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兰克林自传读后感400字
1、1726年,富兰克林开了自己的印刷厂,从此,事业欣欣向荣。他发明了两用眼镜、避雷针、新式路灯。
2、(310):30道从《佛祖都说了些什么》出的题
3、(131):让写作更好(《金字塔原理》笔记)
4、读完了这本书,我至今难忘,它对我的印象太深了。富兰克林这种热爱探索、喜爱学习、宽宏大量的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虽然,我们出生的时候并不贫穷,没有那种艰苦朴素的环境,但是,我们仍然可以像富兰克林一样,有着那种高尚的精神。读《富兰克林传》有感2富兰克林,美国总统,一位传奇式的人物。
5、(3)生活秩序。每一样东西应有一定的安放地方;每件日常事务当有一定的时间去做。
6、老富兰克林教给我的对付熊孩子的第一原则:不带情绪地跟孩子摆事实、讲道理。当了妈妈之后我开始对心理学很感兴趣便上了一些心理学的课。有位女老师说的一句话让我至今记忆犹新,“男人生来是要征服世界的,但我们现行的教育制度却把男孩当女孩养,教他们遵守各种规矩,还好我生的是女孩。”当时我心里想的是:老师您考虑过我的心里阴影面积吗?我生的可是男孩!所幸,在读《富兰克林自传》的过程中我也得到了一些把男孩当男孩养的启发。(富兰克林自传读后感400字)。
7、(135):解读小说的原则(《文学死了吗》《当代学术入门:文学理论》笔记)
8、富兰克林在十六岁的时候,阅读了一本倡导素食的书,就决定开始吃素。他在哥哥的印刷厂打工,因为吃素,就向哥哥要了一半份额的伙食费,自己做素食。由于素食比较省钱,他又拿出伙食费的一半来买书。素食的习惯,使得富兰克林既有钱买书又节省了用餐时间来看书,真是一举多得。
9、不损人利己,伤天害理的行为永不沾边,利公利民的应尽义务切勿放手。
10、(14):男人可以被消灭,但不能被征服(《老人与海》)
11、贾迎春和俄狄浦斯王,被抛进凄惨命运中的此在
12、为了让熊孩子心服口服,有时你还得跟他摆事实。富兰克林12岁左右的时候常与朋友柯林斯争论,他认为柯林斯能驳倒自己不是因为过硬的道理而是凭借流利的口才。熊孩子们总是充满这样一种迷之自信。对于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他们通过书信进行辩论。老富兰克林有一次碰巧发现了这些书信,他给了富兰克林客观中肯的评价。他指出富兰克林虽然在拼写和标点符号的使用上胜于对方,但在文笔的优雅和逻辑的严谨上差了对方一大截,并且一一举例印证,这才让熊孩子认识到自己在表达上的不足,并通过不断的练习和模仿进行提高。
13、《富兰克林自传》给予我的还有他待人处事的智慧,他说“凡喜好争辩、攻击和驳倒别人的人办起事来通常来不是很顺当,即便有时取得了成功,也不会博得别人的好感。”还记得大学时候的自己,总喜欢和被人争辩,争得面红耳赤,互不让步,后冷战,现在回想起来,真的是年少无知,那时的自己果然是书读得少。还好,现在的自己懂了这个道理,开始学着站在别人的角度想问题,理解别人的情绪,而不是一味的去争了头破血流。其实很多次的回想,那样的争辩往往只是想凸显自己,证明自己比别人强,这样真的是low的做法,不但输了体面,还毁了情义,特别不值当。
14、这就是老富兰克林的了不起之处。正是由于他对于熊孩子的尊重和无条件的支持培养起了他独立思考的能力和义无反顾的勇气。我希望我的熊孩子在十七岁时也能具备这样的离开家庭、独立生活的能力和勇气,我也希望当那一天到来时,我能像老富兰克林那般智慧,选择放手并且告诉他家永远是他坚实的后盾。择偶方面,也希望他能有富兰克林这种认准了就力排众议,豁出去的勇气。
15、(34):《卡拉马佐夫兄弟》,探究人性深度的极限
16、(49):大众娱乐至死,精英回归阅读(《美丽新世界》《娱乐至死》等书读后感)
17、中庸:避免任何极端倾向,尽量克制报复心理。
18、这是一本让人心里踏实的书,它与例如《战争与和平》和《金瓶梅》有着同样的效果:让你对世界得以平视,让你的心中产生悲悯。
19、我认为他是真正努力好成功的典范,可以作为我们所有人人生的榜样。
20、(6)勤勉。不浪费时间;每时每刻做些有用的事,戒掉一切不必要的行动。
21、(297):写作的原则(《完全写作指南》《写作这回事》《一本红色的写作书》《风格的要素》笔记)
22、A:富兰克林的父亲,无论是公共事务还是家庭私事,都有着深刻的见解和正确的判断。这通过盐沼这件事情,就可以看出来。
23、联想到我自己,有一次我们数学考试,其中一道题目很难,我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把它做完。考完后,我又认真思考了一下,发现还有更好更简便的方法,看来还是我的观察分析能力不够强啊!与富兰克林相比,我们在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小多了,富兰克林在那么多的困难面前都能做到不轻言放弃,我们又有什么理由不好好学习呢?
24、评价。首先他是一个好学的人,把学习和读书当做终身的事业,他的研究领域广泛,一个普通的科学家,如果能够达到他众多成就的其中之一的高度,也足以名垂千古了。他是一个勤俭的人,很早他就开始了素食,目的是为了省钱多读书;在自传中有很多关于花钱的记录,甚至对妻子给他买了银质勺子而不悦。他是一个自律的人,他真正做到了一日三省,曾经他给自己列出了优良品质的清单,每天给自己打分,逐渐培养自己优良的品质。他是一个有创新精神的人,除了科学发明,在社会公益事业上,他也有很多的创新:早的会员制图书馆、消防队、城市环卫、壁炉等等等等。
25、俭朴。用钱必须于人或于己有益,换言之,切戒浪费。
26、沉默寡言。言必于人于己有益;避免无益的聊天。
27、首先需要指出来的是,富兰克林天赋异禀,这是他一生成就的天然基础。普通人凭他的条件,断难有如此大的成就。没有过大学教育的他几乎研究每一行,都大有成就。
28、相信这些美德的练习,会让富兰克林终身受益,在不同领域都有巨大的斩获。《富兰克林自传》读后感2读了《富兰克林自传》,我了解一位饱经风霜的老人的不平凡的成长历程,体会到人生的真谛,我不禁想向他学习,想要成为像富兰克林那样的人.
29、事实上,富兰克林只接受了两年小学教育,12岁就开始在哥哥的印刷厂当学徒。他没有天才的头脑,而是有自主的灵活的头脑,即善于思考,动脑。富兰克林完全靠不懈的自学。他自学该学的书本知识,自学应该该学的做人常识,体验过成功,经历过失败。成功面前富兰克林能够镇定自若。
30、有勇气不以贫穷为耻,有勇气敢于闯荡,见识广,朋友多;
31、当然读这本书的好处就是我收获了阅读的习惯,因为从小我就又爱读书后,现在学习上或者生活上,我也的喜欢读书。这本书教会了我很多领导的气质以及合作的气质,这本书中讲述了多的故事,都在人生中得以正确的体现。无论是,还是对于一个班级团队的领导者的气质,我们都应该学习书中的知识,尤其是对于一个班集体的领导。
32、人是活在当下的历史中,本书也涉及到英国当时的历史文化,还有美国独立之前的历史背景花絮,这些历史知识了解起来比教科书更有趣。另外还有一个有意思的现象:契约精神。富兰克林书中介绍他们当时办理许多事情都需要签订合同,人性中有许多恶的成分。通过书面的合同约束,就能抑制人性之恶,这可能是英美国发达除了科技发达之外的重要原因之一。
33、(407):年轻和衰老——再读《我的团长我的团》
34、自强。富兰克林很小的时候就开始做学徒,学习印刷,几经磨难之后选择出去闯荡,对于一个十几岁的孩子来说,跋山涉水到离家的地方谋生实属不易。但是,不管路有多艰难,生活有多潦倒,他自强不息,脚踏实地的做好每一件事,心存感恩,从零开始,不断积累。即便条件再艰苦,也坚持省一部分钱出来买书看,苦练文笔,提高自己的思辨能力。
35、在择偶方面,虽然富兰克林十八岁时便与里德小姐定下了婚约却因为他后来的一封说自己归期未定的信,里德小姐的母亲把她嫁给了另一个人。婚后的里德小姐并不幸福,她的丈夫据说在跟她结婚之前已有妻子,并且负债累累。后来富兰克林与里德小姐旧情复燃,决定生活在一起,却遭到众人强烈的反对。他们后不顾别人反对,毅然决然地结婚,婚后生活幸福美满。虽然书中并没有细说反对的来源,但我想老富兰克林夫妇应该不在此列,就算他们极力反对也没用,因为他们培养的是富兰林这样的具备独立人格的优秀男人而不是一个“妈宝男”。
36、(6):《呼兰河传》,死去的女子讲童年的故事
37、世界上还有许多需要具有的品质,它们就像是一个个小亮点,你所拥有的更多,你就更加耀眼!富兰克林自传读后感6今晚终于看完《富兰克林自传》,这篇自传在平淡的描述中展示了一个普通人是怎么通过自己的努力而成为一个杰出的人。其中包括众多生活的智慧。让读者我自觉不自觉的向作者学习。成为他那样的人。我把他的从平凡到杰出的过程分析了一下。
38、(103):真面目(关于统计学的学习笔记)
39、富兰克林17岁就被他的哥哥虐待,,他的文章引起了殖民地政府和亲教善男性女们的敌视,所以就一人搭船南下。一路上也是千辛万苦,经过纽约,再到费城先从学徒工做起,靠自己的勤奋,智慧自立门户,。成了成功的印刷商,于是又办报纸,又当邮政局长,从事公益事业,出任了殖民地议会议员,后成了开国元勋之一。
40、这个路程,是可以走到的,又是不容易走到的,需要你不断地修炼自己,慢慢进步,不懈怠,有耐心。
41、富兰克林和所有优秀的人一样,有着积极乐观、勤勉自律、正直善良、善于思考、谦虚自省等所有优秀人共有的特点,并且每一样都内化成一种习惯,持之以恒。
42、富兰克林在学习生活中形成了自己的一套思想体系,即成长体系。例如,富兰克林说过:“在那儿,我喜欢并结识了一些有见解的朋友,跟他们交谈使我获益匪浅,同时我也读了很多书”。“我们总是使对方开心。这样,我总算可以尽可能的弥补我犯下的过错”。“我把她当作一个实例,说明这么微小的收入都能维持生命和健康”。“不久我就想到,当一个人提议某个有用的计划,但这样可能被认为使一个人的名誉稍稍高出他的邻居。而他又需要他们的帮助才能完成这个计划是,好不要宣布拟就是这个计划的。”“懒惰就像生锈一样,比操劳更能消耗身体;经常使用钥匙,总是亮闪闪的。”
43、本杰明·富兰克林由于出生在贫寒的小商人家庭里,他几次被迫撤学在小商店里打杂。后来又在哥哥的印刷厂当学徒,后在费城创办了一座属于自己的印刷厂。他在这期间过着艰苦的生活。住得简陋,吃得简单。但是却一直有一种强大的精神在支持着他。除了勤奋工作之外,他还始终怀着强烈的渴望和热情,想尽一切办法,挤出一切时间,省下一切金钱来读书和买书。
44、100美元(1988版,1996版)头像为本杰明·富兰克林。他有一连串的头衔——作家,发明家,出版商,科学家,外交家,哲学家,启蒙思想家。有评价说他是十八世纪,仅次于华盛顿的名人。富兰克林的自传家喻户晓,他没有显赫的家世,没有富裕的生活,仅仅靠自己对宗教的虔诚,对教育的重视,生活的简朴,以及不屈的奋斗获得了在各个领域的成功,他是美国“清教主义”的杰出代表。
45、读了这本书,我感受太深刻了。富兰克林有许多高贵品质值得我们学习。他的勤奋、好学、热心、博爱,我们只要拥有他的十分之我想就不是一个碌碌无为的人了。
46、(293):长文章与短交流——网络社区发展的四个阶段
47、由于交谈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信息或者获取信息,使人心悦或使人信服,所以我希望善意明达之人不要以武断自负的方式说话,而使行善的力量减弱,原因是这种方式往往使人反感,容易造成对立。
48、(102):急用先学,立竿见影——读刘未鹏《暗时间》笔记
49、读完了《富兰克林自传》这本经典之作,快读完,可见书写得很好看,而微信读书也确实做得不错。读书的各种APP很多,我至今还是不太习惯听书;而体验好的就是微信读书,虽然截止目前真正用它来读完的书还很少,但应该以后会用得越来越多。
50、(372):二十年后再相逢——大仲马《二十年后》推荐
51、富兰克林把以上13项制定成了自我检查计划,专门做了个小册子,每项美德占据一面。每一周对其中一项美德进行重点严密控制,对其他十二项美德只做“一般性关照”,通过每天晚上检查自己的所作所为,发现违反了哪几项美德,就在相应的格子里打上小黑点。按照这样的方法,富兰克林不断地进行自我约束,让每日生活回归秩序,自身反思,让抱怨、拖延及其他的不良行为减少出现。
52、中庸适度。避免极端;人若给你应得处罚,你当容忍之。
53、勤奋:珍惜时光,手里总忙有益之事,剪除一切无谓之举。
54、镇定。勿因小事或寻常之事或不可避免之事而惊慌失措。
55、(68):几本关于营销的书(《引爆点》《参与感》《定位》《无价》《影响力》)
56、他一生的成就,一般伟人不能望其项背,究其原因,除了上帝令人艳羡的丰富恩赐之外,有一件事情特别重要,就是他在22岁的青年时期,提出了13种品德:节制,缄默,有序,决心,节俭,勤奋,真诚,正义,中庸,整洁,冷静,节欲,谦逊,并通过不断练习和自省来培养自己的这些美德。
57、一些圣徒习惯于每次受了恩惠就把人情记在天上(上帝),自己推卸掉报答的责任,而他却是牢牢地把人情记在地上。
58、而此卷丛书第一本便是这本《富兰克林自传》。时隔多年,终于找来这本自传来读,才发现这本书对于今日之美国,有着巨大的影响,美国中小学生必读书目中都有推荐这本书,这本书在美国影响巨大。所以,我更想找来读读。富兰克林的名字第一次听到估计是中学关于避雷针。
59、富兰克林六十五岁才开始写这本《自传》。富兰克林在材料取舍上,主要以教育后代为出发点,体现了作者勤奋、乐观、宽容、积极进取,不断完善自我、造福社会的精神。
60、在教熊孩子如何为人处事方面,老富兰克林教会我身教甚于言传。父母不能教给孩子他们自己所没有的东西。诚实正直、谦虚谨慎、勤奋克制,这些品质老富兰克林都是通过自己的身体力行去教给小富兰克林的。许多年后,富兰克林在父母墓前立了一块石碑,石碑上写他父母“既无家传亦无功名,但赖孜孜劳作,又蒙上帝恩佑,众口之家才得以安适度日;二老养育女子一十三人,孙子孙女七人,传为佳话。瞻仰者应从中获取教益,勤奋敬业,笃信上帝。”这些道理很多父母都会讲,但孩子却只会学习他们看到的。要让熊孩子成长为真正的男人、通过不断的努力去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去企及他生命的高度,身为父母的我们首先应该做到努力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61、在他的诸多优点中,让他与众不同的应该是他的好奇心和实干精神。上至闪电的本质与洋流的温度,下至壁炉的构造和路灯的设计,他全都关心并且用实践来验证。自从40岁上下通过开连锁印刷厂实现财务自由以后,他有了更多的时间从事研究和公共服务。但是他对世界的好奇和从身边做起服务他人的热忱其实从很早就显现出来了,并贯彻一生。
62、让富兰克林安全地成长,这是老富兰克林养育孩子的底线。在不碰及底线的基础上,老富兰克林从不干涉孩子的选择,他选择相信孩子,做孩子坚实的后盾。我想正是因为这样,在面对人生的一些重大选择上,包括事业包括婚姻,富兰克林表现出了非凡的勇气。富兰克林因为跟哥哥的关系闹僵,只身前往三百英里之外的纽约,那年他只有十七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