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守仁心学的主要内容【文案94句摘抄】

admin 说说大全 2023-08-25 11:44:45

王守仁心学的主要内容

1、王阳明弟子:据黄宗羲的《明儒学案》列名记载,就有六十七人之多。这些“王门弟子”,继承王阳明的讲学传统,亦到处办书院,传播王学。

2、摘要:王阳明的心学主要汲取和综合了孟子的“心”思、禅宗的“心”境和陆九渊的“心”本等思想,孟子的影响是间接的,陆九渊的影响是直接的,禅宗的影响是启发式的。这些影响使得王阳明成为心学集大成者,这在儒学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3、告诉你它为什么可以让人觉悟,蜕变,功成名就?怎么把它应用在实际工作生活事业中发挥你惊人的潜能?

4、我们每个人都无能为力,我们又发现每个人都是这样的,于是我们就释然了,原谅了自己,从此认定——人生本来就是这样的。懂得了很多大道理,因此过好了这一生。大家都觉得这是极高的修养,那是圣贤们的事,而自己只是普通人,所以认了,反正大家都一样。这就是我们心中那点小心思。

5、三是你找到了人生使命愿景理想目标,开始用生命的自由意志主导人生。(王守仁心学的主要内容)。

6、“致良知”何以代表着成熟阶段的阳明心学?王阳明那句重要而珍贵的话到底要告诉我们什么?致良知的“简易直截”又到底体现在哪里?这一切的答案,都要从真正弄懂什么是“良知”开始。

7、仔细想想,可不就是这么回事。承认吧,你所认为的大道理,有多少是别人都信你就跟着信了?有多少是因为说了你才信了?有多少是因为不明觉厉所以才信了?有多少是模糊糊糊觉得有道理所以就信了?

8、任何事情都是复杂的,越重要的事情越是如此。所以真正想明白一件事没有那么容易,需要你琢磨考虑的地方,很多。

9、“事上磨”和“知行合一”,便是致良知的自然延伸。阳明心学的真髓概括为一句话,就是:修出世心性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入世立业;入世做事,就是修出世心性的优途径;出世之心与入世事业,一里一表,一体两面,互融互涉,圆融一体。王阳明心学,乃真正将出世与入世圆融一体的学说,只有从阳明心学,我们才能真正理解“入世越深,出世越远”、出入世不二的真谛。

10、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存善去恶是格物。

11、他以向死而生的精神苦苦思索,终于觉醒悟道,他发现了人人皆可以成为圣人的惊天秘密,这就是龙场悟道。

12、●卷下主要是说致良知,虽未经王阳明本人审阅,但较为具体地展示了他晚年的思想,其中引人注目的是阐释了他提出的四句教:“无善无恶是心之体,有善有恶是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13、至明朝,陈献章开明朝心学之河,儒客大家王守仁(王阳明)首度提出‘心学’二字并发扬光大,并提出心学的宗旨在於“致良知”,至此心学开始有清晰而独立的学术脉络。

14、那么王阳明为什么会主张,致良知是解决人生一切问题的根本呢?就因为,当下所遵循的那一点良知并不是关键,背后广大无边、至深至彻的心体才是。王阳明龙场悟道就如禅宗明心见性的顿悟,正是彻底除掉了封闭内心的壁障,完全打开了这个心体。而对于我们普通人,我们的每一点良知,其实都是那个圆满光明的心体所透出的一线光,循着这线光就是我们回归心体光明的路。依良知而行,则就是不断去除障蔽,不断把这个出光口撕得更大的过程。撕到后,就是本心真我再现,光明洞彻,如日当空。

15、有人问王阳明的用兵之术,王阳明答了八个字:“此心不动,随机而动。”《周易》中也说:“神无方而易无体”“不可为典要,唯变所适”。有学者说让王阳明龙场悟道的书是《周易》,心学境界通达易道境界,不是没有道理的。这为我们指出了做事上珍贵和有用的素质——随机应变。这需要的是什么能力?反应力、变通力和灵活性。这些能力来自哪里?心的清明。心无杂念,才能更好地“应”;心无固执,才能更好地“通”;心如活水,才能“灵”。心越清明,心与思维的感应力、洞察力就越强、越敏锐;心越不动,面对外境、处理事情才能越随机而动。

16、文章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邮箱:243073012@qq.com)

17、本来《金刚经》中“应如是生清净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金刚经·庄严净土分第十》)影响了《坛经》的“心性”论,但是经过王阳明的加工和转化,就成为心学之“心”追求的境界。所以,王阳明经常将禅宗的“明镜”(即“照心”)来比喻“良知”,用“镜不明”来比喻“妄心”,用“磨镜”来比喻“致良知”。(3)如他说:“圣人之心如明镜,只是一个明,则随感而应,无物不照;未有已往之形尚在,未照之形先具者。”(《王阳明全集·传习录上》卷一)又如“夫妄心则动也,照心非动也;恒照则恒动恒静,天地之所以恒久而不已也。照心固照也,妄心亦照也;其为物不贰,则其生物不息,有刻暂停则息矣,非至诚无息之学矣。”(《王阳明全集·答陆原静书》卷二),“如磨镜而使之明,磨上用功,明了后亦未尝废照”(《王阳明全集·传习录上》卷一)。由此可见,王阳明心学受禅宗“心”镜的影响是深远的。

18、心如明镜,私欲是尘,格物就是去除私欲使心复明,从而关照万物。

19、周惜蓓老师读了《王阳明心学》后结合自身职业谈感受。作为小学老师,我们的确要多读书,读不同领域不同角度的书。教师的职业特征,导致我们长久以来只与教材和课程内容为伴,以至于我们的眼界很小,如同井底之蛙。周惜蓓老师结合自身经历谈到,许多年来,王阳明之所以成了我们教材中的反面教材,正是因为他追求本心的观点,这一观点与程朱理学比起来明显像似违背了自然规律。其次,在语文的阅读理解中也时常提到王阳明“格竹子”的故事,意图是想告诉学生做事要有耐心、有毅力。但是通过阅读,我们才真正了解到事实:没有七天七夜格竹子的弯路,怎么有后来的龙场悟道,怎么可能有现在流传经典的《王阳明心学》?以偏概全、断章取义之下,我们很难窥见一件事物的全貌。这就需要我们在适当的时候跳出教师的身份,更加自由广泛地去涉猎各类的书籍来充实自己,师父设置“六六书系”不正是基于这样的需求吗?

20、郭德纲有一句话说的好,你见不到早上起来要饭的乞丐,如果他能早起他就不会做乞丐了。

21、下面的内容你可能需要多看几遍才能真正理解,我希望你是一位有缘的觉悟者。

22、二是你找到了那个隐藏在大脑二元对立思维之后的神性意识觉知,你能观察到觉知到大脑控制的肉体,不是真正的你,真正的你是你大脑和肉体的观察者觉知者。(深度的敏感词这里不能说了)

23、是说,“天理”存在于每一个人的心中,人们应该“知行合一”地去提高内心的修养和智识,去除自己的私欲与杂念,从而达到社会的和谐运行,即所谓的“致良知”。在王阳明的设想中,每个人只要回归到自己的内心,唤起本初的良知,那么人人皆可为圣,社会大治也就能够实现了。

24、王阳明看到陆九渊的“本心”的合理性和朱熹与陆九渊的分歧之处的扭结点,自己对陆九渊的“心”学和朱熹的“理”学做了综合创新和发展。王阳明通过“心”去囊括陆九渊的“心”和朱熹的“理”,终通过自己的体验和综合,形成“心”学体系。

25、马琳红老师就王阳明思想的演变与发展为大家做了梳理阐述,在西北的大山深处,经历了生死炼狱的王阳明以求静忽而大悟:“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求之理于事物者,误也。”张惠婷老师谈到了书中的“节欲”内容,这要求我们忠于自己的内心。真正的忠是由内而外的,是一个人对自身职责的忠实履行,以及对心中道德法则的敬畏和坚守。

26、我曾经也是这么觉得,直到我看到明代心学宗师王阳明的一句话,才知道错了。真相其实只是:人在无能为力时,总喜欢为自己的妥协和放弃找借口,并千方百计使其合理化。

27、王阳明出生于明朝中叶,在那个社会动荡、政治腐败、学术委靡的时代,他怀着成为圣贤的抱负,以济天下苍生为己任,创下了令人瞩目的世功和学说。

28、当然,王阳明“心”学的形成,我们虽然是从心学的理论渊源上做了探讨,但是这只是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其实,王阳明心学的产生,也与元代理学朱陆合流、明代陈献章、湛如水的江门心学有关。任何一位思想家和学派的创立不可能割断历史和现实条件,对王阳明心学的创立也应做如是观。事实上,王阳明心学创立的理论渊源学术界较少讨论,或者虽讨论之,但“语焉不详”。所以,在本文中,我们才选择王阳明心学创立的理论渊源作为一个重要的视域来讨论。虽挂一漏万,但仍不失为理解王阳明心学的一条可以尝试讨论的重要路径。

29、你也肯定开始学会善护念,保护内心世界,不再滋生各种二元对立的思维和情绪的垃圾,不允许这些垃圾指挥自己的语言和行动了,你肯定会认真规划自己的人生使命,愿景理想和目标,用自由意志指导人生,你也肯定会深度思考,该怎么样付出和服务别人?

30、正如众多乳制品的集体沦陷,驰名品牌一夜陨落,终败于道德缺失。所以,假成功可以再短时间内靠见利忘义的小计俩取得,但是大成功,真正的成功则必须有“道”来支撑和贯穿。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中,我们要给自己一段独处的时间,暂时抛开生活中的羁绊和牵挂,给自己打造一间远离尘嚣的心灵密室,真诚面对被遗忘已久的内在自我。

31、人需要靠做事,磨圆自己的性子。人需要靠做事,去会通万事,熟能生巧。由此行去,便是自我修为与人间功业的两赢兼得。大道至简,做到却难。人们却往往以为自己做不到,是因为自己不明道,于是想得太多,把道理弄得越来越复杂,做的却太少。这就是那个思维盲区。天地道简而行繁,人却道繁而行简,这就是《心经》所说的颠倒梦想。

32、然而,“致良知”几个字听上去平淡无奇,真要实践却是要付出大的代价。在阳明心学的体系中,“心即理”是起因,即意之动;“知行合一”是过程实践;“致良知”是根本目的。

33、既然我们明白了陆九渊的“心”主要指道德之心,那么我们读《陆九渊集》就很容易理解他经常谈的“本心”。其实,在陆九渊的“心”学世界里,“心”常常指“本心”。那么什么是“本心”呢?“本心”就是儒家确立的仁义礼智等道德规范。他说:“恻隐仁之端也,羞恶义之端也,辞让礼之端也,是非智之端也。此即是本心。”(《陆九渊集·年谱乾道八年》卷三十六)事实上,陆九渊的“心”更多的情况指的是“本心”。中国哲学语言的模糊性和论证方式的悟性思维性,与西方哲学纯逻辑的论证不同,所以,对中国哲学的概念不能做非此即彼的理解,否则就很容易误读,对陆九渊心学的理解也是如此。

34、 ●本活动仅面向会员。欢迎加盟本俱乐部,共同探寻文化之美、心灵之善、大道之真!

35、王守仁(1472年10月31日-1529年1月9日),本名王云,字伯安,号阳明,浙江余姚人,汉族。明朝杰出的思想家、文学家、军事家、教育家,南京吏部尚书王华的儿子。

36、心即理,强调人的主体性,要求人们对自己的人生负责,自觉做一个有道德的人。在王阳明看来,心即理的价值指向是明明德、亲民和止于至善。

37、只有真正想明白了,那些大道理才能把你潜意识里那些见不得的人的小心思,取而代之。所以,别再抱怨自己过不好这一生,你一开始走的,就是潜意识里的不靠谱为你指出的不靠谱的路。

38、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存善去恶是格物。

39、知行合就是要致良知。王阳明中年之后很少提及知行合原因在于知行合一已经融入到致良知这一更为简洁凝练的命题。良知是知,致良知是行,致良知就是知行合诚如明儒刘宗周所言:“良知为知,见知不囿于闻见;致良知为行,见行不滞于方隅。即知即行,即心即物,即动即静,即体即用,即功夫即本体,即下即上,无之不一”。

40、但是,陆九渊在谈论“心”的时候,会遇到一个很大的理论困境,那就是如何处理“心”与“理”的关系问题。陆九渊承认“理”是指外在世界的“存在”。他认为,作为宇宙本体的“理”,充塞于天地万物之中,无一物能逃遁其间。(4)但是,这个“理”却需要人“心”去把握,是“未外乎其心”。这样就很自然地让他得出“心即理”的结论。他说:“千万世之前有圣人出焉,同此心同此理也;千万世之后有圣人出焉,同此心同此理;东南西北海有圣人出焉,同此心同此理。”(《陆九渊集·与李宰》卷十一)而且这种“理”不随时间和空间的变化而变化或者消失。此“理”,“至当归精义无此心此理,实不容有二”。(《陆九渊集·与曾宅之》卷一)这样他就顺理成章地得出“心即理”的结论。

41、心如明镜,私欲是尘,格物就是去除私欲使心复明,从而关照万物。

42、(1)王博.中国儒学史(先秦卷)(H).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

43、两首诗,完全可以对应禅宗《六祖坛经》里的两段偈

44、王阳明:懂得了很多大道理,你活该过不好这一生

45、陈秋月老师重点阐述了王阳明心学中的“专主一个天理”。王阳明认为,天理是“人皆有之,不假外求”的“心之本体”,我们生来就具有辨别善恶和践行道德的能力,有这个辨别能力并不代表我们就是个善良的或是有道德的人。这要求我们将心中超出合理范围、违背正当原则的欲望“扫除荡涤”,在面对大是大非和利益诱惑时能做出正确的选择。

46、其实,陆九渊“心即理”也是将万千世界的“理”归结到人心的道德主体和道德本心上去了。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他将朱熹谈到的包罗万千世界的“理”浓缩为人能把握的道德世界的“心”,将纯自然的“理”和人道世界的“理”概括为人把握道德世界的“心”。这也是陆九渊与朱熹经常产生分歧的主要原因之一。因为朱熹将“心”分为“道心”和“人心”,他认为“道心”才是纯善的。这个“道心”相当于陆九渊所说的“本心”,而“人心”在朱熹看来是邪恶的、丑陋的、不道德的,是应当为人所摒弃的。

47、《大学》说格物致知,王阳明认为物即心,格心就是格物,致知就是要致良知。《中庸》讲未发之中,就是良知,也就是心之本体,甚至不必从喜怒哀乐之未发中寻求。

48、王阳明心学的一个重要内容,正是“知行合一”。这一点也是他老人家首先提出来的。正是因为做不到知行合我们才会有懂得了很多道理、却依旧过不好这一生的慨叹。我们都觉得,“知行合一”是一种修养自己的手段,一种行走世间的行为规范。其实这都是表象。

49、感谢你能看完文章,如果你觉得有所启发,恳请你点赞并收藏一下,让更多处于无明状态的人看到智慧之光,让我们的世界变得更美好。

50、然而,“致良知”几个字听上去平淡无奇,真要实践却是要付出大的代价。在阳明心学的体系中,“心即理”是起因,即意之动;“知行合一”是过程实践;“致良知”是根本目的。

51、这就是致良知是好的安身立命之法的秘密所在。更何况,良知是大的正心,致良知是大的正道,正大所以光明,光明所以坦荡,坦荡所以安稳,不因险路而翻车,不以阴沟而翻船,所以还是一生之道路的好保障和屏障。如王阳明自己所说:“只此良知无不具足。譬之操舟得舵,平澜潜濑,无不如意,虽遇颠风逆浪,舵柄在手,可免沉溺之患矣。”

52、王守仁的学说思想王学(阳明学)的直接源头是陈献章与湛若水的“陈湛心学”,明代心学发展的基本历程,可以归结为:陈献章开启,湛若水完善,王阳明集大成。其学术思想传至中国、日本、朝鲜半岛以及东南亚,立德、立言于一身,成就冠绝有明一代。

53、如果你理解并掌握了这三句话,你肯定会开始重视建设自己的内在工程,你肯定开始相信自己的内在力量,不再毫无章法,漫无目的的向外抓取了,你肯定开始努力的去学习宇宙天道的真相规律法则,不再跟它对抗为敌了,你肯定会开始训练自己的大脑不断的思考,挖掘出内心世界隐藏的金子,在大脑里创造出具体清晰有完整的影像,并在现实世界用心搭积木,拼拼图。

54、万法因心起,我们心里是怎么想的,就会怎么做,一定是这样。你没做出来,只能说明你没想明白。想不明白,支配你的就只能是你潜意识里那些你不自知却暗潮涌动的欲念。

55、王阳明的这句话与王艮的这句叹,道出了致良知核心的东西。世人学不成心学,大抵因此。

56、王阳明有一得意弟子,名叫王艮。第一次见王艮,王阳明就对身边人说:“吾擒宸濠,一无所动,今为斯人动矣。”我连建立35天平定宁王朱宸濠大叛乱这样的不世之功,都未曾动心,今天却为这个人动心了。王艮狂傲,初见阳明,阳明请其上座,开始辩论。王艮每被驳倒一次,便将座位向下移一点,后居下位,于是拜师。回去后又觉不服,于是找阳明再辩。后王阳明对他讲了自己的良知说,王艮彻底折服,叹道:简易直截,艮不及也!

57、以往学术界对陆王心学作了大量研究,但把陆王心学与经学联系起来进行研究的则较少,或者说从经学的角度研究陆王心学,是一个新的课题。本文拟在这方面作一些探讨,以就教于方家。

58、立志立诚,做学问要先诚心立志,再去格物致知。

59、知善知恶、是非明断是良知,凭良心修心修身、为人行事是致良知。知道自己的不足是良知,努力改变是致良知;见他人苦难而怜悯是良知,伸手拉一把是致良知。恶之心,封闭而僵死;善之心,开放而更新。僵死而日朽,更新则日活;封闭则黑暗,开放即光明。

60、精神的自我救赎,是无论古今不论中西,亘古的主题。只是前赴后继的,多是倒在路上的失败者。

61、对待儒家经典,陆王主张“六经注我”,认为经典不过是吾心的记籍,治经学的目的是为了致良知。从形式上讲,不受儒家经典的束缚,以六经为我心的注脚,相对轻视经典,把宋学区别于汉学的崇尚心悟,以己意说经的特征和倾向进一步发展。

62、  刘长焕,字粲然。室号篱畔亭。汉族,1971年生于贵州金沙,祖籍江苏徐州。中国九三学社社员。开明文化书院院长。贵州师范学院文学院副教授、贵州师范大学兼职硕士生导师。当代著名辞赋家、诗人、书法家。长期从事古代文学教学和研究、对中国儒、释、道文化有较深研究和参悟,主张深入实践三家核心文化精神并为时代提供不可或缺的智慧和能量,主张奉行理事圆融,道德并举,尊经守道的中国文化之核心价值与关怀,契奉儒家知行合一做人境界。曾主持“浙江大学西迁历史文化研究所”工作。贵州省古典文学学会常务理事;贵州省历史文献研究会理事。贵州省诗词学会会员,中国艺术研究院文化艺术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中华辞赋家联合会副主席。

63、很多人理解成伦理道德层面的良心善心,慈悲心,责任心,这个只是良知的表层,这良知可不仅仅是凭良心做事那么简单,如果这么肤浅的话,是没有任何威力的,良知重要的是下面三层东西:

64、《传习录》由王阳明弟子所记,是王阳明问答语录和论学书信的简集,包含了王阳明的主要观点,是儒家一部具有代表性的哲学著作,“传习”一词源出自《论语》中的“传不习乎”一语。

65、这三个东西让良知变得真正完整起来,良知真正建立起来的人,内心秩序顺畅,能量状态强大,智慧变得特别发达,身体器官变得异常敏锐,凡事一眼看穿,有如神助,处处呈现奇迹。

66、人之根本在心,培根就是重视修炼心这个根本,心本澄澈,就是天理,应当诚意使其发挥作用。

67、《大学》说格物致知,王阳明认为物即心,格心就是格物,致知就是要致良知。《中庸》讲未发之中,就是良知,也就是心之本体,甚至不必从喜怒哀乐之未发中寻求。

68、要是你现在还不懂王阳明心学,到底蕴藏着多么强悍的逆天改命的威力,那么我强烈建议看完这篇文章,给你彻底讲明白“王阳明心学”的核心要义。

69、陈瑛老师与大家交流的主题是“青青翠竹尽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王阳明心学》的第五章讲到了中国禅宗的第一公案和王阳明与他的弟子小萧的问答,王阳明同达摩的回答一样,当头一棒,一阵见血。陈瑛老师由此想起,在拜归师仪式上,当我们带着我“我心未安。己私难克”的心拜入诗意门下的时候,师父也是这样的“截断众流,当头棒喝:“拜师就是寻找归属感和精神家园。拜师就是寻找一个渡口。拜师就是拜自己。”这不是一句客套话,更不是一种推辞,所有的修行是要靠自己。在半年的工作室时间,我们会不断地发现一个新的自己,可能是怯懦的自己,也可能是勇敢的自己;可能是无知的自己,也可能是求知若渴的自己;可能是敢于否认的自己,也可能是朝着自己的风格坚定向前迈进的自己。

70、你是懵懵懂懂不思考那个,还是只知道空想不去做那个?反正肯定是其中一个,而不思考的是大多数。这是病,得治。找到了病根,方子估计你自己也会开了——首先要思考,努力、真正地去想清楚你所遇到的困境。

71、  阳明心学,向上传承两千年孔孟心学,融儒道佛于一炉,成就内圣外王之道,打造了立功、立言、立德三不朽的伟业!

72、同样的我想告诉你一句话,你见不到一个熟练理解掌握阳明心学的穷人,如果他能花点时间去理解掌握它,那他就不会是穷人了。我真心希望你能保持敬畏学到圣人的一点真骨血,哪怕仅仅学到千分之就足够过上一个富足的人生了。

73、静坐是收摄心神的办法,但不能求静厌动。动静都是功夫,但偏向于动,便向在具体的事上磨练。

74、就是做良知指引下应该做必须做的事情,那什么是良知?

75、就是立德,立功,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76、(2)(3)秦家懿.王阳明(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

77、王阳明的核心思想是“致良知”和“知行合一”。王阳明认为,“良知”不但是人人与生俱来的知是知非,知善知恶,还是一种不假外力的内在力量。“致良知”就是将良知实践在行动上去,这与朱熹“向外物求道理”截然不同。

78、在内外结合方面,王阳明认为,致良知统摄了儒家修身的全部内容,不仅统摄了内圣,而且统摄了外王,使内圣与外王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此正详言明德、亲民、止至善之功也。盖身、心、意、知、物者,是其工夫所用之条理,虽亦各有其所,而其实只是一物。格、致、诚、正、修者,是其条理所用之工夫,虽亦皆有其名,而其实只是一事”。

79、“上士闻道,勤而行之”,老子如是说。“愚人口说,智者心行”,六祖慧能如是说。“人须在事上磨,方能立得住,方能静亦定,动亦定”,王阳明如是说。“真正聪明的人,都下笨功夫”,这是曾国藩一生的写照,他巨大的成功正是来自他这抱定信念、笃定而行的大智若愚,“天下之至拙,能胜天下之至巧”,他如是说。

80、你能想象你在这样的状态下,通过长时间专注聚焦的努力还不能实现富贵人生吗?

81、王阳明的心学的独特价值在于,强调心的作用,强调人的生命洒脱活泼的灵明的体验。因为,对于一个人来说,心境澄澈,则心无挂碍,才能达到大境界。

82、心是天地万物的主宰,心外无理,心外无物,是心学说的基本观点。王阳明认为人心是根本的问题,是产生善与恶的源头,任何外在的行动、事物都是受思想支配的,一切统一于心。

83、●该书卷上主要阐释知行合心外无物等观点,经由王阳明亲自审阅。

84、王阳明的后学弟子都忘了这点,渐渐流入狂禅一路。他们只记住了王阳明的“无善无恶心之体”,所以像梁启超说的“满街皆是圣人,酒色财气不碍菩萨路,猖幻至此”,拳打师父、当着人脱光衣服、满地打滚、大白天带着娼妓男女同浴……以为这就是心学的“直心而行”,而彻底忘记了王阳明“有善有恶”和“为善去恶”的教诲。就算他们真有境界,也已经是禅而不是儒。他们也丢掉了心学珍贵的东西——入世之行。

85、说白了,知是行的发端,行是知的完成,仅仅只是这样。两者甚至可以说完全就是一回事。那为什么我们都觉得是两回事?那恰恰是你的问题所在,阳明先生也说到了——古人所以既说一个知又说一个行者,只为世间有一种人,懵懵懂懂的任意去做,全不解思维省察,也只是个冥行妄作,所以必说个知,方才行得是;又有一种人,茫茫荡荡悬空去思索,全不肯着实躬行,也只是个揣摸影响,所以必说一个行,方才知得真。

86、什么意思?别说什么你知道却做不到,根本就没这回事。做不到,只能说明你压根不知道;你以为你明白,其实你根本不明白。

87、在内圣方面,王阳明认为,致良知要格物,而格物不是为了即物穷理,而是为了正其本心,“格者,正也,正其不正以归于正之谓也。正其不正者,去恶之谓。归于正者,为善之谓也,夫是之谓格”。由于人之本心是正的,只有意念起时才会有善恶之分,“有善有恶意之动”。所以正心的实质不是端正本心,而是端正意念,“盖心之本体本无不正,自其意念发动而后有不正。故欲正其心者,必就其意念之所发而正之”。端正意念,就是诚意和明明德,要去除人的私欲,纯乎天理,“人心是天渊。心之本体无所不该,原是一个天,只为私欲障碍,则天之本体失了。心之理无穷尽,原是一个渊,只为私欲窒塞,则渊之本体失了。如今念念致良知,将此障碍窒塞一起去尽,则本体已复,便是天渊了”。

88、(4)赖永海.中国佛教文化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

89、心学的创始人陆象山,与朱子曾进行过多次辩论,辩论的范围涉及到理学的所有核心问题,辩论的影响也涉及当时的多个学派。朱陆之辩,以及后学就此展开的朱陆异同之辨,绵延至今达八百余年而不绝,而且还随着理学的传播扩展到日本和古代的朝鲜。

90、心学就是心即理。王阳明的心学,是对朱熹等人的理学的一种拨乱反正。王阳明认为,天理就存在于人的心中,所以,你要格物致知,你不应该骑驴找驴,不要到别处寻找了,你只要到自己的内心深处去找就行了。因为,理就在自己的内心深处。

91、在知与行的关系上,强调要知,更要行,知中有行,行中有知,所谓“知行合一”,二者互为表里,不可分离。知必然要表现为行,不行则不能算真知。

92、成人成圣是王阳明从小立下的志向。12岁时当听到老师说天下第一等事是好好读书,考取功名,王阳明即予以否定,认为“天下第一等事乃是做圣贤”。成人成圣也是王阳明终生的追求,在《教条示龙场诸生》中强调:“故立志而圣,则圣矣;立志而贤,则贤矣。”成人成圣更是王阳明毕其一生所思索探求的中心命题,进而形成圆融浑厚的心学思想体系。

93、王阳明找到了出世与入世、自性与世间好的那个中介连接点——良知。良知的底下,是圆满自性;上面,是世间功业。所谓良知,一是良心,二是自知。遵循良知的指引而行,百折而不挠,千困而不弃,万诱而不动,只是认定了做下去,就是入世做事为简易直截、有效无患的路子。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