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诚信的成语由来简单【精选68句】

admin 句子大全 2023-11-26 12:56:35

关于诚信的成语由来简单

1、诚信的成语典故(一)曾子杀猪

2、平原君到了楚国后,立即与楚王谈及“援赵”之事,谈了半天也毫无结果。这时,毛遂对楚王说:“我们今天来请你派援兵,你一言不发,可你别忘了,楚国虽然兵多地大,却连连吃败仗,连国都也丢掉了,依我看,楚国比赵国更需要联合起来抗秦呀!”毛遂的一席话说得楚王口服心服,立即答应出兵援赵。

3、退避三舍。春秋时期,晋献公听信谗言,杀了太子,又派人捉拿重耳,重耳闻讯,逃出晋国。在外流亡十几年,经过千辛万苦,来到楚国。

4、战国时,秦国的军队团团包围了赵国的都城邯郸,形势十分危急,赵国国君孝成王派平原君到楚国去求援。平原打算带领20名门客前去完成这项使命,已挑了十九名,尚少一个定不下来。这时,毛遂自告奋勇提出要去,平原君半信半疑,勉强带着他一起前往楚国。

5、言而有信

6、平原君回到赵国后感慨地说:“毛先生一至楚,而使楚重于九鼎大吕。”(九鼎大吕:钟名,与鼎同为古代国家的宝器。)

7、四年后,重耳真的回到晋国当了国君,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晋文公。晋国在他的治理下日益强大。

8、秦末汉初有个叫季布的人,一向说话算数,从不失信于人,许多人都同他建立起了深厚的友谊。当时甚至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得黄金百两,不如得季布一诺。”故后来有了成语一诺千金?

9、秦末有个叫季布的人,说话算数,信誉高,谚语云:“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

10、古人诚实守信典故-季布:得黄金千两,不如得季布一诺

11、春秋战国时,秦国的商鞅为了树立威信,推进改革,下令在都城南门外立一根三丈长的木头,并当众许下诺言:谁能把这根木头搬到北门,赏金十两。

12、晋国与楚国暴发战争,重耳想起当年的诺言,下令军队后撤90里(一舍30里)。

13、有一日宴会上楚王问道,你若有一天回到晋国当上国君,如何报答我。

14、围观的人不相信如此轻而易举的事能得到如此高的赏赐,结果没人肯出手一试。于是,商鞅将赏金提高到50金。

15、公元前633年,楚国和晋国的军队在作战时相遇。晋文公为了实现他许下的诺言,下令军队后退九十里,驻扎在城濮。楚军见晋军后退,以为对方害怕了,马上追击。晋军利用楚军骄傲轻敌的弱点,集中兵力,大破楚军,取得了城濮之战的胜利。

16、诚信的成语典故(三)季布“一诺千金”

17、春秋时候,晋献公听信谗言,杀了太子申生,又派人捉拿申生的弟弟重耳。重耳闻讯,逃出了晋国,在外流忘十几年。

18、诚实守信的励志故事一个农夫把斧头掉进了河里,他坐在河边伤心地哭起来。

19、一诺千金

20、后来重耳回到晋国当了国君。

21、秦朝末年,在楚地有一个叫季布的人,性情耿直,为人侠义好助。只要是他答应过的事情,无论有多大困难,都设法办到,受到大家的赞扬。

22、诚信的成语典故(五)退避三舍

23、因为不诚信导致亡国了。

24、于是吴起下令道:“明天将攻打哨亭,有能先上去的,任命他做国大夫,赏他上等田地住宅。”人们争先恐后。于是攻打哨亭,一个早上就拿下了。

25、后来季布得罪了刘邦,被悬赏捉拿,他的朋友们冒着被灭九族的危险帮助他,让他免于灾祸。

26、春秋战国时,秦国的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主持变法。当时处于战争频繁、人心惶惶之际,为了树立威信,推进改革,商鞅下令在都城南门外立一根三丈长的木头,并当众许下诺言:谁能把这根木头搬到北门,赏金十两。围观的人不相信如此轻而易举的事能得到如此高的赏赐,结果没人肯出手一试。于是,商鞅将赏金提高到50金。重赏之下必有勇夫,终于有人站起将木头扛到了北门。商鞅立即赏了他五十金。商鞅这一举动,在百姓心中树立起了威信,而商鞅接下来的变法就很快在秦国推广开了。新法使秦国渐渐强盛,终统一了中国。

27、故事出自《左传·僖公二十二年》。成语“退避三舍”比喻不与人相争或主动让步。

28、诚信的成语典故(二)立木为信

29、一言九鼎

30、秦朝末年,在楚地有一个叫季布的人,性情耿直,为人侠义好助。只要是他答应过的事情,无论有多大困难,都设法办到,受到大家的赞扬。楚汉相争时,季布是项羽的部下,曾几次献策,使刘邦的军队吃了败仗,刘邦当了皇帝后,想起这事,就气恨不已,下令通缉季布,这时百姓敬慕季布为人,都在暗中帮助他。不久,季布经过化装后到山东一家姓朱的人家当佣工。朱家明知是季布,仍收留了他,后来,朱家又到洛阳去找刘邦的老朋友汝阴候夏候婴说情。刘邦在夏候婴的劝说下撤消了对季布的通缉令,还封季布做了郎中,不久又改做河东太守。有一个季布的同乡人曹邱生,专爱结交有权势的官员,借以炫耀和抬高自己,季布一向看不起他。听说季布又做了大官,他就马上去见季布。季布听说曹邱生要来,就虎着脸,准备发落几句话,让他下不了台。谁知曹邱生一进厅堂,不管季布的脸色多么阴沉,话语多么难听,立即对着季布又是打躬,又是作揖,要与季布拉家常叙旧。并吹捧说:“我听到楚地到处流传着‘得黄金千两,不如得季布一诺’这样的话,您怎么能有这样好的名声传扬在梁、楚两地的呢?我们既是同乡,我又到处宣扬你的好名声,你为什么不愿见到我呢?”季布听了曹邱生的这番话,心里顿时高兴起来,留下他住几个月,作为贵客招待。临走,还送给他一笔厚礼。后来,曹邱生又继续替李布到处宣扬,季布的名声也就越来越大了。

关于诚信的成语由来简单

31、曾子杀猪

32、是讲古时一个叫曾子的人,有一天,曾子的妻子哄骗孩子说在妈妈集市回来后杀猪给儿子吃,曾子得知后真的将猪杀了。故事告诉我们为人要诚信,答应的事一定要做到。

33、【尾生抱柱】相传尾生与女子约定在桥梁相会,久候女子不到,水涨,乃抱桥柱而死。

34、成语“一言九鼎”由这个故事而来,形容一句话能起到重大作用。

35、尾生抱柱是诚信的成语故事。这个典故出自于《庄子》。说的是尾生与女子约定在桥上相会,女子迟迟没来,桥下河水上涨,尾生抱桥柱而死。用于比喻坚守信约,至死不渝。

36、一诺千金。

37、秦末有个人叫季布,讲诚信也就是说话算活,信誉度极高,有许多人信任他,获得很多人的友谊。当时有一个谚语“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说的就是季布讲诚信的故事。

38、源于《史记·季布栾布列传》。季布是秦朝末楚国的义士,他生性耿直,乐善好施,特别是他答应过的事情,无论困难再大,他都一定要设法办好,所以深受当时人们的赞誉。季布在项羽手下时,曾多次打败刘邦,项羽兵败自杀,刘邦悬赏捉拿季布。但是由于季布深得人心,始终捉拿不到他。后经汝阴侯滕公的说情,刘邦才撤销通缉令,并封季布为中郎,不久又改封河东太守。当时有一个人叫曹邱生,专门喜欢结交有权有势的官员,他听说季布一夜之间由阶下囚变为天子的重臣,特地让人介绍去见季布。季布一见曹邱生,脸上便露出厌恶之情。而曹邱生不识相地弯腰作揖,惊喜地对季布说:“我听楚人说过:得到百斤黄金,也抵不上季布的一名诺言。”接着曹邱征又说:“你的名声如此之大,难道与我到处宣扬一点关系都没有吗?”季布听了曹邱生的话后高兴,认为他的名声之所以这么大,原来与曹邱生的宣传有关。后来,人们把这个故事概括为“一诺千金”,用来比喻重视诺言,说话算数。

39、一个放羊的小孩为了愚弄村民,谎称狼来了。善良的村民急忙赶来援助,看到村民气喘吁吁的样子小孩甚是高兴,几次过后村民再也不相信小孩了。

40、春秋战国时,秦国的商鞅为了树立威信,推进改革,下令在都城南门外立一根三丈长的木头,并当众许下诺言:谁能把这根木头搬到北门,赏金十两。围观的人不相信如此轻而易举的事能得到如此高的赏赐,结果没人肯出手一试。于是,商鞅将赏金提高到50金。重赏之下必有勇夫,终于有人站起将木头扛到了北门。商鞅立即赏了他五十金。商鞅这一举动,在百姓心中树立起了威信。

41、“一诺千金”成语故事:

42、一诺千金,由来《史记.季布栾布列传》中“得黄金百两,不如得季布一诺”。

43、楚王认为重耳日后定有大作为,故而以国社相待。

44、秦末有个叫季布的人一向说话算数,很多人都很乐意跟他交朋友,当时甚至流传着这样一句谚语“得黄金百两不如得季布一诺”。

45、【一诺千金】秦末有个叫季布的人,一向说话算数,信誉高,许多人都同他建立起了浓厚的友情。当时甚至流传着这样的谚语:“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

46、一天,楚王设宴招待重耳,两人饮洒叙话,气氛十分融洽。忽然楚王问重耳:“你若有一天回晋国当上国君,该怎么报答我呢?”重耳略一思索说:“美女待从、珍宝丝绸,大王您有的是,珍禽羽毛,象牙兽皮,更是楚地的盛产,晋国哪有什么珍奇物品献给大王呢?”楚王说:“公子过谦了。话虽然这么说,可总该对我有所表示吧?”重耳笑笑回答道:“要是托您的福。果真能回国当政的话,我愿与贵国友好。假如有一天,晋楚国之间发生战争,我一定命令军队先退避三舍(一舍等于三十里),如果还不能得到您的原谅,我再与您交战。”

47、平原君到了楚国后,立即与楚王谈及“援赵”之事,谈了半天也毫无结果。这时,毛遂对楚王说:“我们今天来请你派援兵,你一言不发,可你别忘了,楚国虽然兵多地大,却连连吃败仗,连国都也丢掉了,依我看,楚国比赵国更需要联合起来抗秦呀!”毛遂的一席话说得楚王口服心服,立即答应出兵援赵。

48、立木为信

49、周幽王有个宠妃叫褒姒,为博取她的一笑,周幽王下令在都城附近20多座烽火台上点起烽火,结果诸侯们匆匆赶到,弄明白这是君王为博妻一笑的花招后又愤然离去。

50、君子之约/童叟无欺,孔子东游时与一个叫项橐的小儿比试,双方约定:各出一题、互为应对、胜者为师。孔子输后,果真拜项橐为师。这就是君子之约和童叟无欺的典故。

51、周幽王烽火戏诸侯

52、等狼真的来了以后,任凭小孩怎么呼喊却再也没有人愿意相信他,终弄得一个羊群都被吃掉的恶果。

53、后来一诺千金被用来比喻说话算数,极有信用。

54、重赏之下必有勇夫,终于有人站起将木头扛到了北门。商鞅立即赏了他五十金。商鞅这一举动,在百姓心中树立起了威信。

55、成语一诺千金的故事:

56、【君子之约/童叟无欺】孔子东游的时候与一个叫项橐的小儿比试,各出一题,互为应对,胜者为师。孔子输后,果真拜项橐为师。这就是君子之约和童叟无欺的典故。

57、吴起在北门外靠置了一根辕木,然后下令道:“谁能把它搬到南门外,就赏给谁上等田地,上等住宅。”没有人去搬它.等到有了搬动它的人,立即按照命令行了赏。不久吴起又在东门外放了一石赤豆,并下令说:“谁能把它搬到西门,赏赐如前。”人们抢着搬它。

58、平原君回到赵国后感慨地说:“毛先生一至楚,而使楚重于九鼎大吕。”(九鼎大吕:钟名,与鼎同为古代国家的宝器。)

59、【曾子杀彘】有一次,曾参的妻子要到集市上办事,年幼的儿子吵着要去。曾参的妻子不愿带儿子去,便对他说回来就杀猪给他吃。儿子听了,高兴,不再吵着要去集市了。这话本是哄儿子说着玩的,过后,曾参的妻子便忘了。不料,曾参却真的把家里的一头猪杀了。

60、五年后,酉夷太戎大举攻周,幽王烽火再燃而诸侯未到谁也不愿再上第二次当了。

关于诚信的成语由来简单

61、秦末有个叫季布的人,一向说话算数,信誉高,许多人都同他建立起了浓厚的友情。当时甚至流传着这样的谚语:“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

62、曾子的妻子到市场上去,她的儿子要跟着一起去,一边走,一边哭。妈妈对他说:“你回去,等我回来以后,杀猪给你吃。”妻子从市场回来了,曾子要捉猪来杀,他的妻子拦住他说:“那不过是跟小孩子说着玩的。”曾子说:“决不可以跟小孩子说着玩。小孩本来不懂事,要照父母的样子学,听父母的教导。现在你骗他,就是教孩子骗人。做妈妈的骗孩子,孩子不相信妈妈的话,那是不可能把孩子教好的。”曾子于是把猪给杀了。

63、诚信的成语典故(四)一言九鼎

64、秦末有个叫季布的人,一向说话算数,信誉高,许多人都同他建立起了浓厚的友情。当时甚至流传着这样的谚语:“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这就是成语“一诺千斤”的由来)后来,他得罪了汉高祖刘邦,被悬赏捉拿。结果他的旧日的朋友不仅不被重金所惑,而且冒着灭九族的危险来保护他,缍使他免遭祸殃。一个人诚实有信,自然得道多助,能获得大家的尊重和友谊。反过来,如果贪图一时的安逸或小便宜,而失信于朋友,表面上是得到了“实惠”。但为了这点实惠他毁了自己的声誉而声誉相比于物质是重要得多的。所以,失信于朋友,无异于失去了西瓜捡芝麻,得不偿失的。

65、【立木为信】春秋战国时,秦国的商鞅为了树立威信,推进改革,下令在都城南门外立一根三丈长的木头,并当众许下诺言:谁能把这根木头搬到北门,赏金十两。围观的人不相信如此轻而易举的事能得到如此高的赏赐,结果没人肯出手一试。于是,商鞅将赏金提高到50金。重赏之下必有勇夫,终于有人站起将木头扛到了北门。商鞅立即赏了他五十金。商鞅这一举动,在百姓心中树立起了威信。

66、经过千幸万苦,重耳来到楚国。楚成王认为重耳日后必有大作为,就以国群之礼相迎,待他如上宾。

67、重耳说,若我有朝一日主政晋国,他日晋楚交战,我一定退避三舍报今日之礼。

68、财神便跳进水中帮他打捞,很快拿出了一把金斧头,农夫却摇头说:“这不是我的。”财神又拿出一把银斧头来,工人还是摇头。后,他拿出了一把铁斧头,农夫说:“这才是我失去的斧头。”财神就把金斧头和银斧头一起送给了他。一个贪心的家伙知道了,他故意把斧头扔进河里。很快,财神拿出一把金斧头来,没等财神问他,他马上说:“这就是我丢失的那一把。”财神厌恶他不诚实,就和金斧头一起消失了。这个人终连自己的斧头也找不到了。小信诚则大信立——韩非子要立心做大事,不要立心做大官——孙中山如同性格的惟一基础那样,深邃的真诚也是才能的惟一基础——爱默生我宁愿以诚挚获得一百名敌人的攻击,也不愿以伪善获得十个朋友的赞扬。——裴多菲不要说谎,不要害怕真理。——列夫·托尔斯泰如同性格的惟一基础那样,深邃的真诚也是才能的惟一基础。——爱默生守信用胜过有名气。——罗斯福君子养心,莫善于诚——荀子我的座右铭是:第一是诚实,第二是勤勉,第三是专工作——卡耐基没有诚信,何来尊严。——西塞罗君子养心,莫善于诚——荀子甚至上帝也助诚实勇敢者一臂之力。——米南德言必诚信,行必忠正。——孔子道德确实不是指导人们如何使自己幸福的教条,而是指导人们如何配享有幸福的学说——康德坦白是诚实和勇敢的产物——马克·吐温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