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不能承受之轻小说
1、 她意识到自己已失落一切,开始找寻罪恶的原由。人人都会这么做的。
2、从轻与重到卡列宁的微笑,这七部主题让我从文学角度去了解1968年苏俄入侵捷克时期,民主改革的气息演变成专横压榨之风潮。
3、她从他的视界里消失之前,塞给了他那把海格立斯的扫帚。他用它把自己藐视的一切都从生活中扫去了。突然的庆幸,一阵狂乱的欣喜,还有自由和新生带来的欢乐,都是她留下的馈赠。
4、 对伊甸园的怀念,就是人不想成其为人的渴望。
5、关于“俄狄浦斯”的一些故事,我也了解了些许。关于这个“王”,无论如何我是敬重的,因为拉伊俄斯对俄狄浦斯放弃了一个父亲所要承担的生命之重,那就没有理由要求俄狄浦斯能承担起对拉伊俄斯的生命之重。可后我所看到的是俄狄浦斯悔恨了,他戳瞎了自己的双眼,离开了那座城,从此他的故事成了悲剧。其实他大可不必这样,因为他不了解事实的真相,而做了违背事实的事,所以我可以大方的原谅她弑父娶母。因为源头的罪恶都源自于拉伊俄斯诱拐并杀害了克律西波斯,以至于发生而后的所有。如果没有这个因,就不会有以后的果。所以当我们一味的关注这个果所带来的影响时,是不是更应该去推究这个因究竟是如何产生的。正如当下的社会我们自然不能赦免那些罪大恶极的人,当然,如果我们能够更早告诉那些罪人“这世界是美丽的”,他们是否就不会做下这些不可饶恕的罪。其实没人愿意用自己本就短的一生选择睚眦必报的经历,那些罪人输在了他们对自己的救赎竟靠牺牲别人为始发点,殊不知这样的救赎不仅会得到这个社会的指责,也让他们承受了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6、“和许多小说家不同,昆德拉的小说直指现代社会人类生存的困境——以怎样的方式存在?托马斯,特里莎,萨宾娜以及弗兰茨都只是以不同方式存在的个体,昆德拉只提出问题,不回答问题,在无法重演的过去和无法预定的未来,我们只能在黑暗中摸索着前进,去寻找属于自己的价值光亮。”
7、弗兰茨认为“爱就是放弃力量”。即使爱上萨比娜,也小心翼翼维护原来的家庭,迁就那个讨厌的妻子。20多年来,他觉得妻子是需要保护的弱者,每次离家后,他会想象妻子已经崩溃而痛不欲生。
8、让托马斯发生改变的,是一个叫特蕾莎的来自农村的女孩,因为乡村旅馆的偶遇,闯入了他的生活,打破了他从不留宿情妇的原则。在托马斯心里,特蕾莎是一个被人放在涂了树脂的篮子里,因为一系列偶然,漂到他跟前的孩子。这份致命的同情心击溃了托马斯,又陷入偶然的陷阱。
9、雷东宝鳏夫五年,一意孤行要买下县电线厂,就是为了报当年萍萍死亡之仇。
10、书中对于轻与重、灵与肉的描写,精彩而深刻。不管你是否已读了这部书,来看今天的文章,你一定会有所收获。
11、 这儿安息的不是父亲、兄弟、儿子或者祖母,而是名流、政要和头衔及荣誉加身的人物……
12、今天,不论是中国还是苏联,社会主义国家内的改革,正是孕生于对昨天种种的反思之中,包括一切温和和愤激的、理智和情绪的、深刻和肤浅的批判。
13、 时光总是过得很快,昨夜回头,发现我已经许久没有静下心来安静的阅读一段时间的书本了,每天半小时或者一小时的阅读时间,后也变得低质量的阅读,我已成了想得太多读得太少的人。甚至是每天日记,更多的时候也只能是在公交车上写出,我不知道这样的奔忙有没有意义,意义又在哪里?如果仅为活着,我可以有其他许多的方式!活着,有时候成了我们对抗一切的理由!甚至成了我们不反抗得原因,因为反抗之后会有太多的变数,而我们,总不想承认那些变数。
14、萨比娜是一个生命之轻人物。她是画家,托马斯的情人之用弗兰茨的话来说:“萨比娜,您是个女人”,她具有自由奔放,野性难驯的艺术家特质。萨比娜的轻是不停地背叛,背叛自己的父母,背叛丈夫,背叛故国,背叛弗兰茨,她同托马斯一样轻视世俗传统的价值观,将媚俗看作一生中大的敌人。但她并不清楚自己的背叛究竟有什么目的,她也未想过要给自己的举动寻找什么意义。背叛时她激动不已,背叛后却同样陷入忧伤。
15、在游泳池的噩梦中,特蕾莎光着身子走在一群赤身裸体的女人中间,这对她来说是极为恐怖的。特蕾莎生活在单亲家庭,母亲有一种报复命运的变态倾向,她经常对特蕾莎说:你的身体和其他人的一个样;你没有权利觉得羞耻。母亲不停恶意取笑她的羞耻心,让特蕾莎感到屈辱;她要让女儿为她本人失去的生活付出代价。一群裸体的女人没有灵魂,团结一致,手舞足蹈,且歌且唱,正是母亲想把特蕾莎带往的境地。在棺材的噩梦中,特蕾莎混在一大堆女性尸体中间,尽管她坚称自己还活着,尸体们嘲笑不已,说她和她们一样是死人。
16、 总是不自觉的将日子过成别人眼里的耻辱,总是不自觉的将时间过得琐碎的浪费。我不知道,我能做什么,但我知道,我不希望这样,内心一直持有抗拒。昨夜又在生命不能承受之轻中看见了那个关于永恒轮回的描述,如同一个不可饶恕的罪过,很多时候,我们已经将日子过成复制的了,也是在一种轮回当中度过,明知道下一刻会发生什么会继续什么,却依然继续。
17、然而,当亲人、丈夫、爱情和祖国一样也没有了之后,她再没有什么可背叛的了?按理说,她应该感到幸福,可是她却感到了无比的虚空,无法从忧伤中振作起来。
18、当负担完全缺失,人就变得比空气还轻,就会飘起来,远离大地,变成一个半真的存在。
19、一切都预先被谅解了,一切也就被卑鄙地许可了。
20、背叛是能够想得到的罪过中为可恨的一种。背叛意味着打乱原有的秩序,背叛意味着打乱秩序和进入未知。如果我们背叛乙,是为了我们曾经背叛了的甲,那倒不一定意味着我们抚慰了甲。
21、说实话,这本书的确很难写,不仅仅它是捷克的代表作,或者是世界文学性代表作,更重要的是因为它在通过男女之性爱来揭穿政治的动乱性。难以理解又难以下笔。
22、其次,看过昆德拉的所有小说,会发现《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是其中较为乐观,观点也是较为生动的一本。昆德拉惯用的反讽手法在本书中几乎无迹,反而是对人物行为、思想以及情感一遍遍做着不厌其烦的解释——简直有些不像他了。这本书切入人性的角度是恋人之爱、友人之爱、家国之爱等正面情感,不应受到以道义为名的非议。
23、一个问题就象一把刀,会划破舞台上的景幕,让我们看到藏在后面的东西。
24、 可是,沉重便真的悲惨,而轻松便真的辉煌吗?
25、 她们其实是在庆贺面临的死亡,因为死亡终使她们变得相似。
26、至少在很多情况下是这样。比如昆德拉,他不过是使自己的自相缠绕和自相矛盾,由内容渗入了形式。
27、小说首先提出问题为托马斯设定规定情境,即轻与重的存在编码;于是哲学思考本身有了小说性,问题本身则是小说家在作品中显现的哲学思考。
28、有服装热、家具热,当然也会有某种文学热。“热”未见得都是坏事。但我希望东欧文学热早日不再成为沙龙空谈。
29、 托马斯想起特蕾莎谈Z朋友时说的话,发现“她”生命中的爱情故事并非建立在“Esmusssein”之上,而是建立在“Eskonnteauchanderssein”上面,即“别样亦可”……
30、然而,生命存在本身的意义,却常常是接受沉重的负担。昆德拉这样写道:
31、我媚俗于我所不予接收的,比如“有些人并不认可同性恋”,在我看来,爱情,归本到底只有一种,只是两个人能够分担生命之重而已,仅此而已,不在乎性别、年龄、种族的差异性。
32、这两个梦境共同的恐怖之处在于个体性的丧失。当肉体混在一大堆白花花的肉体中时,人体原有的结构美与动态美完全看不到;当声音混在一大堆杂七杂八的喧闹中时,再独具一格的真理也无法传入人耳;当人存在于一个完全同化、物化了的社会中时,人的尊严和能动性消失殆尽。大家的身体一模一样,因为没有区别而兴高采烈,甚至死亡也只是使大家相似。特蕾莎一直小心翼翼地维护着自己的羞耻心,这羞耻心是道屏障,是维护自己私密性和独特性的后一道屏障。托马斯的出轨使她烦恼,因为她想表明自己是独一无不可替代的,但却混淆在了托马斯的众多情人之中。特蕾莎害怕的东西是个体性的丧失。
33、米兰·昆德拉(MilanKundera),小说家,出生于捷克斯洛伐克布尔诺,自1975年起,在法国定居。长篇小说《玩笑》《生活在别处》《告别圆舞曲》《笑忘录》《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和《不朽》,以及短篇小说集《好笑的爱》是以作者母语捷克文写成。而他的长篇小说《慢》《身份》和《无知》,随笔集《小说的艺术》《被背叛的遗嘱》《帷幕》以及新作《相遇》则是以法文写成。《雅克和他的主人》系作者戏剧代表作。2019年11月28日,米兰·昆德拉重新获得捷克共和国政府的公民身份。2020年9月20日,获得卡夫卡文学奖。
34、书的结尾有一段话直戳我的内心:沉重的负担压迫着我们,让我们屈服于它,把我们压倒地上。但在历代的爱情诗中,女人总渴望一个男性身体的重量。
35、武侠中,《笑敖江湖》体现了想象中江湖(当然也映射了现实)的种种恩怨情仇主义邪恶。
36、二月河的历史系列小说《康熙大帝》、《雍正王朝》、《乾隆皇帝》
37、这是我第一次读哲学类的书,因为是文科生,所以在我的记忆中所谓的哲学是政治学的一种,无非是人们对于生活和宇宙的思考和追问,记得政治书上写的是:“哲学是一门智慧的学科。”可能从那一刻起,我对哲学便产生了一种浓郁的好奇心。可我做梦也不会想到,我所了解的哲学只是冰山一角,甚至不足以被当做是冰山。
38、特蕾莎认识到了,她和卡列宁之间的爱比她和托马斯之间的爱更美好。这种互不要求、不存疑问、相互接受的爱,是本质的爱,简直如同牧歌一样。而通过卡列宁特蕾莎意识到,自己以前对托马斯的做法,似乎也有不当。托马斯老了,变得弱小,他们站在了相同的高度上,得以重新审视两人的爱情。
39、对比沉重,这种空虚应该是人更不能忍受的吧!
40、她的情夫弗兰兹在被她背叛之后发现对于婚姻执着是可笑的,他的妻子简直是自己母亲理想的映射,后来他与自己的学生相恋,但是在一场突然的抢劫中,因为自己的抵抗,遭到重击,后在妻子陪伴下死去。
41、因为她执迷于灵和肉的统继而要求钳制住托马斯的唯但在一个以“轻”为哲学理念的托马斯心中,这份纸枷锁,遇火就消失。
42、而kitsch到底是什么?“kitsch是把人来生存中根本不予接受的一切排除在视线中”类似于上帝之子雅科夫之于大粪这个荒诞的类比,雅可夫在二战期间被德国人俘虏,和一群英国军官关在一起,共用一个厕所。英国人不满他将厕所搞得又臭又乱,诉诸于集中营的德国军官。然而,德国长官拒绝讨论粪便的问题,雅可夫备感羞辱,以扑向电网的自戕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抗议。
43、显然对于特丽莎来说是大的伤害,而此时的捷克政治动荡,于是两人选择了离开祖国,去到安稳的地方生活,但是特丽莎面对这样陌生的环境下,而且丈夫还与情妇私通,一气之下又觉得回到祖国捷克。
44、答案是没有。 萨比娜形容托马斯,我之所以喜欢你是因为你毫不媚俗。托马斯对待任何事情都有自己的价值判断,他不受任一种主流观念或思想的束缚,不停与情人们性爱,也只是为了发现每人身上百万分之一的独特性。人与黑猩猩之间,DNA的相似程度是96%,人和人之间则更为相近,哪怕爱因斯坦和希特勒,两人之间也只有百万分之一的不同。而媚俗则是要把这后的百分之一也扼杀掉,这是托马斯不能接受的。
45、一般的看法认为,这是一个梦。特蕾莎众多噩梦的其中之一。 不难看出,特蕾莎上彼得山这一情节,前后行文有一种梦呓般的紊乱,这是作者刻意营造的的一种虚幻感。明显的暗示是第四章第二十九节:她醒过来,发现自己一个人在屋子里。而情节本身也有不合理的地方,例如热闹的彼得山一个人都没有,男人手中的枪更像高尔夫球杆;还有男人们为自愿受刑者提供服务这一荒谬的行为。弗洛伊德在《梦的解析》里认为枪支这种坚硬、突起的长筒状物体象征着男性生殖器,特蕾莎半自愿半被迫承受枪击这一情节带有明显的性暗示。
46、托马斯和特雷莎两人在卡列宁病后一直说它在笑,只要它笑,就还有的希望。也许这是一种幻觉,但不可否认它离去时充满对托马斯和特蕾莎的眷恋。这种人与动物之间的爱是美好的爱,它完全出于自愿,不依赖于荷尔蒙,不依赖于社会关系,只是无私的爱。
47、关于kitsch,我所不解的(亟待我考证的)如下:
48、他的生命之轻不是对自我生活的放纵,而是终压倒他的确实他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
49、于是才有了后来的故事:加入麦肯锡,回国创办自己的私募,把投资做到风生水起的同时,他还立志帮一批中国企业成为世界行业的龙头。
50、在萨比娜的世界,要活在真实中,就必须隐藏自己的爱情。她甘愿当地下情妇,不为人所知,更不在意所谓的名分。她所厌恶的是,一旦谎言被拆穿,就将彻底活在谎言之中。
51、而她的悲剧不是因为重,而恰恰是轻,是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
52、托马斯微笑并挥手鼓励特蕾莎,要她到彼得山上去。特蕾莎认为自己不能违抗托马斯,尽管她很累了,还是出发。为什么特蕾莎如此遵从?因为她相信自己是忠诚不渝的,忠贞是她自己的武器,在第四章第二十一节里,她认为两人的爱情是建立在她自己忠贞的信念之上的。因此,特蕾莎几乎是强迫症般的坚持着爱情中的从属地位。
53、然而,对于萨比娜,这份温柔却让弗兰茨在情欲里威风不在。
54、不是没有感悟,只是不解的太多了,所以就先行写出。
55、读者通过阅读托马斯与两个不同女人的感情流速,更深刻感受到轻与重的对比,轻在重的映衬下更轻,重在轻的对比下更重,由此轻与重的主题得到更好的阐发,而留给读者更多想象空间的是诸多省略的运用。
56、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这本书的故事情节其实很简单,就是描写了托马斯与特蕾莎、萨丽娜等众多女人之间的纠缠。如果你只是把它当做一本情感性爱小说,那么我劝你还是趁早放下,因为渣男男主托马斯可能会让你颠覆三观。
57、真正的哲学真的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反应生活,创造生活。
58、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我一直以为作者是AC米兰的球迷或者土生土长的意大利人。
59、 他们完全明白彼此所说的话语在逻辑上的意思,却听不到话语间流淌着的那条语义之河的低声密语。
60、什么是对生命的认同?我们经常看到,一位少女失恋后,痛哭流涕声称自己卑微,事实上她并不认为自己真的卑微,而是与情郎地位平等,理应获得爱情的。因为她认同生命,认为生命是美好且有价值的,获得一份爱情是天经地义的,情郎的做法冲击了她对生命的认同,她才转而愤愤地称自己卑微。事实上呢,没有谁规定生命中非有爱情不可,自由恋爱在中国一共才几十年历史啊。这种自由恋爱的价值标准并非出自她本人的思考,而是社会解放、周围同学以及偶像剧集带给她的,这种对获得爱情的认同也是一种媚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