育影响,都在研究王阳明的“知行合一”。日本人也在研究。明朝的王阳明由禅宗跳出来创立宗派,他是浙江人,影响东方文化思想几近五六百年,日本明治维新也受他的影响。蒋老头子当年的威风同一样,他是校长耶,那个威权多大啊!但是,我在军校讲课时,拼命批评王阳明,一概不管。

47、知行问题是《传习录》中讨论的重要问题,也反映了王阳明对朱熹以来宋明道学关于这个问题讨论的进一步研究。

48、当时广东出了一个人,就是有名的禅宗六祖惠能禅师。 五祖年纪大了,想把这个心要传下去,于是吩咐弟子们,每人写个偈子报告。五祖有位大弟子神秀,学问很好,修持、工夫也很高,他就写了一个偈子,题在迴廊牆壁上:

49、    这四句话精妙,说玄乎一点,可以从这四句话当中看出,王阳明的文治武功已经进入化境,不然这四句话是讲不出来的,因为它几乎囊括整个心学的核心秘密,并且横看成岭侧成峰,而且它有一种运动性在里面,一种发展性在里面,整个句子是活的,不是死的,首先我们来看两种惯常解释:

50、   「雖覺覺痛。覺清淨心。無痛痛覺。」──雖然感覺痛,但是自己本來有的清淨心,並沒有痛。這是修持的功夫,忍痛後的境界。痛,看著自己的痛,千萬千萬注意,人的痛痛到極點,不但會麻木,而且會死掉。什麼叫做「死掉」?這裡面有回答。

51、译文:心,即是理。天下难道还有心外之事、心外之理吗?

52、译文:我们讲某人知孝晓悌,是他已经做到了孝悌,才能称他知孝晓悌。不是他只知说些孝悌之类的话,就可以称他为知孝晓悌了。

53、    明朝中期,历史上写王阳明归越国。我们江苏这里是吴国,隔一条马路过去,那一边就是浙江越国了。王阳明回到浙江,全国很多学者都跟着过来。他晚年讨论四句教,有个学生批评老师,另一个学生赞成,两个人分成两派辩论。王阳明听到了就说,你们两个都对,我讲的也对,我这四句偈对很有智慧的人,一悟便知;若要教育智慧程度比较低的人,就必须走为善去恶这一条路线。这个辩论我们暂时不讲。

54、撇开阳明哲学的对与错不论,这四句教在为人处世之上的教益,引人深思。

55、    因此你发现,学习心学,若没有一个基本的认识,只是照葫芦画瓢去把王阳明所有说过的话,拿来照搬教条,一句一句参习,那么你肯定是云里雾里,完全没有一个坐标的,你根本不知道从哪里入手,该相信什么,不相信什么。

56、当年孔子去找音乐大师师襄子学习琴技,他每天弹奏同一首曲子,这让师襄子看不下去了,便告诉孔子:“你弹的真不错,试着弹弹别的曲子吧。”

57、现如今,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人们心浮气躁,无法镇定神闲地去做事情。而这个“笃行”正是我们所缺少的和需要学习的。

58、   但是,王阳明的心是光明的,不代表每个人的心都是光明的,也不代表每个人都有这样的自我意识按照心学的步骤去修行自身,因此这些儒家的解释,把心学当做对人的教化,王阳明肯定是不会去阻拦的,但是心学自有深意,这是肯定的,如果只是把心学当做一种全新的教化方式,那这几乎无疑就是把心学降低好几个档次,王阳明也就没有必要强行去搞出一个学说来了,也不可能从不同的阶层和范围吸引这样多的学徒。

59、中国传统儒家,认为“人之初,性本善”;而不那么主流的儒家,如荀子之流,认为人性有恶。但都主张对人性定调。

60、   「問渠那得清如許」──你為什麼這樣清純?

61、惠能到了黄梅,五祖对他说,你是岭南人,又是獦獠,你凭什么做佛?惠能就讲:“人虽有南北,佛性本无南北,獦獠身与和尚不同,佛性有何差别?”他答说人虽有南北口音、文化的不同,佛性是一样的。你去看《六祖坛经》,“獦獠”这两个字很有意思。英国人统治了香港一百年,香港人叫外国人“鬼佬”,其实就是“獦獠”两个字,指的是文化落后的野蛮人。听了他的回答,五祖就让他留下,但没有让他剃度。五祖让他舂米,做苦工,消磨他的业障,这是五祖的教育方法。这样过了一两年,同学们都在那里追寻明心见性这个问题,他在旁边当然也都听到了。

62、    王阳明的四句教是根据什么来的呢?我再给大家介绍。中国古代几千年来一直在讨论人性是善是恶,现在在座诸位又提出这个问题。所以我常常讲,东西方文化都说人为万物之灵,我说那是人类自己吹牛的,人类一点都不灵,这些人性的问题、生命意义的问题,不管东西方所有宗教、哲学,到现在还没有解答出来,拿不出一个结论。人怎么会生来的?一男一女在一起,精虫卵脏相结合,一下就变出人来,而且变出来的人个个人心不同,各如其面。人性到现在也没有结论啊!人类现在可以上天了,可是基本的生命与人生的道理还没有得到结论,还没有脚踏实地呢!

63、    后,如果大家仔细了阅读了我上述的阐述,就能明白心学的复杂程度以及其学习难度,明白了这一点,也就明白了为什么心学在王阳明死后,会四分五裂了,因为心学横广纵深,四句教是阳明心学的高度凝练,四句话包含了认识论,本体论,伦理学,集中了三个不同的范畴,于是就有不同阶段的不同启示,它可以让你停留在任何位置,就像我们的人生一样,你可以选择在任何一个年纪安定下来,然后不思进取,舒舒服服浑浑噩噩的读过一辈子。

64、 曾国藩也说:“劝人不可指其过,须先美其长。人喜则语言易入,怒则语言难入,怒胜私故也。”给别人提意见的时候,不要直接说别人的过失,要先夸赞别人,顺着他说,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65、       這一堂我要講的,特別對在座的各位,將來你們在文化上,要領導社會,這一堂內容重要的不得了。剛才講緣起性空、性空緣起,一切存在無一不緣起,無一不性空,我要講什麼呢?諸位慢慢聽好了。禪修第三天下午了,第一天開始從肉體講起,一直講到現在為止,我現在講畢陵伽婆蹉經由肉體的痛,然後證道了。這個證道,是人類精華文化思想關鍵中的關鍵,一般人很少懂這個道理,特別是朱熹和王陽明不懂。思想領導社會,所以這一堂我特地跟各位講由痛證道。

66、可是王阳明的知行合一学说,这一套在日本,却起了这样大的作用,成就了日本的明治维新,影响全世界文化思想;所以日本当年王学同佛学一样,都流行。我讲的话有逻辑,你们注意,现在不是讲王阳明,是介绍杨仁山先生到日本去,正碰到日本那个时代,一般留学生在那里都接触到佛学了,接触到心性之学,包括所有的国民d、共产d,这个你们就不懂了。

67、当时广东出了一个人,就是有名的禅宗六祖惠能禅师。他开始并不是出家人,父亲曾在广东做官,因为是清官,没有路费可以回老家,后代就住在广东新会,现在江门那个地方。他父亲早逝,家里很穷,只有跟母亲相依为命。那个时候禅宗流行,有一天,他砍了柴到街上卖,听到旅馆里有位先生在念《金刚经》,这部经可以说是直接指引明心见性的路。他听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有所领悟。这句话是《金刚经》的中心,讲人行为思想和心性的修养。惠能很好奇地问这个人,你读的是什么书啊?那个人说是佛经。惠能说:“我懂耶!”那个人说:“你这个砍柴的不认识字,也懂这个意思?”于是他建议惠能到湖北黄梅去跟五祖学习。从广东到黄梅,现在开汽车很快,当年走路是很辛苦的。惠能说湖北那么远,我又穷又没路费,怎么去啊?再说还有一个母亲在,我要谋生养母亲,不能离开。这个先生很有意思,也没有留下名字,他说我给你钱养母亲,你去参礼五祖吧!

68、 朋友之间更多的是相互扶持,一起努力。如果动不动就打击别人,很容易让他失去做事的兴趣,这样下去,彼此无法共同成长。先肯定别人,给他自信,然后指出不足,给出方向。这才是一个合格的朋友应该做的。

69、       瞭解了,做到道通為宇宙內事乃己份內事,己份內事乃宇宙內事,宇宙即吾心,吾心即宇宙,然後在這個裡面又跳出這個,無私無我,跟一切聖賢豪傑合在一起,為眾生服務,叫做「在親民」,就是菩薩道。朱熹把「親民」的解釋成「新民」,把舊的老百姓搞成新的。他錯了,錯在把自己當成精英的領頭爺。在親民,就是無私無我,為民服務,跟佛法的菩薩道是完全相通的。

70、这便是“熟能生巧,巧能生化”。孔子精益求精的态度,使得他在别的曲目弹奏上也十分得心应手。

71、目无体,以万物之色为体;耳无体,以万物之声为体;葬无体,以万物之臭为体;口无体,以万物之味为体。心无体,以天地万物感应之是非为体。

72、求之于心而非也,虽其言之出于孔子,不敢以为是也,而况其未及。

73、——整理自南怀瑾先生《我说参同契》《人生的起点和终点》

74、惠明看到六祖,六祖说:“你为了衣钵,你拿啊!”他拿不动,这一下他就傻了。“师父啊,我不是为衣钵而来,是为法而来。”哦!既然为法而来,他就说法接引他。你们都看过《六祖坛经》吗?(答:看过。)下面怎么记载的?这考问你们了。古道师已经告诉过你们,我讲课随时出问答题的啊!不是光讲光听的。

75、大道至简,是宇宙万物发展之规律,是中华文化之精髓,是中华道家哲学,是大道理极其简单,简单到一两句话就能说明白。所谓“真传一句话,假传万卷书”。“万物之始,大道至简,衍化至繁”出自老子的《道德经》。大道至简,不仅被哲学流派道家、儒家等所重视,也是人生在世的生活境界。

76、在日常生活中多磨练自己做事的方法,锻炼自己随机应变的能力,让心境保持在一个稳定的状态下,只有这样才能做到遇事不慌,临危不乱!

77、大道至简,大道无形,大道无法,这是一种大道自然、返朴归真的高级功态。在这种清净无为、忘我无私、天人合一的状态中,不求长功,功力自然上长;不求治病,身心自然调整;不求功能,功能自然显现;你不求大小周天,百脉自然畅通,深刻的真理是简单普通的真理。把复杂的变成简单的,才是高明的。伟大的人仅仅因为简单才显得崇高。

78、    但是这里面有个问题,如果你直接按照王畿的理解,那么今天的人,就算是三岁小孩也可以鹦鹉学舌般说几句诸如性空,道无的概念,王阳明就说了:

79、阳明先生一生所创的心学,堪称儒家在历史长河中的新发展。心学博大,理论纷纭,却有一个独到的核心表述:“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是为阳明四句教。

80、人的一生,注定要经历很多。红尘路上,有朗朗的笑声,有委屈的泪水,懵懂的坚持着,有成功的自信,有失败的警醒,每一段经历注定珍贵。生命的丰盈缘于心的慈悲,生活的美好缘于拥有一颗平常心,生活简单让人轻松快乐,想法简单让人平和宁静。因为简单,才深悟生命之轻,因为简单,才洞悉心灵之静。

81、至于心性产生行为的善恶,这就讲不完了,中国几千年到现在,就是讲人要怎么把自己善恶的思想、感觉,烦恼的行为,心理的状态,统统研究清楚。这也是中国文化教育高的目的,很可惜现在被忽视了。今天因为时间很短,我只提这个问题告诉大家,希望你们回去能够找这些书看,做这方面的研究,中国文化很有希望复兴起来,谢谢。

82、王阳明的心学,往深里说可作为治国之道,往浅里说可作为修身之道。无论是治国还是修身,“致良知”皆是核心的部分。“致良知”的种种方法中,“知善恶”又是核心的一种。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