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非子原文及翻译

admin 句子大全 2023-11-24 08:29:47

韩非子原文及翻译

1、四、守株待兔[shǒuzhūdàitù]

2、左右对曰:“典冠。”

3、战国·韩非子《韩非子·五蠹》记载:战国时宋国有一个农民,看见一只兔子撞在树根上死了,便放下锄头在树根旁等待,希望再得到撞死的兔子。

4、老子是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人。姓李,名耳,字聃,做过周朝掌管藏书室的史官。

5、首先早提出三纲的不是儒家,而是法家,出自出自《韩非子·忠孝》:

6、有的人说:老莱子也是楚国人,著书十五篇,阐述的是道家的作用,和孔子是同一时代的人。

7、君因兼罪典衣与典冠。其罪典衣,以为失其事也;其罪典冠,以为越其职也。非不恶寒也,以为侵官之害甚于寒。这段话的大意是:韩昭王有一次喝醉酒以后和衣睡着了,掌管国君帽子的侍卫怕他着凉,就给他盖上一件衣服。

8、比喻不主动地努力,而存万一的侥幸心理,希望得到意外的收获。也比喻死守狭隘的经验,不知变通。

9、国君于是连“典衣”官和“典冠”官一同处罚。处罚典衣官,是因为他失职;而处罚典冠官,是认为他越权。

10、“君为臣纲,君不正,臣投他国;国为民纲,国不正,民起攻之;父为子纲,父不慈,子奔他乡;子为父望,子不正,大义灭亲;夫为妻纲,夫不正,妻可改嫁;妻为夫助,妻不贤,夫则休之。”

11、“臣事君,子事父,妻事夫,三者顺,天下治;三者逆,天下乱。”

12、一、自相矛盾[zìxiāngmáodùn]

13、五、老马识途[lǎomǎshítú]

14、其次儒家对三纲完整的阐述是:

15、三、滥竽充数[lànyúchōngshù]

16、老子的儿子叫李宗,做过魏国的将军,封地在段干。李宗的儿子叫李注,李注的儿子叫李宫,李宫的玄孙叫李假,李假在汉文帝时做过官。而李假的儿子李解担任过胶西王刘卬的太傅,因此,李氏就定居在齐地。社会上信奉老子学说的人就贬斥儒学,信奉儒家学说的人也贬斥老子学说“主张不同的人,彼此说不到一块去”,难道就是说的这种情况吗?老子认为,无为而治,百姓自然趋于“化”;清静不挠,百姓自然会归于“正”。

17、昔者韩昭侯醉而寝,典冠者见君之寒也,故加衣于君之上。觉寝而说,问左右曰:“谁加衣者?”

18、滥竽充数:比喻没有真才实学的人混在行家队伍中冒充。也比喻以假的冒充真的,以次的冒充好的。或表示自谦,说自己水平不够只是凑数而已。

19、老子研究道德学问,他的学说以隐匿声迹,不求闻达为宗旨。他在周都住了很久,见周朝衰微了,于是就离开周都。到了函谷关,关令尹喜对他说:“您就要隐居了,勉力为我们写一本书吧。”于是老子就撰写了本书,分上下两篇,阐述了道德的本意,共五千多字,然后才离去,没有人知道他的下落。

20、译文:从前有一个郑国人,想去买一双新鞋子,于是事先量好自己脚的尺码,然后把量好的尺码放在自己的座位上。到了集市,却忘了带上尺码。挑好了鞋子,才发现:“我忘了带尺码。”就返回家中拿尺码。等到他返回集市的时候,集市已经散了,他终没有买到鞋子。有人问:“你为什么不直接用自己的脚去试鞋子?”他回答说:“我宁可相信量好的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21、比喻自己说话做事前后抵触。

22、自相矛盾:比喻说话办事前后不一致或互相抵触。

23、庄子是蒙地人,叫周。他曾经担任过地漆园的小吏,和梁惠王、齐宣王是同一时代的人。他学识渊博,涉猎、研究的范围无所不包,他的中心思想却本源于老子的学说。他撰写了十余万字的著作,大多是托词寄意的寓言。他写的《渔父》、《盗跖》、《胠

24、买椟还珠:比喻没有眼光,取舍不当。

25、出处:古代齐国有一位南郭先生不会吹竽,却混在吹竽的乐队里充数(见战国·韩非子《韩非子·内储说上》)。

26、出处:管仲跟随齐桓公去打仗,回来时迷失了路途。管仲放老马在前面走,就找到了道路(见于战国·韩非子《韩非子·说林上》)。

27、出处:战国·韩非子《韩非子·难势》上说,有个人又卖矛,又卖盾。卖矛的时候说他的矛无比锋利,什么东西都能刺透;卖盾的时候又说他的盾无比坚固,什么东西都穿不透。有人就问他,要用你的矛刺你的盾怎么样呢?他无言以对。

28、出处:战国·韩非子《韩非子外储说左上》: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29、韩非子难中成语故事有:自行矛盾、郑人买履、智子疑邻、三人成虎、宋人酤酒等。

30、二、郑人买履[zhèngrénmǎilǚ]

韩非子原文及翻译

31、自相矛盾、郑人买履、滥竽充数、守株待兔、老马识途等。

32、良药苦口:治病的好药常常味道很苦。比喻尖锐的批评听起来不舒服,但对人有帮助。

33、守株待兔:比喻死守狭隘的经验,不知变通。也比喻妄想不通过主观努力而侥幸得到意外的收获。

34、孔子死后一百二十九年,史书记载周太史儋会见秦献公时,曾预言说:“当初秦国与周朝合在一起,合了五百年而又分开了,分开七十年之后,就会有称霸称王的人出现。”有的人说太史儋就是老子,也有的人说不是,世上没有人知道哪种说法正确。总之,老子是一位隐君子。

35、国君睡醒后很高兴,问左右说:“谁给我盖的衣服?”

36、比喻没有本领的人冒充有本领,占着位置,或拿次的东西混在好的里面充数。有时也用作自谦的话。竽:古代管乐器。

37、用来讽刺只信教条,不顾实际的人。

38、比喻阅历多的人富有经验,熟悉情况,能起引导作用。

39、据说老子活了一百六十多岁,也有的人说活了二百多岁,这是因为他能修道养心而长寿的啊。

40、左右回答说:“是典冠给您盖的”

41、孔子前往周都,想向老子请教礼的学问。老子说:“你所说的礼,倡导它的人和骨头都已经腐烂了,只有他的言论还在。况且君子时运来了就驾着车出去做官,生不逢时,就像蓬草一样随风飘转。我听说,善于经商的人把货物隐藏起来,好像什么东西也没有,君子具有高尚的的品德,他的容貌谦虚得像愚钝的人。抛弃您的骄气和过多的欲望,抛弃您做作的情态神色和过大的志向,这些对于您自身都是没有好处的。我能告诉您的,就这些罢了。”孔子离去以后,对弟子们说:“鸟,我知道它能飞;鱼,我知道它能游;兽,我知道它能跑。会跑的可以织网捕获它,会游的可制成丝线去钓它,会飞的可以用箭去射它。至于龙,我就不知道该怎么办了,它是驾着风而飞腾升天的。我今天见到的老子,大概就是龙吧!”

42、君主并不是不厌恶受凉,只是认为越权和失职这事比着凉更厉害。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