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哲学的人聪明
1、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内高校哲学专业在课程建设上致力于强化基础、注重经典、拓宽领域、不断创新,已形成一个内容丰富、层次分明的课程体系。哲学专业开设的课程主要有哲学概论、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中国哲学史、西方哲学史、科学技术哲学、伦理学、宗教学、美学、逻辑学、心理学、中外哲学原著导读等,实践性教学环节包括社会实习、社会调查、社会公益活动等。本科哲学专业的修业年限一般是四年,毕业后授予哲学学士学位。
2、聪明多数是天生,得益于遗传;而智慧更多靠修炼。 聪明能获得更多知识,而智慧让人更有文化。反过来,一个人知识越多越聪明,而文化越多越智慧。 聪明靠耳朵、靠眼睛,所谓耳聪目明;而智慧靠心灵,即所谓慧由心生。(学哲学的人聪明)。
3、心灵需要安慰,人需要信仰。作为地球上孤独的一群,不管这个世界有没有神灵有没有上帝,我们也需要有我们甚至要求有。其实,上帝也一直在以不同的方式参与着人类的文明进程。
4、了解自然科学知识是研究哲学的依据,也是研究社会发展运动的参照工具。
5、 聪明多数是天生,得益于遗传;而智慧更多靠修炼。
6、 聪明人能把握机会,知道什么时候该出手;而智者知道什么时候该放手。因此,拿得起来的是聪明,放得下的才是智慧。(学哲学的人聪明)。
7、学哲学的人是比较遵守规章制度的,他们对这些人类共性的问题有着比较正确的看法,三观都是正确的。
8、同济大学哲学系创建于1946年,为上海早的哲学系,隶属于人文学院。学院所属的哲学、汉语言文学、文化产业管理3个本科专业2017年按照人文科学试验班实行大类招生,入学两年内不分专业,实施人文通识教育,第三学年根据学生意愿和专业实际情况,通过双向选择进入学院所属任一专业学习。此外,本院学生可以通过国际、校际交流的方式,申请国内外重点大学的相关专业学习。哲学专业实行双外语制,英语、德语并重,这是该专业的特色之一。
9、“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哲学问题总是很深奥。有人说,哲学是一门能让人变聪明的学问,因为学哲学就是学规律,懂得规律就提升了智慧,提升了自身综合素质。还有人说,要想难倒一个哲学家,只要问他一个问题就行,那就是——哲学是什么。也许,你已经读过《苏菲的世界》那样有趣的哲学入门书,甚至读过了大部头的经典著作,那么,你该知道哲学并不像想象中那么枯燥,而是一个包罗万象的世界。
10、 聪明人和别人过事儿总能保全自己利益。比如做生意,他们做生意都能把利润赚足;而智者绝不追求生意的大收益,有些生意甚至赔钱也做。
11、老师:我上小学的时候,老师就开始向我们讲哲学,从那时候起我喜欢上了哲学。我记得,当时老师就讲过:“哲学是一门使人聪明的学问。”现在大家都这样讲,口口相传,好像成为了一个人所共知的一个定律。其实,严格地讲,这个说法是不准确的。
12、目前全国开设哲学专业的院校有70余所。从全国来看,北京、江苏、陕西等地开设哲学专业的院校数量较多,另外,上海、湖北、东北地区也有许多特色院校。各校招生形式和培养方式则依学校不同而有差别。除了以哲学专业招生外,不少院校(如北大、复旦)等,以哲学类名称进行招生;清华等高校则以人文科学试验班的名义招生,考生一定要注意查看该试验班包含的专业(方向)。后两类高校一般入学后先按学科大类进行培养,经过几年学习后,再分流到相应的专业(方向)。
13、 郑板桥说“聪明难,糊涂更难”。其实郑氏的“糊涂”是需要智慧的“糊涂”。所以“难得糊涂”翻译过来就是“难得智慧”。连苏格拉底都无知,可见智慧有多难!
14、“哲”是明智的意思;“哲学”就是给人智慧,使人明智的学问。
15、0聪明人知道自己能做什么;而智者明白自己不能做什么。
16、平台问得巧妙,传统文化中《哲学》是难的一门科学,首先我们要了解什么是《哲学》,学了这门学科只有更聪明不会比没学以前更愚蠢。
17、 聪明靠耳朵、靠眼睛,所谓耳聪目明;而智慧靠心灵,即所谓慧由心生。
18、南京大学哲学系专业毕业生小韩说,很多人认为哲学专业本科毕业生就业面很窄,不得不考研读博进高校当老师,搞科研,其实不然,她的同学中除少数去了高校外,相当一部分去了国企、事业单位做行政工作,还有人去了报社。
19、了解国内外哲学界重要的理论前沿和发展动态;
20、一个优秀的哲学专业毕业生应该系统地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哲学和西方哲学的理论和历史;掌握哲学学科的基本研究方法、治学方法和相应的社会调查能力;了解国内外哲学界重要的理论前沿和发展动态;了解国内外重大的实践问题和发展动态;具有分析和解决社会现实问题的初步能力。另外,比较重要的一点,是应该具备出色的外语应用能力。
21、 聪明能获得更多知识,而智慧让人更有文化。反过来,一个人知识越多越聪明,而文化越多越智慧。
22、了解历史、地理,才会了解人类社会的过去,并以此认识现在,推断未来,形成关于社会的时间、空间发展概念,这样才能形成一个全面的整体的动态的真正哲学体系;了解文学,才能将所学的哲学思想和相关领悟用文字表达出来,同时,学哲学的人的文学素养也会随着研究的深入而精进;了解管理学,才能领悟到哲学在微观社会、个体社会环境中的体现与运用,才能知道哲学是研究组织变化和发展的必须条件;了解自然科学知识是研究哲学的依据,也是研究社会发展运动的参照工具。
23、唐秋明:中学语文高级教师,宝山区青年尖子,上海市首届中青年骨干教师团队发展计划领衔人,上海市第三期“双名工程”学员,宝山区“问题化语文学习”学科研究团队领衔人。
24、 世界上聪明人不多,估计十中有一;而智者就更罕见,估计百里无一。你看,连公认的智者苏格拉底都自认为,按照智慧的要求,自己是无知的。
25、哲学说到底,就是思考世界、思考人生和思考问题,锻炼了思考,等于锻炼了智力。
26、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同时又是方法论。
27、如此说来,哲学除了研究学问是不是对于日常生活一无所用呢?也不是的。哲学能帮助我们解决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信仰的问题,能培养我们观察事物的能力,能提升我们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水平。这些都有助于应对日常生活中的种种难题。比如说,如何对待生活,如何对待家庭,如何对待朋友,如何对待爱情,如何对待他人和社会,如何对待生活中的逆境和困难,等等,对于这些问题如果我们有一个哲学的头脑,就能正确处置。你们学生,现在还没有进入社会,但对将来应有充分的心理准备。人生的道路是艰难曲折的,社会生活是错综复杂的,时时有矛盾,处处有问题,甚至有时还会发生一些意想不到的事情。人生的命运不是十全十美的,上帝给你打开一扇门,就会给你关上一扇窗。有的人进入社会后遇到一点困扰就受不了,学了哲学的人就能够坦然应对。我经常讲,假如我没有学哲学,当面对人生中的种种困惑、困扰时,那我就死定了。但我能想得开,并正确面对。因为我深知,人的命运都是残缺不全的。我们年轻的时候和你们一样,谈对象都想找一个白雪公主,而女的则想找一个白马王子。实际上,学了哲学的人都知道,这不过是一个幻想。在现实生活中,没有什么白雪公主和白马王子,凡人都是有缺陷的,对此我们要有正确的态度。
28、总而言之,学习哲学需要广泛的阅读,特别是对经典著作的研读、思考、批判。
29、(智慧)辨析判断、发明创造的能力:人民的~是无穷的|领导干部要善于集中群众的~。
30、南京大学哲学系是国内的哲学院系之前身可追溯到创立于1920年的中央大学哲学系。南京大学哲学系学科门类齐全,拥有哲学、马克思主义两个一级学科,涵盖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哲学、外国哲学、逻辑学、伦理学、美学、宗教学、科学技术哲学等11个二级学科。2017年,南大哲学学科入选首批“双”建设学科名单;在第四次学科评估中位列A档,并列全国第三。
31、目前全国开设哲学专业的院校有70余所,各校招生形式和培养方式则依学校不同而有差别。
32、嗯你看,随着人类的不断探索,随着科学的不断深入,随着我们的不断发现,不得不对我们存在我们赖以生存的这个物质世界乃至宇宙的精致雄伟所折服惊叹。就是这样,科学通向这世界这宇宙的精致,精致通向神奇。而神奇通向上帝,神奇通向神学。
33、那么怎么办?我们知道有一句话,叫“万变不离其宗”。“宗”是什么?或者说我们说到这句话的时候,你们想到的宗,有关的词,第一个是什么?宗教,还有什么?祖宗,我们每个人都是有祖宗的,否则不可能有我们。但是我们看得见祖宗吗?我们知道我们到底哪些人是我们的祖宗,长什么样,什么性格,然后叫什么名字,他们怎么生活?所以“宗”这个字,让我们知道它存在过,但是你看不到了,你摸不着了,那么这个宗字,和我们心理学研究的潜意识像。潜意识是它存在着,但你不一定清楚。这种存在着不清楚的,有没有研究的价值呢?有,这就是我们哲学去研究的东西。
34、真、善、美是人类的永恒追求,也是智慧的三大结晶。
35、根据教育部阳光高考信息平台统计数据,哲学专业2017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为1500至2000人,毕业生高考时的文理科比例为:文科87%;理科13%,男女生比例为:男生40%;女生60%。哲学专业本科就业率连续三年在85%-90%区间,处于中等偏上的状态。与那些热门专业相比,哲学专业虽然没有那么受宠,却保持着较高的稳定性。
36、 因此,求才,聪明足矣;求脱离烦恼,非修智慧不可。
37、科学让人聪明,哲学教人智慧。 聪明能带来财富和权力,智慧能带来快乐。因为聪明人往往有更多技能,而现实中这些技能只要机缘巧合,就能转化为财富和权力。但是财富和权力与快乐很多时候并不成正比,快乐来自人心。因此,求才,聪明足矣;求脱离烦恼,非修智慧不可。 郑板桥说,“聪明难,糊涂更难”。其实,郑氏的“糊涂”是需要智慧的“糊涂”。所以,“难得糊涂”翻译过来就是“难得智慧”。
38、 聪明是一种生存的能力;而智慧则是生存的一种境界。
39、很多学科的问题就是哲学问题。例如,宇宙学的“宇宙是有限的还是无限的?”物理学的“物质是否无限可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