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孟子
1、司马迁说他在读《孟子》时,深为感叹。他说:“余读孟子书,至梁惠王问:‘何以利吾国’,未尝不废书而叹……自天子至于庶人,好利之弊,何以异哉?”
2、毛主席小时候读过6年私塾,对《孟子》自然是熟悉的,孟子的许多思想和观点也对毛主席影响很深,对其后来领导中国革命建设都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孟子孟子)。
3、孟子在稷下学宫吸收各家之长,突破了孔子的思想局限,较全面、系统地阐明了君仁臣义、尊贤使能、以民为本、统一天下等仁政理论。孟子的仁政主张曾使齐宣王受到很大鼓舞和赞赏,但齐王欲武力称霸诸侯,与孟子产生分歧。政治抱负难以实现,孟子便离开齐国返归邹国。
4、孟子是儒家重要的代表人物之被后人称为"亚圣"。但孟子的地位在宋代以前并不是很高。有一首讽刺孟子的打油诗:“乞丐何曾有二妻?邻家焉有许多鸡?当时尚有周天子,何事纷纷说魏齐?”自中唐的韩愈著《原道》。
5、国人皆曰可杀,然后察之,见可杀焉,然后杀之。故曰国人杀之也。如此,然后可以为民父母。”齐宣王问曰:“汤放桀,武王伐纣,有诸?”孟子对曰:“于传有之。”
6、依孟子所说,圣人有四种类型,就是:圣之清者(伯夷)、圣之和者(柳下惠)、圣之任者(伊尹)、以及圣之时者(孔子)。
7、从孔子开始,儒家的具体表现就是:尊重传统、关怀社会、重视教育。孟子继志述事,并且踵事增华,提出创新的看法。
8、孔子是个心慈面善温情脉脉的人,在中国思想史上,他可能是第一个发现并高扬人的价值的思想家。而孟子更是石破天惊地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思想。
9、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10、他的描写让人欣羡:“乡田同井,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则百姓亲睦。”孟子谈到这些问题,深具自信,“有王者起,必来取法”。
11、他对一位宋国大夫建议立即降低关税,但对方推说明年再全部做到。孟子说:知道不对,立即就改,怎么可以像偷鸡贼一样,从日偷一只改为月偷一只,等到明年再完全不偷呢?
12、孟子如同孔子一样,周游列国,推行他的德治仁政。他要所有的诸侯国都能通过儒家思想,治国平天下,建立他理想中的大同社会,实现天下为公。尽管他也如同孔子一样,劳而无功,全功尽弃,但他毕竟曾经努力过,为后世留下了巨大的影响。
13、能行“仁政”的君王,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支持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连内外亲属也会背叛他;支持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所有人都会归顺他。凭着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去攻打那连亲属都反对背叛的君王。所以,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胜利。
14、这些故事证明儒家“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的人生准则,也呼应了孔子所肯定的“用之则行,舍之则藏”的说法。
15、孟子是战国时期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也是儒家学派主要的代表人物之一。孟子一贯以孔子的正统继承者自居,他的教育贡献也是无与伦比的。他不仅授徒讲学,培养出了乐正子、公孙丑、万章等优秀的学生,还与弟子一起著书立说,著《孟子》七篇,留给后世。
16、《孟子》被南宋朱熹列为“四书。《汉书·艺文志》著录《孟子》十一篇,现存七篇十四卷。总字数三万五千余字,260章。相传另有《孟子外书》四篇已佚。书中记载有孟子及其弟子的政治、教育、哲学、伦理等思想观点和政治活动。古代考试主要考《四书》与《五经》。
17、曰:“奚为后我?”民望之若大旱之望云霓也。使市者不止,耕者不变,诛其君而吊其民,若时雨降,民大悦。书曰:“后来其苏。”今燕虐其民,王往而征之,民以为将拯己于水火之中也,箪食壶浆以迎王师。若杀其父兄,系累其子弟,毁其宗庙,迁其重器,如之何其可也。
18、人的尊严与价值,在孟子笔下也得到鲜明的支持力量。不必随人俯仰,所谓“赵孟之所贵,赵孟能贱之”。人人有贵于己者,只要行仁义,就像得到“天爵”然后“人爵”随之而来。
19、这一切的目的都是要“与人为善”,在为百姓服务时,还能协同百姓一起走上人生正途,完成人性的天赋使命。
20、《梁惠王》是《孟子》第一篇的篇名,记录了孟子见梁惠王、梁襄王、齐宣王、邹穆公、滕文公、鲁平公的一些言行,东汉末赵岐为《孟子》作注时,将每篇皆分为上、下,后人从之。
21、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22、除非诸侯以礼相待,否则孟子不会主动谒见(《孟子·滕文公下》)。他说,“天子不召师,而况诸侯乎?”(《孟子·万章下》)连天子都不能召见老师,又何况是诸侯?
23、孟子是儒家重要的代表人物之被后人称为"亚圣"。但孟子的地位在宋代以前并不是很高。有一首讽刺孟子的打油诗:“乞丐何曾有二妻?邻家焉有许多鸡?当时尚有周天子,何事纷纷说魏齐?”
24、孟子的“道”,还有决定胜负和命运的观点,比如在《孟子·公孙丑下》中有这样的话:“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25、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26、孟子之弟子万章与其余弟子著有《孟子》一书。继承并发扬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尊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
27、古代熟读《诗经》的人很多,但是能像孟子那样针对问题、恰当回应的人实不常见。
28、贤者以其昭昭,使人昭昭;今以其昏昏,使人昭昭。
29、他昌言仁政,但肯定经济是不可或缺的条件,亦即“仁政必自经界始”;他重视人伦教育,知道幸福人生不能没有礼仪规范;他从未忽略法律的必要性,他说:“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君主的善意与合宜的法律配合,国家才可上轨道。
30、孟子故宅东西4米、南北26米。宅院坐北朝南,古柏围绕,外围高墙,东西两进院落,有大门楼一座,上悬“孟子故宅”立扁一方,雕云边红漆金字。院内正殿三间,东西阔11米、南北进深73米,前厦后座,四梁八柱。前廊下一门两窗,每开间平身科斗拱二攒,三踩单昂,上有天花,灰瓦罩顶,两山及后墙皆用砖砌。
31、自暴者,不可与有言也;自弃者,不可与有为也。
32、孟子身为儒家代表,他心中想的自然是以“师”为己任。要成为这样的师,先要充实学识,再灵活应用在具体处境中。
33、像舜这么圣明的君主,也须任命契为司徒,教导百姓有关人伦的道理,因为百姓“饱食、煖衣、逸居而无教,则近于禽兽”。如果人伦教育成功,则社会敬老尊贤,长幼有序,和谐平安。
34、既有深刻的自信,又有明确的奋斗目标,这样的人没有理由不快乐。
35、这段话的意思并不复杂,但是宣称这三种快乐“胜过”称王天下,则须加以说明。
36、当齐宣王向孟子坦白承认“寡人有疾”时,孟子的回应是什么?他针对“好色、好勇、好货”这三样毛病,随口引述《诗经‧大雅‧绵》、《诗经‧大雅‧皇矣》与《诗经‧大雅‧公刘》,分别予以回答。
37、行善是实践了我与别人之间的适当关系。在我而言,是人性向善的体现,自然觉得快乐;但相对的,与我有关的别人也会对我的快乐产生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