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茨威格资料114句文案集锦

admin 句子大全 2023-11-19 09:36:29

一、茨威格资料

1、昨日的世界:一个欧洲人的回忆(平装)

2、在记叙三位传主生平的同时,茨威格极其善于心路历程的刻画和性格特征的描写,语言酣畅淋漓,富有气势,是一部不可多得的佳作。

3、 诗篇: 《银弦》 《早年的花冠》《新的旅程》

4、自传卷首,茨威格引用了莎士比亚的一句话“我们命该遇到这样的时代”——但不该是此种结局。当年下半年,反法西斯战场就发生了重大转折。他没能穿过黎明前浓重的黑暗。茨威格去世后,巴西为这位大师举行了国葬,对一个外国人来说,葬礼之盛史无前例。60年前,茨威格躲避不过的、对人类前景的茫茫叩问,至今犹在耳畔。他曾写道:“只有经过光明与黑暗、和平与战争、兴盛与衰败的人,他才算真正生活过。”

5、就现实而言,第一拥有一切,第二什么也不是。

6、人尤其需要激情,这种激情曾经受到理智约束,激情能使心灵之翼自由翱翔,激情产生探听与追踪的癖好。

7、孩子回答说:“我是即将来到的日子。”

8、对他的自杀,评价莫衷一是。在当时有人痛惜,有人愤怒,有人感觉“被背叛了”,有人因此对未来越发迷惘,有人将其解读为懦弱的表现,也有人称赞他的死体现了一种“神秘的伟大”。很多年过去了,围绕茨威格之死,人们的追问从未停歇:是什么让这位广受欢迎的作家走上了绝路?

9、永恒的进步从每一种制度那里所接受的仅仅是合乎需要的部分,而将限制自己的都抛弃掉,就像我们扔掉水果皮一样。

10、斯蒂芬·茨威格(StefanZweig,1881~1942年),奥地利著名作家、小说家、传记作家。擅长写小说、人物传记,也写诗歌戏剧、传记、散文特写和翻译作品。以描摹人性化的内心冲动,比如骄傲,虚荣,妒忌,仇恨,等朴素情感著称,煽情功力十足。作品有《月光小巷》、《看不见的珍藏》、《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象棋的故事》等...

11、1918年,发表文章《信奉失败主义》、小说《桎梏》;一战以奥德失败告终;1919年后长期隐居在萨尔茨堡,埋头写作。

12、1935年,罗曼·罗兰对苏联进行了27天的访问,但他回国将自己的访苏日记秘藏50年后才允许出版,招致后人的诟病。斯大林(左二)、罗兰(左三)与罗兰的第二任妻子玛丽亚(左四)在克里姆林宫的合影

13、同情是把两面有刃的利刀,不会使用的人好别动手。

14、1916年,在莫扎特故居萨尔茨堡购买了房屋;结识女作家弗里德利克·封·温德尼茨;创作了戏剧《耶利米》,第一部反战剧在瑞士首演,取材与《圣经·旧约》中的《耶利米书》。

15、每一种新的认识都可以使年轻人精神振奋,只要一旦受到某种感情的鼓舞,他就可以从中取之不尽,这正是青春的意义。——《心灵的焦灼》

16、1915年,瑞典皇家科学院决定授予罗曼·罗兰当年的诺贝尔文学奖。法国的沙文主义者又群起攻之,甚至给瑞典政府施加压力。所以拖到1916年,瑞典方面才通知罗兰去年获得该奖。罗兰将奖金全数捐给了救济难民的多家组织。他还在瑞士的国际红十字会“战俘通讯处”,义务工作了9个月,登记信件、写信,“天天沉浸在悲痛与哀伤的海洋中”。

17、美国运动员为何因北京冬奥会志愿者的热情而感动落泪

18、张春田|王国维与抒情的“境界”

19、历史好比人生,抱憾的心情无法使业已失去的一瞬重返,绝无仅有的一小时,所贻误的,千载难以赎回。

20、1934年发生维也纳事件,奥地利的法西斯分子要求德、奥合并,遭纳粹驱逐,先后流亡英国、巴西。

二、茨威格资料

1、1939年9月3日英国宣布参战。茨威格和比自己小17岁的女友兼秘书夏洛特·阿尔特曼(“洛特”)加入英国籍。两人侨居英国期间,茨威格是在一边创作《玛丽亚·斯图亚特》一边收集资料的过程中和洛特渐渐走近,发展成恋爱关系的。1939年,茨威格缔结第二段婚姻,之后至死没和洛特分开。

2、从1934年离开祖国奥地利,茨威格就开始在伦敦定居。1940年英国对德宣战后,他去过美国,后来到巴西住下来。茨威格并不像人们预想的那样穷困潦倒。他在物质方面非但从未感觉到匮乏,而且还是受到特殊礼遇的共和国贵宾。他举行的作品朗诵会上,总有万人空巷的盛景;在美洲的演讲旅行,同样深受欢迎;他在朋友的帮助下取得了英国国籍,还拥有巴西的长年签证,并不像一些流亡的犹太人居无定所,备受歧视。

3、在我的心灵还没有清醒地理解这危险之时,我的身体已经拒绝了这猝然的拥抱。我们的本能总比我们清醒的思想更加明白事理。——《心灵的焦灼

4、茨威格的一生,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革命、饥馑、货币贬值、时疫和因遭纳粹驱逐而流亡伴随了他的一生。作为传记之王,茨威格作品中对人性的深刻洞见多少与自己的命运遭际不可分割。他在《玛丽亚·斯图亚特传》写下广为流传的金句“她那时候还太年轻,不知道所有命运赠送的礼物,早已在暗中标好了价格”或可证明这点。他一直渴望用文字来建构一个纪念碑,好让后人知道,曾有这样一个“黄金时代”(一战前的欧洲)的存在,获得奥斯卡佳影片提名、曾经在上海国际电影节上映的电影《布达佩斯大饭店》的灵感,便来自于他的名作《昨日的世界》,导演不仅在片尾字幕直接向作家致敬,还在影片的精神气质上接续了茨威格对那段岁月的怀恋。

5、将无法实现之事付诸实现正是非凡毅力的真正的标志。

6、斯蒂芬·茨威格是奥地利著名作家、小说家、传记作家。擅长写小说、人物传记,也写诗歌戏剧、散文特写和翻译作品。以描摹人性化的内心冲动,比如骄傲、虚荣、妒忌、仇恨等朴素情感著称,煽情功力十足。他的小说多写人的下意识活动和人在激情驱使下的命运遭际。他的作品以人物的性格塑造及心理刻画见长,他比较喜欢某种戏剧性的情节。但他不是企图以情节的曲折、离奇的去吸引读者,而是在生活的平淡中烘托出使人流连忘返的人和事。

7、孟宪实|一部迟到的考古报告——《“楼兰考古调查与发掘报告》后记

8、一个人虽然在同不可战胜的厄运的搏斗中毁灭了自己,但他的心灵却因此变得无比高尚。所有这些在一切时代都是伟大的悲剧。——《伟大的悲剧》

9、王中仪|萧红和她的父亲

10、当看不见的太阳在金色的天空升起,快要倒下来的克利斯朵夫终于到了彼岸。“咱们到了!唉,你多重啊!孩子,你究竟是谁呢?”

11、作者:(奥)斯蒂芬·茨威格著,舒昌善译

12、一个民族,千百万人里面才出一个天才;人世间数百万个闲暇的小时流逝过去,方始出现一个真正的历史性时刻,人类星光璀璨的时辰。

13、1914年7月31日,侨居瑞士的罗兰在一个小镇的火车站上,猝不及防看到一战爆发的公告。他忧心如焚,回旅馆后写下了“战时日记”的第一页:“这是一年中晴朗的一天……在这样温柔的良辰美景中,欧洲各国人民开始互相残杀。”

14、代表作有短篇小说《象棋的故事》、《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长篇小说《心灵的焦灼》,回忆录《昨日的世界》,传记《三大师》和《一个政治性人物的肖像》。

15、1942年,完成自传《昨天的世界》;2月22日同他的第二位夫人伊丽莎白·绿蒂(33岁)在里约热内卢近郊的佩特罗波利斯小镇的寓所内双双服毒自杀。

16、豆瓣1分。三联增订版的《人类的群星闪耀时》,是国内迄今为止的新版本。茨威格从极其不同的时代和地区回顾了若干个这样一些群星闪耀的时刻——它们宛若星辰一般永远散射着清辉,普照着终将消逝的黑夜。

17、巴尔扎克、狄更斯、陀斯妥耶夫斯基斯特凡·茨威格在二十年代相继完成了以《世界建筑师》为总标题的三部传记:《三大师》、《三诗人的生平》和《与魔的博斗》。其中描写三位十九世纪“独特的伟大小说家”巴尔扎克、狄更斯和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三大师》具代表性。在这部作品里,他以“凝炼、浓缩和准确”为原则,怀着炽烈的热情,运用犀利的笔法和浓烈的色彩,为我们塑造了“一个巴尔扎克人物,一个狄斯形象,一个陀思妥耶夫斯基性格”。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这是一部优秀的“小说家的心理学”。

18、曹凌云|九叶诗人唐湜的翻译之旅

19、人生大的幸运在于他年轻时发现了自己的人生使命。

20、他鲜活的文学生命,一直伸向更远的未来

三、茨威格的资料简介

1、1911年,结识弗洛伊德,并一直保持友谊;悲剧《滨海之宅》问世,次年上演;第二本小说集《初次经历—儿童国度里的四篇故事》出版,收录《朦胧夜的故事》、《家庭女教师》、《灼人的秘密》和《夏天的故事》;

2、何振梁|什么是奥林匹克运动的人文精神

3、正月十五|唤醒大地母神早日苏醒,祈求新年的丰收

4、这部小说也让罗兰与第二任妻子结缘。玛丽亚·巴甫洛夫娜原籍是俄国人,母亲是法国人,她在出版社校对俄文版《约翰·克利斯朵夫》清样时,感动不已,立即给罗曼·罗兰写了一封热情洋溢的信。罗兰很快回信了,并赞赏她的诗“饱含火热的岩浆”。两人两地飞鸿整整5年后,1934年,68岁的罗曼·罗兰与玛丽亚结婚。在以后的岁月里,玛丽亚身兼罗兰的助手、秘书,忠实照顾着他的起居。

5、钱腐蚀灵魂就像锈腐蚀铁一样。

6、1933年希特勒上台,茨威格于次年移居英国,同年被纳粹驱逐出故居,开始流亡生活;妻子介绍一位流亡的犹太少女夏洛特·阿尔特曼做秘书;创作出《看不见的收藏》、《日内瓦湖畔的插曲》、《旧书商门德尔》、《巧识新艺》等作品;

7、“我生命的每一秒钟都被我想象中的人物夺走。”克洛蒂尔特勉强接受他搞创作,她只希望丈夫能一举成名,于是再三催促罗兰带着手稿去走访文艺界的人士,请求他们提拔,让罗兰感到屈辱。而且罗兰醉心1789年大革命历史,初创作都是革命题材的戏剧,知音寥寥。直到1898年,他的剧本《阿艾尔特》《群狼》才先后在舞台上映,但文艺界反响平淡。克洛蒂尔特美梦破灭,但罗兰不为所动,两人终于在1901年离婚,分道扬镳。

8、同情有点像吗啡,它起初对于痛苦确是有效的解救和调节的灵药,但如果不知道使用的分量和停止界限,它就会变成可怕的毒物。——《同情的罪

9、一战前夜,茨威格正前往比利时度假,他说什么也不相信战争会爆发,甚至与人打赌“不然就把我吊死在那根夜灯杆子上”。但一战突然而至,各交战国开始掀起了一拨拨民族主义的浪潮。茨威格描述当时情景:“生意人的信封上打着‘愿上帝惩罚英国’的邮戳,社交界的妇女发誓,一辈子再也不说一句法文。莎士比亚被逐出德国剧院,莫扎特和瓦格纳被逐出法国和英国的音乐厅……”他惊讶地目睹社会性的狂热席卷欧洲,甚至当时国内大多数作家也忝列其间,呐喊助威。“萨拉热窝的那一声枪响,刹那之间把我们栖身卜居的安全而充满理性的世界,像一只土制的空罐一样击得粉碎。”

10、罗兰日后追忆童年生活,将其形容为“鼠笼”,惨淡忧郁。不满一岁的他在冬天被粗心的保姆遗忘在房子外面,差点冻死,从此患上了支气管的各种疾病,“细心的读者会发现在我的作品中不经意间就喷发出一些和呼吸有关的表达,如‘窒息’、‘打开窗户’、‘新鲜空气’、‘英雄的气息’等等”。5岁时,小2岁的妹妹不幸夭折,几乎击垮了悲伤的母亲,罗兰也深受死亡阴影的侵扰。病魔频频来袭时,他回忆自己躺在小床上一遍遍哼着:“我不想死……”

11、这个世界上恶劣的坏事并不是由邪恶和残暴所造成,而几乎总是因为软弱而产生的。——《心灵的焦灼》

12、1880年,家里为了他的学业发展,举家搬至巴黎,父亲甚至为此放弃了世袭的公证人职业,当了一名银行小职员。罗兰曾经也是饱受繁重课业困扰的孩子,数理成绩不好,后来改报巴黎高师,因为压力甚大,直到1886年第三次才如愿考上。巴黎高师在法国文化思想界地位崇高,毕业出来,一般是做中学教师;或者写博士论文,当大学教授。

13、原文简介《列夫·托尔斯泰》,是奥地利著名作家茨威格传记作品《三作家》中可以独立成篇的一节。作者用他力透纸背而又妙趣横生的笔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大文豪托尔斯泰的“肖像画”,揭示出托尔斯泰深邃而卓越的精神世界。

14、伊藤滋|《嘉树堂藏善本碑帖丛刊》考从敦煌洞窟到欧洲教堂——解开三只兔子之谜

15、作为一个善于观察并能看透事物本质的人,他肯定缺少一样东西,那就是属于自己的那一份幸福。

16、每一个思想家,一待时机成熟,他的主要思想便不可避免地要寻找出口。其势就像扎刺寻找从化脓的手指上流出去;婴儿从母亲的子宫里寻求分娩;膨胀的果子寻求脱壳而出一样不可阻挡。

17、世间一切伟大壮举总是默默完成的,世间一切智者总是深谋远略。

18、陈尚君|出版三十年后回头看《全唐诗补编》

19、良知对抗暴力:卡斯泰利奥对抗加尔文

20、茨威格去世后,巴西总统下令为这位大师举行国葬。1945年以后,茨威格的作品首先在美国和日本,接着在苏联引起强烈反响,惟独在德语国家似乎为人所遗忘。

四、茨威格是什么

1、一个奇特的现象值得注意,文艺研究中的茨威格和文学作品中的茨威格,似乎形成了一种奇异的反差。文艺研究大多只从流亡文学的角度考虑他的作品,起初将他界定为“追求数量的多产作家”,其实是站不住脚的。因为茨威格是一个精益求精的作家,他说过:“有种艺术叫作舍弃。”他写完1000页的文字,会毫不客气地将800页扔进废纸篓,而只将筛选出的200页保留下来,但他却从不为此抱怨。

2、从某种角度看,对任何作品的解读和阐释都是对作家原著的歪曲和误解,而消除歪曲和误解的可能无疑就是阅读原作本身。

3、一个人命中的大幸运,莫过于在他的人生中途,即在他年富力强时发现了自己人生科学研究的使命。——《到不朽的事业中寻求庇护》

4、1935年,罗曼·罗兰受邀访苏,与通信近20年的高尔基(左一)第一次见面

5、没想到几周后,他得到了托翁长达8页的亲笔回信。托尔斯泰阐述其艺术见解:只有使人们团结的艺术才有价值,只有为自己的信仰能够做出牺牲的艺术家才能得到承认;不是热爱艺术,而是热爱人类,才是一切真正志趣的前提……罗兰获得了极大的心灵震动。茨威格后来评价:“这是罗曼·罗兰全部创作的起源,道德威望的基础。”

6、晁钢令|怎样看“冰墩墩”带来的市场和商机

7、网址:www.xiaoshuguan.cn

8、斯•茨威格(奥地利)(StefanZweig)奥地利的历史学家把十九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作为奥地利二十世纪的开始,随着一个新的世纪的到来,必将是旧的艺术观念、审美情趣和价值标准的嬗变。“青年维也纳”正是文学领域里应运而生的一种新的思潮的代表者,它在世纪之交的文坛上扮演了一个十分重要的角色。这是一个无形但又实际存在的文学团体,有如十九世纪三十年代出现的“青年德意志”一样。他们的目的很简单,就是这样一种愿望:给奥地利一种具有欧洲地位的文学。茨威格的文学意识和艺术情趣就是在这种文化氛围和文学思潮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9、但人们很奇怪,罗兰回国后却未对访苏期间的观感发表任何言论,当年曾引起过种种揣测。直到多年后,他的访苏日记被发现,作家详细记下了见闻,但后却写下:“在自1935年10月1日起的50年期满之前,不能发表这个笔记——无论是全文,还是片段。”

10、茨威格受过很好的教育,他上学的时候,孩子们比拼的不是谁游戏玩的好,讨论的不是动画片如何,而是哪位新诗人的出色作品,倘若有人说出的作家是没听说过,大家会憋足了劲,通宵看完,早上顶着黑眼圈,只为了悠悠说一句,我觉得他某某诗中首句还不错。可见当时的气氛,这也是他为之迷恋的昨日的世界。茨威格敏感,敏感,敏感。

11、情感细腻,同时饱含激情,这种激情在他描述别人的传记中可以看出,在他的小说中也可以看出,他小说的人物往往是有着极浓,极纯感情,他们为情感驱使,不知理性为何物。茨威格对人性很好奇,他在传记中,细致入微的描绘这种观察和分析,什么是人物行为的驱动力,我觉得,他好奇这个,又或者是我学到重要的东西。。他的人物传记并不追求客观,而是充满了各种揣测,他要描述一个人的心灵史,与其是真相,不如说是小说创作。

12、爱是一个人的事情,而爱情是两个人的事情。所以,我爱你,与你无关。

13、1931年,罗曼·罗兰在瑞士的家中接待了来访的甘地(左二)。罗兰曾为甘地写过传记,甘地的“非暴力主义”对他探索社会发展出路的思考影响很大

14、《三大师》2001年10月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发行的图书,作者是斯蒂芬·茨威格。本书以“凝炼、浓缩和准确”为原则,怀着炽烈的热情,运用犀利的笔法和浓烈的色彩,塑造了“一个巴尔扎克人物,一个狄更斯形象,一个陀思妥耶夫斯基性格”。

15、那么是精神的痛苦让他无法忍受?茨威格留下一封短短的绝命书。他首先赞美巴西是个“奇妙的国度”,“如此友善、好客……我对这个国家的热爱与日俱增。”但他继续写道:“与我操同一种语言的世界对我来说也已沉沦,我的精神故乡欧罗巴亦已自我毁灭……一个年逾六旬的人再度从头开始是需要特殊的力量的,而我的力量却因长年无家可归、浪迹天涯而消耗殆尽。所以我认为还不如及时不失尊严地结束我的生命为好。”追溯这字里行间沉重的疲惫,还得从头说起。

16、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欧洲并不是个和平世界,貌似安全的表象下隐藏着动荡不安,战争阴云的笼罩使到处呈现出血腥和混乱。生活在这一时代的欧洲人难免或多或少地承受着环境变异历带来的负面结果:物质的贫乏、环境的压抑与精神的负担。

17、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18、《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是由奥地利作家茨威格创作的中篇小说,是其代表作之一。

19、已预约读者凭身份信息登记入馆。

20、小说:《马来狂人》 《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 《象棋的故事》

五、茨威格介绍

1、向马奈致敬的作品,你认出几幅?

2、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从事反战工作,1934年遭纳粹驱逐,流亡英国和巴西。1942年在巴西自杀。

3、一个循规蹈矩、按部就班的人,是当不了冒险家的;一个审慎的战略家绝不可能得到如此奇妙的机遇。

4、1935年,《玛利亚·斯图亚特》,历史人物传记《鹿特丹人伊拉斯谟的胜利与悲哀》;

5、1934年,茨威格被无故抄家,令他倍觉屈辱。他于当年背井离乡,去了英国。茨威格预感到一战的悲剧又将重演。他这时期创作的历史传记,无论是写伊拉斯谟、富歇,还是加尔文,尽管有失实偏激的一面,但无不是借古喻今,整体上表达了他的观念:一个人文主义者坚持人道主义、反对暴力践踏人性的基本道德立场。但茨威格也暴露了性格方面的弱点。他曾坦承,“我的天性是与英雄气概格格不入的,我在任何危险的情况下的自然态度总是躲避”。茨威格接济过许多流亡者,但拒绝参加任何反对纳粹的政治活动。

6、奥地利国家图书馆,共有740万藏书,是奥地利大的图书馆。它位于维也纳的霍夫堡皇宫,由哈布斯堡王室(公元6世纪—1918年)创立。

7、陆新蕾|上海的宅、村、桥、浜、塘、泾、港、埭、湾、里、圩、舍

8、他与罗曼·罗兰、欧文·斯通并称为西方20世纪杰出的三位传记作家。

9、初中试题库大(stkuda)

10、人变老其实并不意味别的,只意味着不再对往事感到害怕。

11、他是1942年在巴西自杀的,当时正处在二战之中,纳粹对犹太人的屠杀变本加厉,使得他不得不背井离乡。此外纳粹对思想和写作控制也逐渐加强,茨威格的书也被禁止出版。

12、更多资源请加入月刊语文精品资源共享QQ群:257017198

13、沈亚明|悼念陈寅恪长女陈流求

14、茨威格无疑就是其中的典型之这个时代的弃儿,终以自杀抗议屠杀,以此作为与那个世纪后一搏,在充满血腥与罪恶的二十世纪奏出了一曲绝响,留给后人的是永远无法弥补的哀惋。

15、1989年这本约15万字的日记正式出版。罗兰在日记里肯定了苏联建设新社会的成就,也记录了许多他目睹的弊病。红场体育节日大检阅,罗兰看到斯大林就像“罗马皇帝”一样,站在检阅台上欣赏着群众对自己的崇拜。他对此很反感,“对真诚的共产d人来说,这是极其危险的手段,它可能在社会上挑起向一个人顶礼膜拜的不祥的宗教信仰”。罗兰大部分时间住在高尔基位于莫斯科郊外的豪华别墅里,高当时担任苏联作协主席,这是政府专门拨给他使用的,并配有警卫、医生、秘书、厨师等多达四五十人的服务团队,令罗兰十分震惊。

16、http://baike.baidu.com/view/259html?wtp=tt

17、以青春萌发期的儿童视角去观察为情欲所主宰的成人世界,去探索去描绘为情欲所驱使的人的精神世界,这成为他此后作品的一个基调,他把这部小说集称为他“链条小说”初的一部。

18、欢迎原创投稿,打赏归作者!

19、罗兰四面楚歌,还收到过生命威胁。1916年4月,他在日记中写道:“有充分理由使我相信,我迟早将成为暗杀暴行的受害者。”他在“战时日记”中经常全文抄录别人诽谤、污蔑的文章或来信,“彻夜失眠,神经性的发烧,残酷的精神折磨”,甚至几次想过自杀。

20、作品讲述的是一个陌生的女人,在她生命的后时刻,饱蘸着一生的痴情,写下了一封凄婉动人的长信,向一位著名的作家袒露了自己绝望的爱慕之情。小说以一名女子痛苦的经历,写出了爱的深沉与奉献。高尔基评价这篇小说“真是一篇惊人的杰作。”

1、他将眼光投向了自己崇敬的对象,发现“越是深入研究伟大作家们的生活,就越对他们毕生遭受如此众多的不幸感到震惊”。罗兰转而歌颂那些不甘于平庸的天才,在痛苦与患难中奋斗的灵魂,《贝多芬传》《米开朗基罗传》《托尔斯泰传》应运而生,涵盖音乐、美术、文学三大领域的巨人。罗兰形容自己写《贝多芬传》,是唱出了“病愈者的感谢曲”。尽管文学界对其无动于衷,但这本小册子声名不胫而走,销量,成为罗兰的成名作。

2、罗兰的敏感天性中有压抑不住的对艺术的热爱。他受母亲的影响,痴迷音乐,同时如饥似渴地阅读。他十六七岁开始读《哈姆雷特》,“心里泛起强烈的共鸣与回响”,从此“我把好时光给了莎士比亚,我把他整个儿吞下去了。或者,不如说我被他整个儿吞没了”。

3、未来似乎清晰可见,但他始终不曾忘情艺术,在日记中写下:“不创作,毋宁死!”罗兰给自己设计了一个计划:毕业后出来教7年书,为家庭尽责任,但一天也不多教,期间写出一直准备着的《宗教战争史》。然后从30岁开始,生命属于自己,他将创作人生中第一部小说。“如果我做到了,那么我活到35岁,可以死而瞑目了。”

4、茨威格出身富裕犹太家庭,青年时代在维也纳和柏林攻读哲学和文学,日后周游世界,结交罗曼·罗兰和弗洛伊德等人并深受影响。创作诗、小说、戏剧、文论、传记,以传记和小说成就为著称。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从事反战工作,1934年遭纳粹驱逐,流亡英国和巴西。1942年在巴西自杀。

5、作者简介斯蒂芬·茨威格(StefanZweig,1828~1942年),奥地利著名作家、小说家、传记作家。擅长写小说、人物传记,也写诗歌戏剧、散文特写和翻译作品。以描摹人性化的内心冲动,比如骄傲、虚荣、妒忌、仇恨等朴素情感著称,煽情功力十足。作品有《月光小巷》《看不见的珍藏》《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象棋的故事》《伟大的悲剧》《罗曼罗兰》等。他的小说多写人的下意识活动和人在激情驱使下的命运遭际。他的作品以人物的性格塑造及心理刻画见长,他比较喜欢某种戏剧性的情节。但他不是企图以情节的曲折、离奇去吸引读者,而是在生活的平淡中烘托出使人流连忘返的人和事。

6、茨威格爱好收藏名人手稿,经过30多年的积累,他积攒了各时代杰出艺术大师们的手稿,据说有满满一箱。在战火纷飞的动荡年代,这一爱好难以为继,部分珍藏他捐给了维也纳国家图书馆,部分散落或变卖。他投入达30多年的对巴尔扎克的研究,也终没了下文。生活基石被无情地粉碎。他给友人的信中写道:“不管战争的结局如何,我们都不再属于那个世界,我们只不过是幽灵和人们的回忆。”

7、社会性的狂热席卷欧洲,罗曼·罗兰无疑是逆流而上,引起一片哗然。在法国,社会舆论谴责他是卖国贼。“在当时的爱国主义者看来,罗兰的第一个罪行是他公开思考战争的道德问题。‘对祖国是不能争论的。’”一些友人公开表示与他断绝关系。德国人也并不领情,《德意志评论》指责他的和平理念,是“在阴险的中立主义假面具下,包藏着法国对德国精神的危险的攻击”。当时欧洲一批著名的作家、艺术家都在狂热地支持本国政府,德国作家托马斯·曼、霍普特曼;也有如里尔克、霍夫曼斯塔尔这样内心反战,但迫于压力,不敢公开表态。

8、斯蒂芬·茨威格奥地利著名文学家、人物传记作家,以文字华丽、思想性见长,其作品在我国拥有较多的读者。作家本人因不满30年代末和40年代初法西斯势力横行,于1942年自杀。茨威格除了在文学上的成就,其人物传记也独树一帜,具有强烈的人道主义精神,颂扬人类伟大的精神魅力,文字优美流畅,思想性与欣赏性兼备。有描写巴尔扎克、狄更斯、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三大师》、描写荷尔德林、克莱斯特、尼采的《同恶魔的搏斗》、《巴尔扎克传》、》、《人类的群星闪耀时》、《罗曼罗兰》、自传散文《昨日的世界》、《约瑟夫·福歇》、《断头王后》、《玛丽·斯图亚特》、《异端的权利》等。

9、茨威格创作了数量众多、影响深远的人物传记作品,同样奠定了其杰出的传记作家地位,《昨日的世界》更为传记文学树立了一座永恒的丰碑。《昨日的世界》并非只是茨威格的自传和生平,他既描写了亲历的事件、人物,同时还写出了对时代的感受、对世界的看法;写出了时代的氛围和民众的心态。这不由让我想起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白俄罗斯女作家阿列克谢耶维奇,她用与当事人访谈的方式写作纪实文学,这是在向以茨威格为代表的纪实文学表达敬意。纪实文学是历史的明镜,让我们看清过去,并照亮了我们前进的路,使我们得以走得更好,走得更远。

10、茨威格成名甚早。30岁前,他过着衣食无忧的贵族生活,见证着人类文明繁荣的景象。30岁后,他看着自己的国家,在两次世界大战中分裂、消亡,普通人活几辈子都不会遇到的时代动荡,他全遇见了。而他把一生所经历的繁荣和衰败,满怀赤诚和坦率,全部如实记录了下来。

11、张晓凌|上海:中国现代美术教育与新兴艺术的策源地

12、据说,托尔斯泰坟旁高大挺拔的树木,是其小时候和哥哥一起亲手栽种的。当时他的保姆给年幼的托尔斯泰讲了一个古老的传说:亲手种树的地方会成为幸福的所在。托尔斯泰晚年时,想起了那些童年往事,于是饱经忧患的老人决定去世后埋骨在亲手栽种的树木之下。

13、豆瓣1分。本书即是完成于颠沛流离之中。身处黑暗年代的茨威格,借着对鹿特丹的伊拉斯谟,这位“在现实生活中没有很终取得成功而仅仅在道义上保持了自己的正直的人”的刻画,将这位伟大的人文主义者辉煌与悲情的一生,栩栩生动地呈现于读者面前。

14、一个人什么东西都能逃避,惟独逃避不了他自己。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