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衷一是造句简单
1、该理论问题根本、关键,而分支说和独立说的争议却始终莫衷一是。
2、解释:像鱼鳞和梳子齿那样有次序地排列着。多用来形容房屋或船只等排列得很密、很整齐。(莫衷一是造句简单)。
3、大象虽然体型庞大,但是动作不快,就像笨重的坦克,它总是迈着沉重的步伐一步一步地移动着。
4、 有人说,写文章要从三个方面下功夫,那就是义理、考据和辞章。义理和考据属于文章内容方面的问题,辞章属于文章形式方面的问题。辞章讲的就是怎么遣词造句。好的辞章在于用词要妥帖,造句要合文法,辞章拙劣的文章,人们读到的只是干瘪的词汇、刻板的句法,食之无味。古人云:“言之无文,行而不远。”也说过:要用很大的气力去学语言。不去“使用一大堆相互没有内部联系的概念”,“做概念的游戏”。“当你写东西或讲话的时候,始终要想到使每个普通工人都懂得”,“随时都善于用简单的、具体的、用群众所熟悉和懂得的形象来讲话”。遣词造句就是要反复推敲,反复修改,字斟句酌,叫做“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言论用词既要准确、严谨、规范,又要生动、深刻、鲜活,好言论是可以高声朗诵、大声朗读的。
5、❌误用:与“心直口快”混淆。易被误用于积极的语境。
6、出处:清·吴趼人《痛史》第三回:议论纷纷,莫衷一是。
7、关于“程度”和标准的问题,《语文教学大纲》针对各个阶段的学生有较明确的规定,此处不必赘述。而“标准”问题,《语文教学大纲》虽也有不算太笼统的概括,但社会各界标准不莫衷一是,更使其云苫雾罩,惝恍迷离。因此,“标准”问题是当前语文教学研究中急需探讨清楚的课题。当然,这远非小文所能解决的。
8、例句:世界上没有不劳而获的事情,人们的成功无一不是按部就班、脚踏实地努力的结果。(2018年内蒙古事业单位15)
9、“万物皆可盲盒”,但不是什么都可以“一盲了之”。盲盒经济不应也不能是一门盲目的生意。
10、例句:所有这一切都煞费心血,但又不露惨淡经营的痕迹。(2019年河北事业单位)
11、对站在语言之河上游的作家、把守“水质”关卡的编辑而言,严格、谨慎甚至稍有刻板,在个性张扬、莫衷一是的表达环境中不可或缺,又弥足珍贵。
12、如何突破公司目前的困境,大家意见杂陈,莫衷一是。
13、例句:达尔文用大量实证资料证明,地球上形形色色的生物不是上帝创造的,而是在遗传、变异、生存竞争以及自然选择中,按照由简单到复杂、低等到高等的逻辑,不断发展变化而来的。(2017年福建南平事业单位39)
14、例句:爱国主义教育是一项基础性的工程,必须从娃娃抓起。推进中小学的爱国主义教育需要文火熬粥的“慢功夫”,要少一些急功近利的灌输,多一些春风化雨的滋润。(2018年河南事业单位29)
15、讨论会上,大家都莫衷一是,不了了之地结束了班会。
16、 所谓“亲历”,就是亲自经历、亲身体验。一个人言语能力的提高,肯定是自己的事,其他任何什么人都是无法越俎代庖的,必须强化自身的亲历亲为和切实体验。“没有人能真正传授一种语言,只能提供条件让语言在学习者的头脑中自然地发展起来。”(洪堡特)而有了体验,知识的学习不再是仅仅属于认知、理性范畴,它已扩展到情感、生理和人格等领域。在实际的学习活动中,“亲历”表现为:第强调身体性参与。学习不仅要用自己的脑子思考,而且要用自己的眼睛看,用自己的耳朵听,用自己的嘴说话,用自己的手操作,即用自己的身体去亲自经历,用自己的心灵去亲自感悟。这不仅是理解知识的需要,更是激发学生生命活力、促进学生生命成长的需要。第重视直接经验。重视直接经验,从课程角度来说,就是要把学生的个人知识、直接经验、生活世界看成重要的课程资源。从学习角度来说,就是要把直接经验的改造、发展作为学习的重要目的。这样,学生一旦从文本或生活中获得了言语经验,就能够直接作用于言语实践,使直接经验不断丰富、发展、升华,从而实现知识与能力的统一。
17、解释:形容生动逼真,就像活的一样。多指人工制造的艺术品。
18、生活是活给自己看的,你有多大成色,世界才会给你多大脸色。
19、❌误用:易被误用为“纷至沓来地到来”。“纷至沓来”本身就含有“到来”之意,与“地到来”连用,语义重复。
20、例句:刚才放的那几首歌都不大好听,只有这一首还差强人意。(2015年安徽涡阳事业单位)
21、误用:易被误用为“显得相形见绌”。“相形见绌”就是“和同类事物比较,显出不足”的意思,与“显得”连用,语义重复。
22、近义词:各执一词、众口纷纭、各持己见、众口难调
23、我就这样莫衷一是的度过了一个假期,到后我也不知道正确答案。
24、?例句:这些凤鸟,有的回首展翅动感十足,有的昂首远眺栩栩如生,有的仅露首尾神态盎然,充分体现了楚人声形兼美的匠心。
25、解释:如同踩在薄冰上面一样。比喻行事极为谨慎,存有戒心。
26、?例句:爱国主义教育是一项基础性的工程,必须从娃娃抓起。推进中小学的爱国主义教育需要文火熬粥的“慢功夫”,要少一些急功近利的灌输,多一些春风化雨的滋润。
27、四花心表述不清,主题不明,通篇不知所云莫衷一是,不能自圆其说,前后矛盾,不合常理。
28、再高,往上攀,总能登顶;路再长,走下去,定能到达。在中西文化比较中,将文化差异视为文化差距是必须克服的思想偏差。
29、众说纷纭,主谓式;作谓语;常与“莫衷一是”连用。
30、选择是一时的人生,但人生是永恒的选择。关键是,为了什么去一往无前,如何才能锲而不舍。参天之木,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
31、众说纷纭(zhòngshuōfēnyún)
32、手指滑动,无远弗届,我们将信息高速公路踩在脚下狂奔。
33、误用:易被误用为“目前的当务之急”。“当务之急”本身就含有“当前”之意,与“目前”连用,语义重复。
34、你这样不但会误导学生还会让学生们感觉对真理莫衷一是的。
35、有人戏言,“佛系”也行,愿做一个“斗战胜佛系”青年。西行路上,那悟空会玩耍、敢担当、勇打拼,做下偌大事业,此真有志者言。
36、✅解释:守着残缺的东西不放。形容思想保守,不肯接受新事物(含贬义)。
37、?例句:这是两条充满了成都风情的小巷,从名字上看就知一宽一窄,其实巷子的宽窄并不明显,小巷的历史格局未变,生态极好,经过修缮,充分保留了成都人安逸的心态,里出外进,参差不齐,让今天各地人造的佳景相形见绌。
38、这里走出了23岁就创造新的桥吊单机作业效率世界纪录的张彦,走出了为“中国碗”装“中国粮”增添底气的水稻专家周雷,走出了世界技能大赛获奖者、砌筑工邹彬,走出了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快递小哥阮海良。
39、✅解释:积习深重,难以改变。多指长期形成的恶习或弊端难以改变(含贬义)。
40、摘要关于明成祖迁都的问题,历史上议论纷繁,莫衷一是。
41、如果你对某件事情感觉莫衷一是的时候你一定要静下心好好想一想。
42、?例句:当前,国际金融危机仍在持续蔓延,这场危机对全球实体经济的冲击日益明显,不少国家经济陷入衰退,社会稳定面临巨大挑战,世界经济秩序发生重大变化已成定局。这场危机其实来得并不偶然,其始作俑者就是过去30多年以来被称为“新自由主义”“经济自由主义”“经济原教旨主义”“撒切尔主义”或“华盛顿共识”的意识形态主导的资本主义发展的理论与政策。
43、二是测试情境,即在此情境中,行为发生并得到检测;
44、由於劳资双方对於薪资多寡始终莫衷一是,导致这次和谈不了了之。
45、 专家对恐龙的灭绝问题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46、后,把刚才的3三个要素结合在一起,即为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这样,我们就把刚才“希望学生学会定语从句”的教学目标,转化成“在闭卷的情况下,学生能够写出定语从句的关系代词和关系副词,且正确率在80%达到8个及以上”。
47、解释:比喻自己没有主张,或为了讨好,每件事都效仿或顺从别人,跟着人家走(含贬义)。
48、✅解释:书运输时令牛累得出汗,存放时可堆至屋顶。形容藏书多。
49、莫衷一是,动宾式;作谓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50、?例句:抵制圈子文化、山头主义,根本的是要让权力运行在群众监督的阳光下,运行在制度的笼子里,堵住权利运输的渠道,从而对权力寻租进行釜底抽薪。
51、例句:立大志成大事,并不意味着可以好高骛远。造宇宙飞船容易有国家和民族的使命感,大家都知道这是国家大事;而生产螺丝钉不容易让人有使命感,因为这往往被看作是一件小事。一颗小小的螺丝钉可能会用在很多小地方,疏忽一下也无大碍。这样的心态就导致大事举全国之力、有工匠精神,小事则不愿认真、敷衍了事,出现表面浮华、细节粗陋的两张皮现象。(2019年北京朝阳事业单位37)
52、但围绕诱惑侦查的争论可谓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53、关于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有无行政许可设定权,理论界和实务部门莫衷一是。
54、✅解释:眼睛看见纷繁复杂的东西或耀目的光华而感到迷乱。
55、对黑哨行为应当如何定性,法学界人士各持一词,莫衷一是。
56、❌误用:易被误用为“从根本上釜底抽薪”。“釜底抽薪”本身就含有“根本上”之意,与“从根本上”连用,语义重复。
57、笔者认为,老师们在设定教学目标时,应该尽量选择以把学生的行为作为一个可参考目标。在《学会教学》一书中提到,罗伯特·马杰(RobertMager)曾经写过一本书,名为“《准备教学目标》”。在这本书中,马杰提出了一个“特定有效目标模式”。
58、当务之急,我认为小铜人和罗尔应当做好三件事:
59、既然题目是《烛之武退秦师》,那么秦师一退,文章就可以结束了。作者为何加上后一段,能否删去?请结合文本内容和相关史实谈谈你的理解。
60、 “语用型”教学的基本策略是让学生“亲历”和“历练”。
61、解释:把不同的或相差悬殊的人或事物放在一起谈论或看待。
62、今天的三节课,实实在在让我们看到了语文老师的那颗语文的心。所以,我的评课标题是《语文,还是那个语文——新课标背景下的单篇教学的“四种意识”》。
63、 语文教学的“本然”是什么呢?目前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大有把简单问题复杂化之势。在多少人绞尽脑汁、难以解脱之时,我们是否可以借助反向思维,不以教学者身份,而是从学习者的角度来思考、审视这一问题呢?倘若如此,事情可能就变得简单多了:作为一个普通的社会人,你学习语文干啥呢?绝大数人的回答应该是:形成基本的语文能力,供自己一生的学习、生活、工作之需。因此,语文不管怎样学,到后要来考察一个人的语文素养时,语言应用能力无疑是一个不容忽视、不可或缺的重要指标。一个人说的话恰当得体与否,写出来的文章漂亮与否,是很能说明一个人的语文水平怎样的。所以,我们认为,语文教学的“本然”,其实就是言语应用,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必须定位在“语用”上,这是语文教学的根本出路。因此,强化“语用”意识,打造“语用型”语文课堂,让文本言语得以“增值”,让言语技能得到提升,是语文教学的本原旨归。
64、摘要在梭伦改革划分公民等级的标准问题上,学者们的意见众说纷纭,令人莫衷一是。
65、老师在这道题上给了我两个答案,现在我也莫衷一是了。
66、例句:100 多年前,英国人威里璧只能依靠租用的马队完成漫漫的西藏探险历程。今天,当世界各地的旅行者和探险家纷至沓来,驱车饱览雪域高原神秘文化和秀美风光的时候,纵横交错的公路交通网早已把初探索者们留下的艰难足迹湮没在历史风尘中。(2015 年辽宁事业单位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