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庸全文及译文
1、诚者,非自成己而已也。所以成物也。成己仁也。成物知也。性之德也,合外内之道也。故时措之宜也。
2、第七章(聪明反被聪明误)
3、隐蔽时也会被人发现,细微处也会昭著,因此君子在独处时要慎重。喜怒哀乐的情绪没有表露出来,这叫做中。表露出来但合干法度,这叫做和。中是天下为根本的,和是天下共同遵循的法度。达到了中和,天地便各归其位,万物便生长发育了。
4、解:上天所赋予人的本质特性叫做本性(天性),遵循着本性以做人处事叫做道,圣人的教化,就是遵循本性,来修正过与不及的差别现象,使一切事物皆能合于正道,这称之为教化。这个正道,是片刻也不能够离开的,如果可以离开,就不是正道了。
5、子曰:“愚而好自用;贱而好自专;生乎今之世,反乎古之道;如此者,烖(zāi)及其身者也。”
6、中庸“忠”的原则是不能背叛的。“苏武牧羊”的典故,说的就是坚持原则。苏武在天汉元年奉命以中郎将持节出使匈奴,被扣留。匈奴贵族多次威胁利诱,欲使其投降,苏武在极为恶劣的环境下,不畏强权,宁愿受苦寒十九年,捍卫的是民族气节和汉朝的尊严,在忠于国家和民族上,一点也不能让步。
7、第二章(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
8、非天子,不议礼,不制度,不考文。今天下,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虽有其位,苟无其德,不敢作礼乐焉;虽有其德,苟无其位,亦不敢作礼乐焉。
9、第三十章圣人的伟大之处
10、素位而行近于《大学》里面所说的“知其所止”,换句话说,叫做安守本分,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安分守己。
11、以上几章从各个方面引述孔子的言论反复申说第一章所提出的“中和”(中庸)这一概念,弘扬中庸之道,是全篇的第一大部分。
12、译文孔子说:“寻找隐僻的歪歪道理,做些怪诞的事情来欺世盗名,后世也许会有人来记述他,为他立传,但我是绝不会这样做的。有些品德不错的人按照中庸之道去做,但是半途而废,不能坚持下去,而我是绝不会停止的。真正的君子遵循中庸之道,即使一生默默无闻不被人知道也不后悔,这只有圣人才能做得到。”
13、 子曰:“回之为人也,择乎中庸,得一善,则拳拳服膺弗失之矣。”
14、子路问强,子曰:“南方之强与?北方之强与?抑而强与?宽柔以教,不报无道,南方之强也,君子居之。衽金革,死而不厌,北方之强也,而强者居之。故君子和而不流,强哉矫!中立而不倚,强哉矫!国有道,不变塞焉,强哉矫!国无道,至死不变,强哉矫!”
15、(注释)(1)子路:名仲由,孔子的学生。(2)抑:选择性连词,意为“还是”。而:代词,你。与:疑问语气词。(3)报:报复。(4)居:处。(5)衽:卧席,此处用为动词。金:指铁制的兵器。革:指皮革制成的甲盾。(6)死而不厌:死而后已的意思。(7)和而不流:性情平和又不随波逐流。(8)矫:坚强的样子。(9)不变塞:不改变志向。
16、第三十三章弘扬德行的高境界
17、(译文)所以,极端真诚是没有止息的。没有止息就会保持长久,保持长久就会显露出来,显露出来就会悠远,悠远就会广博深厚,广博深厚就会高大光明。广博深厚的作用是承载万物;高大光明的作用是覆盖万物;悠远长久的作用是生成万物。广博深厚可以与地相比,高大光明可以与天相比,悠远长久则是永无止境。达到这样的境界,不显示也会明显,不活动也会改变,无所作为也会有所成就。
18、(1)予:我。(2)罟(gu):捕兽的网。擭(huo):装有的捕兽的木笼。(3)辟(bi):同“避”。(4)期月:一整月。
19、2.不息则久,久则徵。
20、(注释)(1)费:广大。隐:精微。(2)夫妇:匹夫匹妇,指普通男女。(3)与:动词,参与。(4)破:分开。(5)鸢飞戾天,鱼跃于渊:引自《诗经·大雅·旱麓》。鸢,老鹰。戾,到达。(6)察:昭著,明显。(7)造端:开始。
二、中庸全文及译文
1、★阅读国学经典,可以改进思维、把握规律,增强哲学思考和思辨能力;
2、找到正确的道路,走到一半又停止了下来,这也是圣人所不欣赏的。
3、所以,不要去妄想什么,只问自己该做什么吧——这就是素位而行,安分守己。
4、这里的“素”是平时,现在之意。“素其位而行”,是说我现在是个什么情况,我就过什么样的生活。“不愿乎其外”,是说不羡慕情况比自己好的人。“素富贵”到“行乎患难”,是分述“素其位而行”,无论是有钱没钱,当官不当官,或是居蛮夷之地,处患难之时,日子都得过。只是不同的情况有不同的过法而已。“君子无入而不自得焉”,是说,君子无论在什么样的环境和地位之下,都能自得其乐。“在上位不陵下”的“陵”是压迫之意,人居上位之时,不要以势压人,以富贵骄人。“在下位不援上”的“援”是攀扯之意。如果没有本事凭能力或得高位,不要试图让别人拉自己一把(因为德不配位会招来祸患)。“正己而不求于人”,要凭自己的能力解决问题,就不会有怨恨。上不怨天,下不尤人。
5、种好处才去实行它们,有的人勉勉强强地去实行,但只要他们终都实行起来了,也就是一样的了。
6、第二十五章不能只做到自我完善
7、这段话来自《中庸》: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难,行乎患难。君子无入而不自得焉。在上位不陵下,在下位不援上,正已而不求于人,则无怨。上不怨天,下不尤人,故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险以徼幸。
8、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言前定,则不跲(jié);事前定,则不困;行前定,则不疚;道前定,则不穷。
9、子曰:“舜其大孝也与?德为圣人,尊为天子,富有四海之内。宗庙飨之子孙保之。故大德必得其位,必得其禄,必得其名,必得其寿。故天之生物,必因其材(2)而笃(3)焉。故栽者培之倾者覆之《诗》曰:‘嘉乐君子,宪宪令德。宜民宜人,受禄于天。保佑命之,自天申之。’(6)故大德者必受命。”(第17章)
10、2.洋洋乎,发育万物,峻极于天。
11、(读解)这一章相对于上一章而言。上一章说的是天生至诚的圣人,这一章说的是比圣人次一等的贤人。换句话说,圣人是“自诚明”,天生就真诚的人,贤人则是“自明诚”,通过后天教育明白道理后才真诚的人。贤人虽然致力于某一方面,但通过教育和修养,通过:“形、著、明、动、变、化”的阶段,同样可以一步一步地达到圣人的境界:化育万物,与天地并列为三。说到底,只要你努力奋斗,曲径通幽,条条道路通罗马,终都可以大功告成,修成正果。在劝人真诚的问题上,《中庸》真可以说是苦口婆心,不遗余力的了。
12、在上位,不陵(4)下;在下位,不援(5)上。正己而不求于人则无怨。上不怨天,下不尤(6)人。
13、(6)强:勉强。强乐:强颜欢笑。
14、(译文)孔子说:“鬼神的德行可真是大得很啊!看它也看不见,听它也听不到,但它却体现在万物之中使人无法离开它。天下的人都斋戒净心,穿着庄重整齐的服装去祭祀它,无所不在啊!好像就在你的头上,好像就在你左右。《诗经》说:‘神的降临,不可揣测,怎么能够怠慢不敬呢?’从隐微到显著,真实的东西就是这样不可掩盖!”
15、「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16、《诗》云:“相在尔室,尚不愧于屋漏。”故君子不动而敬,不言而信。
17、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妇;及其至也,察乎天地。
18、如此者,不见而章,不动而变,无为而成。
19、子思为之担忧,考虑得长远,所以其言语恳切而详尽。子思遍览前代的圣人遗作,因此,提纲挈领,而开示出道学奥义,从未有像他这样明白而透彻的。朱熹《中庸章句序》里的话。我自己的理解如下,请参考:
(中庸的内容) 忧虑的深、言辞恳切,考虑的远并说的详细,参考了先前众多圣人的著作,用来作为本书的纲领提纲,展示深奥的道理,没有像(中庸这本书那样)明了且详尽的著作了。
给的文章太短了,不能根据全文来判断,大概翻译了一下。
希望对你有帮助我个人认为,从方法论来看,中庸就是“原则性”和“灵活性”相结合,“灵活性”不能损害“原则性”;而“和稀泥”是不管“原则性”,一味“灵活”。两者有本质的区别。
20、(第二十章·节选):凡事豫则立①,不豫则废,言前定则不跲②,事前定则不困,行前定则不疚,道前定则不穷。在下位不获乎上,民不可得而治矣。获乎上有道,不信乎朋友,不获乎上矣。信乎朋友有道,不顺乎亲,不信乎朋友矣。顺乎亲有道,反诸身不诚,不顺乎亲矣。诚身有道,不明乎善,不诚乎身矣。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
三、论语全文及译文完整版
1、博厚,配地。高明,配天。悠久,无疆。
2、治理人的途径是勤于政事;治理地的途径是多种树木。说起来,政事就像芦苇一样,完全取决于用什
3、(译文)孔子说:“道并不排斥人,如果有人实行道却排斥他人,那就不可以实行道了。《诗经》说:‘砍削斧柄,砍削斧柄,斧柄的式样就在眼前。’握着斧柄砍削斧柄,应该说不会有什么差异,但如果你斜眼一看,还是会发现差异很大。所以,君子总是根据不同人的情况采取不同的办法治理,只要他能改正错误实行道就行。”
4、(3)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栏意。拟把疏狂图一醉,(4)对酒当歌,(5)强乐还无味。
5、领悟中华文化,提升生命品质,用科学的逻辑解析多维度空间一起找到智慧系统的本质。
6、(译文)孔子说:“舜该是个孝顺的人了吧?德行方面是圣人,地位上是尊贵的天子,财富拥有整个天下,宗庙里祭祀他,子子孙孙都保持他的功业。所以,有大德的人必定得到他应得的地位,必定得到他应得的财富,必定得到他应得的名声,必定得到他应得的长寿。所以,上天生养万物,必定根据它们的资质而厚待它们。能成材的得到培育,不能成材的就遭到淘汰。《诗经》说:‘高尚优雅的君子,有光明美好的德行,让人民安居乐业,享受上天赐予的福禄。上天保佑他,任用他,给他以重大的使命。’所以,有大德的人必定会承受天命。”
7、孔子说:“颜回是这样做人的,他选择了中庸之道。得到一条善理,他就牢牢记在心上而不失掉它。”
8、至诚之道可以前知。国家将兴,必有祯祥;国家将亡,必有妖孽。见乎蓍龟,动乎四体。祸福将至,善必先知之;不善,必先知之。故至诚如神。
9、孔子说:“鬼神的德行可真是大得很啊!看它也看不见,听它也听不到,但它却体现在万物之中使人无法离开它。天下的人都斋戒净心,穿着庄重整齐的服装去祭祀它,无所不在啊!好像就在你的头上,好像就在你左右。《诗经》说:‘神的降临,不可揣测,怎么能够怠慢不敬呢?’从隐微到显著,真实的东西就是这样不可掩盖!”
10、《礼记》章法谨严,映带生姿,文辞婉转,前后呼应,语言整饬而多变,是“三礼”之“五经”之“十三经”之一。自东汉郑玄作“注”后,《礼记》地位日升,至唐代时尊为“经”,宋代以后,位居“三礼”之首。《礼记》中记载的古代文化史知识及思想学说,对儒家文化传承、当代文化教育和德性教养,及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有重要影响。
11、其次致曲。曲能有诚,诚则形,形则著,著则明,明则动,动则变,变则化;唯天下至诚为能化。
12、故曰:“大器晚成,大音希声。”
13、显露出来就会悠远,悠远就会广博深厚,广博深厚就会高大光明。
14、(译文)人的自然禀赋叫做“性”,顺着本性行事叫做“道”,按照“道”的原则修养叫做“教”。
15、今天下,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
16、“君子之所以中庸,是因为君子随时做到适中,无过无不及;小人之所以违背中庸,是因为小人肆无忌惮,专走极端。”
17、“武王末受命周公成文武之德追王大王王季,上祀先公以天子之礼。斯礼也,达乎诸侯大夫及士庶人父为大夫,子为士,葬以大夫,祭以士;父为士,子为大夫,葬以士,祭以大夫。期之丧达乎大夫;三年之丧,达乎天子;父母之丧,无贵贱,一也。”
18、《诗》曰:“不显惟德,百辟其刑之”是故君于笃恭而天下
19、治理天下能够做好议订礼仪,制订法度,考订文字规范这三件重要的事,也就没有什么大的过失了吧!在上位的人,虽然行为很好,但如果没有验证的活,就不能使人信服,不能使人信服,老百姓就不会听从。在下位的人,虽然行为很好,但由于没有尊贵的地位,也不能使人信服,不能使人信服,老百姓就不会听从。
20、处于上位,不欺侮在下位的人;处于下位,不攀附在上位的人。端正自己而不苛求别人,这样就不会有什么抱怨了。上不抱怨天命,下不抱怨别人。
四、中庸全文及译文 完整版
1、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难,行乎患难。君子无入(3)而不自得焉。
2、仲尼说:“君子中庸,小人违背中庸。君子之所以中庸,是因为君子随时做到适中、恰当;小人之所以违背中庸,是因为小人肆无忌惮,无所顾忌。”
3、 子路问强,子曰:“南方之强与?
4、(注释)(1)尽其性:充分发挥本性。(2)赞:赞助。化育:化生和养育。(3)参天地:与天地并列力三。参,并列。
5、中庸的处世方法,即在遵循社会法治与道德基础之上,在不违反各人根本原则的前提下,像一道润滑剂,把人与人之间因凌角的摩擦而可能产生的矛盾及时化解。其宽广的胸襟和“大智若愚”的智慧,能让人们在莫测的世事沧桑面前处变不惊。
6、“站在适宜的位置上,行先王传下的祭礼,演奏先王时代的音乐,尊敬先王所尊敬的,爱戴先王所爱
7、(译文)郭淮出任关中都督期间。使者征摄甚急,司马懿当时为魏朝大将军(晋朝时追尊为宣帝)。
8、有哪些文言文是说主公是庸主的,说明白一点,并有翻译,好的话我会
9、武王继续着太王、王季、文王未完成的功业,灭掉了殷,取得了天下。周武王这种以下伐上的正义行
10、是以声名洋溢乎中国,施及蛮貊。舟车所至,人力所通,天之所覆,地之所载,日月所照,霜露所队:凡有血气者莫不尊亲。故曰,「配天」。
11、「天下之达道所以行之者曰:君臣也、父子也、夫妇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五者,天下之达道也。知、仁、勇三者,天下之达德也。所以行之者一也。」
12、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13、(读解)子路性情鲁莽,勇武好斗,所以孔子教导他:有体力的强,有精神力量的强,但真正的强不是体力的强,而是精神力量的强。精神力量的强体现为和而不流,柔中有刚;体现为中庸之道;体现为坚持自己的信念不动摇,宁死不改变志向和操守。“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子罕》这就是孔子所推崇的强。“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自有后来人。”这就是孔子所推崇的强。说起来,还是崇高的英雄主义,献身的理想主义。不过,回到《中庸》本章来,孔子在这里所强调的,还是“中立而不倚”的中庸之道,儒学中为高深的道行。
14、所以,君子安居现状来等待天命,小人却铤而走险妄图获得非分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