豁达的诗句苏轼-摘抄103句

admin 句子大全 2023-11-18 10:34:42

豁达的诗句苏轼

1、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2、春风微凉,将我的酒意吹醒,寒意初上,山头初晴的斜阳却应时相迎。回头望一眼走过来遇到风雨的地方,回去吧,对我来说,既无所谓风雨,也无所谓天晴。

3、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4、东坡去后千年,有多少人,

5、豁达第二重境界:随顺以处世

6、译文:人生犹如一场梦,且洒一杯酒祭奠江上的明月。

7、乌台诗案对苏轼来说是一个转折点,经过牢狱之灾差点送命的苏轼到了黄州之后,逐渐变的超怀旷达,在其作品中得以体现。经过人生的风风雨雨,面对自然界的风雨,苏轼吟啸出了“也无风雨也无情”的豁达诗句。

8、苏轼在做翰林院学士时,有一天去拜见当朝宰相王安石。相府仆人把他领进王安石的书房,说是宰相大人外出办事,马上回来,请苏学士用茶稍候。等了一会,主人还不回来,苏轼便信步走到书桌旁,见桌上摊着一首咏菊诗。这首诗没有写完,只写了两句:“昨夜西风过园林,吹落黄花满地金。”

9、豁达第一重境界:诗酒以入世

10、所以后来苏轼写道:“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在凄风苦雨中彷徨,我们懂得忍受艰难。然而苏轼比我们更高一着:风雨是短暂的,晴天何尝旷日持久?苦难是短暂的,欢娱何尝不是短暂?

11、苏轼以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著称,在他的作品中体现的淋漓尽致。我喜欢他的《江城子.老密州出猎》:酒酣胸胆尚开张。

12、苏轼搁下毛笔,又待了一会,见主人还不回来,便起身告辞了。再说王安石回家后,到书房见了苏轼的那两句话,只是摇了摇头,并不与苏东坡计较。

13、再如《定风波》中,纵使道路布满荆棘但尚且“吟啸徐行”,遇到雨既不怕,晴也不喜,发出“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感慨,展示出一种自我超脱,始终保持着顽强乐观的信念和履险如夷,冷静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

14、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苏东坡的千古感慨,如潮水一般拍打着中国人的精神彼岸。每当我们彷徨、失意、压抑、落寞,重温东坡的生平,吟咏东坡的诗句,总能扫开精神的雾霾。

15、后来苏轼被降到黄州去当团练副使,在黄州住了将近一年。到了九九重阳天气,连连刮了几日大风。一天,风停歇后,苏轼邀请了几个好友到郊外赏菊。只见菊园中落英缤纷,满地铺金,一派西风萧瑟的景象。这时,苏轼猛然想起了给王安石续诗的事情来,不禁目瞪口呆,半晌说不出话来。他恍然悔悟到自己过去闹了笑话,连忙提笔给王安石写信认错

16、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人生一作:人间;尊通:樽)——《念奴娇·赤壁怀古》宋朝:苏轼

17、以上数句,表现出旷达超逸的胸襟,充满清旷豪放之气,寄寓着独到的人生感悟,读来使人耳目为之一新,心胸为之舒阔。

18、译句:回头看那刚下过雨的地方,回去吧,风雨虽已停止天还未放晴。

19、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临江仙》

20、“寂寂”并非内心的孤独,而是亲朋好友都不在身边,唯有小儿子苏过一人陪伴。“病翁”说明苏轼年纪大了,身体经常生病。白白的胡须和头发,像是吹不散的风霜。儿子苏过从外面回来,看到苏轼精神饱满,脸色比以前红润些许,以为父亲大病痊愈,心里顿时乐开了花。

21、如《六月二十日夜渡海》,首联“参横斗转欲三更,苦雨终风也解晴”通过写无论经历多少风雨坎坷但后“也解晴”颈联“云散月明”本是规律性的,“天容海色”喻人生经历坎坷本是正常,是人生中美丽的色彩尾联“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等所体现出来的战胜黑暗的自豪心情和宠辱不惊的阔大胸襟,坚强的人生信念和不向厄运屈服的斗争精神为世人所信服。

22、“竹杖芒鞋轻胜马”,写词人竹杖芒鞋,顶风冲雨,从容前行,以“轻胜马”的自我感受,传达出一种搏击风雨、笑傲人生的轻松、喜悦和豪迈之情。“一蓑烟雨任平生”,此句更进一步,由眼前风雨推及整个人生,有力地强化了作者面对人生的风风雨雨而我行我素、不畏坎坷的超然情怀。

23、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而天地曾不能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摘自《赤壁赋》

24、就凭着“想当然”的豪气,苏轼开创了一代豪放词锋。“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就是宋词史上第一首豪放词。

25、关于苏轼乐观的诗句有:

26、译文:在灿烂的阳光照耀下,西湖水微波粼粼,波光艳丽,看起来很美;雨天时,在雨幕的笼罩下,西湖周围的群山迷迷茫茫,若有若无,也显得奇妙。

27、人世间的诸多烦恼,有时就在说与不说之上。一个人管住嘴,便能控制自己的人生走向。

28、遭到一贬再贬的苏轼,直到将老才从海南渡海回中原,在“夜渡海”之际,他回首这一路的贬谪生涯,吟出了两句人生感悟“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贬到惠州(今广东)已经是大陆的尽头了,新党还未死心,再将其贬到儋州(今海南),而苏轼对那样一个蛮荒瘴疬之地的生活的总体评价是“兹游奇绝”,这真是一种大胸怀、大乐观。

29、译文:我姑且抒发一下少年人的狂傲之气,左手牵着黄狗,右手托着苍鹰。随从的将士们头戴华美艳丽的帽子,身穿貂皮做的衣服,率领随从千骑席卷平展的山冈。

30、《六月二十日夜渡海》

豁达的诗句苏轼

31、以下诗句表现出苏轼的乐观、旷达:

32、苏轼看了,心里不由暗暗好笑起来:“西风”明明是秋风,“黄花”就是菊花,而菊花从来就敢于顶风傲霜,能耐寒耐冻,说西风“吹落黄花满地金”,岂不是大错特错了?想到这里,苏轼诗兴大发,不能克制,就提笔蘸墨,信手续写了两句:“秋花不比春花落,说与诗人仔细吟。”

33、辉煌与困境都如梦幻泡影,生活还在继续,“见山还是山,见水还是水”。

34、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

35、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36、还能在历尽生活艰辛以后,

37、得知自己以诗获罪,他首先也是害怕的。被押解回京的途中,经过扬州和太湖时他曾两度跳水自杀。虽然苏轼怕,但并没有郁闷。该过的狱中生活还是照过。

38、豁达面对人生?

39、宋代:苏轼

40、小儿误喜朱颜在,一笑那知是酒红。

41、译文:人生在世,到这里、又到那里,偶然留下一些痕迹,你觉得像是什么?我看真像随处乱飞的鸿鹄,偶然在某处的雪地上落一落脚一样。

42、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和子由渑池怀旧》宋朝:苏轼

43、译句:而从事物不变的一面看来,万物与自己的生命同样无穷无尽,又有什么可羡慕的呢?

44、译句:驾着小船从此离去,就到江海中度过未来的岁月吧!人在失意或是对眼前生活感到厌烦时,总会盼望脱离旧环境,到一个新地方去享受一下自由逍遥的人

45、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46、三月七日,在沙湖道上赶上了下雨,拿着雨具的仆人先前离开了,同行的人都觉得很狼狈,只有我不这么觉得。过了一会儿天晴了,就做了这首词。

47、苏轼的豁达,来自于他的自信。

48、就连他在当地遇到的一位老婆婆都对他说:苏先生,你当年荣华富贵,现在就像一场春梦。苏东坡觉得她说得很对,还为老婆婆起了个名字叫“春梦婆”。

49、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他的乐观豁达就多有体现。他有一次出游,遇到了大雨,别人都要避雨,他却不避: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这就是乐观豁达的苏东坡。

50、有一晚,一个年轻人拿着包袱走进苏轼的大牢,一言不发就坐下了。苏轼心里奇怪,但也懒得问,倒头就睡了。天亮以后,年轻人推醒还在打鼾的苏轼,笑着对他说“恭喜苏学士”,转身就走了。

51、出自宋代苏轼的《定风波·南海归赠王定国侍人寓娘》

52、熙宁六年,苏轼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贬逐杭州通判,但也不因此而自暴自弃,反而来到美丽的西湖游玩,把乐观旷达精神和随遇而安的人生态度寄情于湖光山色之中,写下了《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晴天的西湖水光潋滟,雨天的西湖山色空濛,无论晴雨,西湖都美不胜收,像绝世佳人西施一样,无论淡妆还是浓妆都美丽绝伦。西湖之美和苏轼因贬逐杭州通判形成了对比,体现出苏轼旷达精神境界,他十分乐观,笑面人生。

53、以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赤壁赋》

54、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55、苏轼游览赤壁以后,突然领悟到:“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将自己置于天地而观,横江的白露、接天的水光,全都是为你准备的秀色。

56、乐观旷达精神是苏轼的精神核心是坚毅的人生信念和不向厄运屈服的斗争精神,所以苏轼在逆境中的诗作依然是笔势飞腾,词采壮丽,并无衰败颓废之病。

57、此词为醉归遇雨抒怀之作。词人借雨中潇洒徐行之举动,表现了虽处逆境屡遭挫折而不畏惧不颓丧的倔强性格和旷达胸怀。全词即景生情,语言诙谐。

58、出自宋代苏轼的《临江仙·夜归临皋》

59、他还得意地说:哎呀,近没事写写小词,一不小心写得比柳永还好,呵呵!

60、师唱谁家曲,宗风嗣阿谁。

豁达的诗句苏轼

61、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蒙通:濛)——《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二)》宋朝:苏轼

62、宋朝苏轼豁达乐观的诗句如下:

63、参(shen)横斗转欲三更,苦雨终风也解晴。

64、后来被贬惠州、儋州,他已然不以为苦。在海南儋州,第一次吃到天然鲜美的蚝,他跟儿子苏过说:你千万不要对外人说海南的蚝怎么好吃,不然京城里的官员听到了,个个都巴不得被贬海南,分走我的美味呢。

65、世上有一个苏东坡,却不可能有第二个……我可以说苏东坡是一个不可救药的乐天派,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一个百姓的朋友,一个大文豪,大书法家,创新的画家,造酒试验家,一个工程师,一个憎恨清教徒主义的人,一位瑜伽修行者、佛教徒,巨儒政治家,一个皇帝的秘书,酒仙,厚道的法官,一位在政治上专唱反调的人,一个月夜徘徊者,一个诗人,一个小丑。

66、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定风波》

67、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

68、空余鲁叟乘桴(fu)意,粗识轩辕奏乐声。

69、译句:不用注意那穿林打叶的雨声,不妨一边吟咏长啸着,一边悠然地行走。

70、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六月二十日夜渡海》

71、后来苏轼又被贬海南澹州,九死一生,三年后返航途中,发出了“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的豪迈感慨。

72、原来那个人是皇帝派来的小太监,专门查看苏轼的精神状况。小太监报道说苏学士整夜酣眠,看得出心中没鬼。而这件事,也促成了皇帝对苏轼的释怀和赦免。

73、苏轼身上那种独特的气质,也让他显得与众不同,而且他从小就表现出了过人的才华,后来凭借着自己的努力,成为了北宋了不起的诗人,他的很多诗歌都是脍炙人口,譬如这首《春宵》那就是一首难得的佳作,整首诗意境唯美,同时又充满了哲理,尤其是第一句可谓是至理名言,告诉了世人许多的大道理,对于我们这些普通的读者来说,只要能够从中感悟一二的话,一定是会有收获。

74、人生有梦甚好,有梦,才有精神。

75、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76、豁达第三重境界:安乐以出世

77、不用注意那穿林打叶的雨声,不妨一边吟咏长啸着,一边悠然地行走。竹杖和草鞋轻捷得胜过骑马,有什么可怕的?一身蓑衣任凭风吹雨打,照样过我的一生。

78、人生终归平淡,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79、苏轼因为“乌台诗案”差点送命后被贬黄州,一次出行遇雨,一行人被雨淋得很狼狈,唯有苏轼发出了“也无风雨也无晴”的人生感慨,这不是遇雨的感受,而是经历无数人生挫折与磨难后的感悟,是一种对人生超然的乐观。

80、苏轼生平第一次被贬,初到贬地黄州,他写下了“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的诗句,表达自己的感受。换作常人,初到贬所,一定是愁眉不展,一定感觉到寂寞无助,但苏轼不然,无论到哪里,无论境遇如何,他都能看到希望,他都能乐观地面对,他都能随遇而安。苏轼在黄州安然而居,并写下了传诵千古的“三赤”名篇——《念奴娇-赤壁怀古》、《前赤壁赋》、《后赤壁赋》。

81、过片到“山头斜照却相迎”三句,是写雨过天晴的景象。这几句既与上片所写风雨对应,又为下文所发人生感慨作铺垫。

82、苏轼是古代具有影响力的一位大文豪,直到今天人们对于他的事迹,还有文学作品,那都是津津乐道,尽管在现实生活中,他处处不如意,可是从他的身上,我们可以学会很多的东西;无论生活多么糟糕,苏轼从来没有抱怨过,也没有放弃过,这也正是他为令人感动的一个地方;自从乌台诗案后,苏轼的人生就发生了戏剧性的转变,先是被贬到湖北黄州,此后又是惠州和儋州,一路历经坎坷,吃尽了无数的苦头。

83、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长向一作:偏向)——《水调歌头》宋朝:苏轼

84、寂寂东坡一病翁,白须萧散满霜风。

85、且以其后一篇不朽名作《六月二十二日夜渡海》为例,当时苏轼遇赦从海南岛北返,遇风雨,之后云散月明,他随即写下“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之句。此两句不仅写眼前之景,更抒胸中之意。只要内心保持皎洁纯净,那些浊泥污水终将散尽,还自己一个朗朗乾坤。东坡的心胸豁达如晴空,终以澄澈示人。而正是有了这份心胸,使他可以笑看风云,乐观面对人间的颠沛流离,这也就化成了此诗尾联“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

86、附全诗如下:参横斗转欲三更,苦雨终风也解晴。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空馀鲁叟乘桴意,粗识轩辕奏乐声。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

87、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定风波》

88、结拍“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这饱含人生哲理意味的点睛之笔,道出了词人在大自然微妙的一瞬所获得的顿悟和启示:自然界的雨晴既属寻常,毫无差别,社会人生中的政治风云、荣辱得失又何足挂齿?句中“萧瑟”二字,意谓风雨之声,与上片“穿林打叶声”相应和。“风雨”二字,一语双关,既指野外途中所遇风雨,又暗指几乎致他于死地的政治“风雨”和人生险途。

89、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江城子·密州出猎》宋朝:苏轼

90、素材评析《赤壁赋》主要抒写作者月夜泛舟赤壁的感受,表现了他旷达的人生态度。选文中他从宇宙的变化说到人生的哲理。认为从变化的角度看,天地一刻也不会不变,人生短暂,自然可悲;但从不变的角度看,那就是天地与我同生,万物与我为一,都会无穷无尽。况且天地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到大自然中去寻求精神上的寄托人世间的荣辱、得失、忧乐便不足为念了。

豁达的诗句苏轼

91、面对挫折,苏轼真的没辙,唯有安时处顺而已。

92、借君拍板与门槌,我也逢场做戏莫相疑。

93、苏轼工作时努力称职,平日里嬉笑怒骂,耽于玩乐,喜欢创作小调调调侃众生。在杭州,他淘气地把妓女带入禁女人的禅堂,气煞了老朋友大通禅师。他赔礼笑道:如果老禅师能将敲木鱼的木槌借给妓女一用,他立马写一首诗谢罪。结果他就写了一首小调给妓女唱:

94、首句“莫听穿林打叶声”,一方面渲染出雨骤风狂,另一方面又以“莫听”二字点明外物不足萦怀之意。“何妨吟啸且徐行”,是前一句的延伸。在雨中照常舒徐行步,呼应小序“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又引出下文“谁怕”即不怕来。徐行而又吟啸,是加倍写;“何妨”二字透出一点俏皮,更增加挑战色彩。首两句是全篇枢纽,以下词情都是由此生发。

95、人生如戏,何妨诗酒趁年华,活他个东坡式的潇洒。

96、苏轼哈哈大笑,然后对儿子说:“我今天心情挺好,刚才喝了几杯酒,所以脸色看起来红润。”这首诗记录了苏轼在儋州的状态,年迈且体衰,但他依旧很乐观,彰显了苏轼的幽默与豁达。

97、苏轼二十出头京城赴考,初试啼音就一炮而红,被欧阳修等前辈激赞。欧阳修曾问他某个典故的来历,他哈哈一笑道:“想当然耳。”

98、译文:人有悲欢离合的变迁,月有阴晴圆缺的转换,这种事自古来难以周全。只希望这世上所有人的亲人能平安健康,即便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

99、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100、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

101、译句:被贬到这南方边远的荒岛上虽然是九死一生,但我并不悔恨。因为这次南游见闻奇绝,是平生所不曾有过的。

102、苏轼诗词双绝,然而也因诗词而获罪。乌台诗案,就是针对他的一场文字狱。

103、莫听穿林打叶声……一蓑烟雨任平生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