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为人处世的名言-摘抄146句

admin 句子大全 2023-11-25 11:27:42

道德经为人处世的名言

1、轻听发言,安知非人之谮诉,当忍耐三思;因事相争,安知非我之不是,须平心遭暗想。

2、·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此乃谦下之德也。故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天下莫柔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此乃水柔之德也。故柔之胜刚,弱之胜强,无有入于无间。与世无争,则天下无人能与之争;此乃效法水之德也。水几于道,道无所不在,水无所不利,故圣者随时而行,贤者应事而变,治者无为而治,达者顺天而生。

3、内欲者贪于进修,穷寻真理,自以为无所不知,总是找人争执、辩论,不虚心,不请教,以致烦恼而生。

4、嫁女择佳婿,毋索重聘;娶媳求淑女,毋计厚奁。

5、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6、见富贵而生谗容者,可耻.遇贫穷而作骄态者,贱莫甚。

7、·道者,天地之祖,万物之宗也。其形也虚,其象也无,其性也自然。天地因之而生,日月因之而行,人物因之而成,不以人之好恶而改之,它是天地万物一切变化中永恒不变的。

8、既昏便息,关锁门户,必亲自检点。

9、自然和谐,星辰顺序,天清地宁,风调雨顺,万物繁荣;

10、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11、治人事天,莫若啬。

12、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春秋老子《道德经》白话译文:知道满足而不妄想的人是富有的,努力不懈地去奋斗的人是有志气的。言行不离道之规律中的人能够活得长久。躯体虽死而精神仍然存在于世的人才是真正的长寿。

13、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

14、一种叫外欲,一种叫内欲。

15、勿贪意外之财,勿饮过量之酒。

16、顺于自然,和合阴阳,心清无欲,尽享天年,寿终正寝者,十中有三;

17、人其生虽同,其死则异,其异有三:

18、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19、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20、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於道。

21、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战国孟子《孟子·公孙丑下》白话译文:站在正义方面,会得到人的支持和帮助;违背道义,必定会陷入孤立。帮助支持他的人少到了极点,内外亲属也会背叛他。帮助支持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的人都会归顺他。

22、凡事当留余地,得意不宜再往。

23、俭性清静,清清静静,无妄为之行,顺天应人,合于自然,利益万物,物物受益,俭安能不广。

24、无狎其所居,无厌其所生。夫唯不厌,是以不厌。是以圣人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故去彼取此。

25、道可道,道。名可名,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26、与肩挑贸易,勿占便宜.见贫苦亲邻,须多温恤。

27、国政和谐,上下同心,百官尽职,百工尽技,百姓乐业;

28、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轻死。夫唯无以生为者,是贤于贵生。

29、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

30、自奉必须俭约,宴客切勿留连。

道德经为人处世的名言

31、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32、饮食约而精,园蔬胜珍馐。

33、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34、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

35、读书志在圣贤,为官心存君国。

36、外欲之人,贪于世事,外求华饰欲乐,贪名求利,对名利取之无度,整日奔波于名利之中,以致心中不静,而生烦恼,身心皆疲。

37、人之所畏,不可不畏。

38、希言自然。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

39、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成之熟之;养之覆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40、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41、言有宗,事有君。夫唯无知,是以不我知。

42、为人若此,庶乎近焉。

43、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上德若谷;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大白若辱;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

44、·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45、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46、·衣食本为保命、养命,若有人为求衣食,终日奔波拼命,以致衣食得来,而病疾却至,乃至早亡,却又何苦呢?

47、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

48、毋恃势力而凌逼孤寡,勿贪口腹而恣杀生禽。

49、奴仆勿用俊美,妻妾切忌艳妆。

50、圣人常无心,以百姓心为心。

51、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思寡慾,绝学无忧。

52、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

53、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54、勿营华屋,勿谋良田。

55、听妇言,乖骨肉,岂是丈夫;重资财,薄父母,不成人子。

56、不识阴阳,先天不足,病魔缠身,本可长寿而中途短命而死者,十中有三;

57、因贪欲过重,追逐名利,贪享过度,耗尽阳气,中途夭折者,十中有三。

58、道者性也,乃天地万物,一切生命之先天之本,原始之性。其无形无象,含而不露,空虚无迹,却无所不在、无所不有、无所不为,生育天地,运行日月,长养万物,却从不自彰、自恃。

59、·道德学说的十大特性:虚无,自然,清静,无为,纯粹,素朴,平易,恬淡,柔弱,不争。

60、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道德经为人处世的名言

61、善欲人见,不是真善;恶恐人知,便是大恶。

62、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63、·人生于天地间,乃与天地一体也。天地,自然之物也,人生亦自然之物也。人,之所以生,所以无,所以荣,所以辱,皆自然之理,自然之道也。

64、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65、见色而起淫心,报在妻女;匿怨而用暗箭,祸延子孙。

66、人生于天地之间,生老病死本应顺其自然,不可以倒行逆施,战争无端夺去他人生命,悖逆大道。

67、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动之徐生。

68、狎昵恶少,久必受其累;屈志老成,急则可相依。

69、吉事尚左,凶事尚右。偏将军居左,上将军居右,言以丧礼处之。杀人之众,以悲哀泣之,战胜以丧礼处之。

70、古代名言  爱国  1.以家为家,以乡为乡,以国为国,以天下为天下。——《管子·牧民》  2.临患不忘国,忠也。——《左传·昭公元年》  3.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屈原《离骚》  4.苟利国家,不求富贵。——《礼记·儒行》  5.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曹植《白马篇》  6.烈士之爱国也如家。——葛洪《抱朴子·外篇·广譬》烈士:有抱负.有作为的人。  7.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岳阳楼记》  8.位卑未敢忘忧国。——-陆游《病起书怀》  9.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示儿》  10.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过零丁洋》  11.精忠报国。——《宋史·岳飞列传》  12.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麦孟华《论中国之存亡决定于今日》  明志  13.朝闻道,夕死可矣。——《论语·里仁》  14.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论语·里仁》  15.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论语·秦伯》  16.志不强者智不达。——《墨子·修身》  17.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史记·陈涉世家》  18.志当存高远。——诸葛亮《诫外生书》  19.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诫子书》  20.有志者事竟成。——《后汉书·耿弇列传》  21.志小则易足,易足则无由进。——张载《经学理窟·学大原下》  22.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苏轼《晁错论》  23.有志不在年高,无志空长百岁。——石成金《传家宝·俗谚牧民》  持节  24.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子罕》  25.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论语·子罕》  26.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论语·卫灵公》  27.不降其志,不辱其身。——《论语·微子》  28.富贵不能淫,贫*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滕文公下》  29.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孟子·尽心上》  30.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司马迁《报任安书》  31.不为穷变节,不为*易志。——桓宽《盐铁论·地广》  32.宁可玉碎,不能瓦全。——《北齐书·元景安列传》  33.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李世民《赐萧瑀》  34.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周敦颐《爱莲说》  35.时穷节乃见,一一垂丹青。——文天祥《正气歌》  36.名节重泰山,利欲轻鸿毛。——于谦《无题》  37.粉身碎骨浑不怕,留得清白在人间。——于谦《石灰吟》  38.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南西北风。——郑燮(xiè)《题画·竹石》  自强  39.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乾·象》  40.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老子》第三十三章  41.不怨天,不尤人。——《论语·宪问》  42.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孟子·告子下》  43.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孟子·告子下》  44.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离骚》  45.以修身自强,则名配尧禹。——《荀子·修身》  46.能胜强敌者,先自胜者也。——《商君书·画策》  47.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曹操《龟虽寿》  48.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刘禹锡《酬乐天咏老见示》  49.眼前多少难甘事,自古男儿当自强。——李咸用《送人》  50.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李清照《乌江》  51.百尺竿头,更进一步。——朱熹《答巩仲至》  诚信  52.修辞立其诚。——《周易·乾·文言》言语应该建立在诚信的基础上。  53.不精不诚,不能动人。——《庄子·鱼父》  54.失信不立。——《左传·襄公二十二年》  55.轻诺必寡信。——《老子》第63章轻易向别人承诺的人一定很少讲信用。  56.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论语·学而》  57.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论语·学而》  58.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为政》可:可以立身处世。  59.民无信不立。——《论语·颜渊》  60.言必信,行必果。——《论语·子路》果:果断  61.一诺千金。——《史记·季布栾布列传》  知耻  62.行己有耻。——《论语·子路》用羞耻之心来约束自己的行为。  63.无羞恶之心,非人也。——《孟子·公孙丑上》  64.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孟子·离娄上》人一定是先有自取其辱的行为,别人才会侮辱他。  65.人不可以无耻,无耻之耻,无耻矣。——《孟子·尽心上》:不知羞耻的那种羞耻,才真的是不知羞耻啊!  66.知耻近乎勇。——《礼记·中庸》  67.人必其自爱也,而后人爱诸;人必其自敬也,而后人敬诸。——杨雄《法言·君子》  68.人有耻,则能有所不为。——朱熹《朱子语类》倦十三  69.五刑不如一耻。——吕坤《呻吟语·治道》  70.士皆知有耻,则国家永无耻矣。——龚自珍《明良论二》  改过  71.见善则迁(学习),有过则改。——《周易·益·象》  72.改过不吝。——《尚书·仲虺(huǐ)之诰》  73.与人不求备,检身若不及。——《尚书·伊训》  74.人孰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左传·宣公二年》  75.过而不改,是谓过矣。——《论语·卫灵公》:有了错误而不改正,这便真叫错误了。  76.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旧唐书·魏征列传》  77.言者无罪,闻者足戒。——白居易《与元九书》  78.过而不能知,是不智也;知而不能改,是不勇也。——李觏《易论第九》  79.闻过则喜,知过不讳,改过不惮。——陆九渊《与傅全美》  80.有则改之,无则加勉。——朱熹《四书章句集注·卷一》  81.不贵于无过,而贵于能改过。——王守仁《改过》  82.秦恶闻其过而亡,汉好谋能听而兴。——薛瑄《读书录》卷十  83.改身之过,迁(发扬)身之善,谓之“修身”。——颜元《颜习斋先生言行录》  84.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药苦口利于病。——《增广贤文》  厚仁  85.惟仁者能好人,能恶人。——《论语·里仁》只有仁者才知道怎么爱人,怎么恨人。  86.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论语·八佾(yì)》  87.仁者寿。——《论语·雍也》  88.仁者。——《孟子·梁惠王上》  89.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  90.宽则得众。——《论语·阳货》  91.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上》  92.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孟子·公孙丑上》君子高得德行就是同别人一道行善。  93.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孟子·离娄下》  94.与人善言,暖于布帛;伤人以言,深于矛戟。——《荀子·荣辱》  95.不蔽人之善,不言人之恶。——《战国策·魏策》  96.爱之不以道,适所以害之也。——《资治通鉴》卷九十六爱他的方式如果不正确,恰恰是害了他。  97.以爱己之心爱人,则尽仁。——张载《正蒙·中正》  98.民,吾同胞;物,吾与也。——张载《正蒙·乾称》  贵和  99.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周易·系辞上》  100.亲仁善邻,国之宝也。——《左传·隐公六年》  101.礼之用,和为贵。——《论语·学而》  102.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子路》君子与人和谐相处,却有自己的主见;小人容易苟同别人,却不能与人和平共处。  103.君子和而不流。(流:盲从)——《礼记·中庸》  104.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孟子·梁惠王下》  105.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公孙丑下》  106.千人同心,则得千人力;万人异心,则无一人之用。——《淮南子·兵略训》  107.单者易折,众则难摧。——崔鸿《三十国春秋·西秦录》  108.和以处众,宽以接下,恕以待人,君子人也。——林逋《省心录》  109.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论语·学而》  110.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论语·颜渊》  111.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君子淡以亲,小人甘以绝。(纯洁的友谊不带任何功利色彩,就像水一样清澈透明。)——《庄子·山木》  敦亲  112.哀哀父母,生我劬劳。——《诗经·小雅·蓼莪》  113.事父母,能竭其力。——《论语·学而》  114.父慈而教。——《左传·昭公二十六年》  115.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孝经·天子》  116.孝在于质实,不在于饰貌。——桓宽《盐铁论·孝养》  117.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孟郊《游子吟》  118.夫妇和而后家道成。——《幼学琼林·夫妇》  119.兄弟敦和睦,朋友笃诚信。——陈子昂《座右铭》  120.父不慈则子不孝。——颜之推《颜氏家训·治家》  121.家必自毁,而后人毁之。——《孟子·离娄上》

71、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多,多则惑。

72、天之道,其犹张弓欤?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馀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馀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孰能有馀以奉天下,唯有道者。  2、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民之难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  3、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73、守分安命,顺时听天。

74、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人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盗贼多有。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75、·福祸互化:福祸之事相互倚伏,福可转祸,祸可转福。得福得祸,皆因每个人自己的行为所致,正所谓祸福无门,惟人自召。积善可得福,积恶可得祸,因果之理循环往复,相互转化,并无定律。

76、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

77、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战国孔子《论语·公冶长》白话译文:不以向地位、学问较自己低的人请教为耻,形容谦虚好学。

78、德者,道者用也,二者一也。人合于道者则德,物合于道者则序,反之则为悖为逆,人德物序则天下正,人悖物逆则天下乱,和谐是道德学说的基本法则之一。

79、居家戒争讼,讼则终凶;处世戒多言,言多必失。

80、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81、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

82、三姑六婆,实淫盗之媒.婢美妾娇,非闺房之福。

83、施惠勿念,受恩莫忘。

84、宜未雨而绸缪,毋临渴而掘井。

85、老子的治家之道是确立正确的家风,不耍花招,不动计谋,不搞伪装,不搞出其不意,治家要充满爱心,循序渐进,正正派派,端端正正,实实在在,光明正大。

86、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若使民常畏死,而为奇者,吾得执而杀之,孰敢?

87、·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君命不可违,天命更不可违,兵者杀人之器,不得已而用之,不可以胜为快,战争一起,尸横遍野,民不聊生,应以悲泣之心处之。

88、居身务期质朴,教子要有义方。

89、人身和谐,阴阳平衡,百脉畅通,身康体健,心旷神怡,颐养天年。

90、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道德经为人处世的名言

91、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92、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

93、慈性自然,以仁慈之心善待天下万事万物,以己之慈,感化万物,万物受感,自亦归慈。若天下人皆慈,百姓自安,国家自治,慈焉能不勇。

94、“以正治家”,治国也好,治家也罢,要有正气,一定要弘扬正气,坚持正义。即用正规、正常、正直之道治理国家,治理家庭,确立、维系家庭的正确秩序。

95、·人为什么会死呢?

96、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能长。

97、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民之难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

98、祸莫大于轻敌,轻敌几丧吾宝。故抗兵相若,哀者胜矣。

99、·行善之人善源于自然,欲求回报的善非真善。

100、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101、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102、将欲歙之,必故张之;将欲弱之,必故强之;将欲废之,必故兴之;将欲取之,必故与之。是谓微明。

103、民之从事,常於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104、人类和谐,天下太平,社会稳固,刀枪入库,马放南山;

105、乖僻自是,悔误必多;颓惰自甘,家道难成。

106、天下万物生於有,有生於无。

107、静胜躁,寒胜热。清静为天下正。

108、·道是隐形的,德是显现的,德不能离道,道更不能离德,无德不能现道。道为体,德为用,即所谓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109、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战国孔子《论语·颜渊》白话译文:自己不希望他人对待自己的言行,自己也不要以那种言行对待他人。

110、器具质而洁,瓦缶胜金玉。

111、祸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112、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113、天之道,其犹张弓欤?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馀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馀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孰能有馀以奉天下,唯有道者。

114、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道德经》第九章

115、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116、夫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117、·人的欲望有两种:

118、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119、刻薄成家,理无久享;伦常乖舛,立见消亡。

120、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道德经为人处世的名言

121、·何为道德?

122、人有喜庆,不可生妒忌心;人有祸患,不可生喜幸心。

123、家庭和谐,六亲和睦,夫妇和顺,家道昌盛,乐享天伦;

124、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125、祖宗虽远,祭祀不可不诚;子孙虽愚,经书不可不读。

126、不敢为天下先,谦卑处下,无智无欲,与物无争,不炫己长,置身于后,不为人先,此为水性,此性虽不为器用,而无器能与之争,此不争之器,无器能比。

127、·如何能做到去欲还本,合于道德呢?

128、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

129、·天下之祸莫甚于私欲,天下之患莫大于相争,衣食起居,人之性也,然过之则为欲也,庶民争利,大夫争权,诸侯争地,皆私欲所致,天下焉能不乱。

130、家门和顺,虽饔飧不继,亦有余欢;国课早完,即囊橐无余,自得至乐。

131、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此两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恶,孰知其故?

132、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133、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

134、·道有三宝,若能执道之三宝,大道不难修矣。道之三宝,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夫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

135、道的这些特征,反应在人的行为上叫做德。

136、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道德经》第六十六章

137、天地造化万物众生,虽生生不息,循环不止,其不外乎一阴一阳之道,人得阳而生,阳尽而死,循环往复,周而复始,此乃天地自然之道,无人能逆。

138、凡此两种有贪欲之人,必身心逐于外物,忧苦藏于自心,迷失本性,损伤自己的精气神,以致苦不堪言。

139、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春秋老子《道德经》白话译文:能够了解他人的人是有智慧的,能够了解自己的人是高明的。能够战胜他人的人是有力量的,能够战胜自我的人是真正的强者。

140、·治世者,应涤除妄欲,消除妄为,积蓄精力,上下合一,贵贱不分,民心自服,不生争端,天下安泰,君民同心,遵道贵德,这样则无所不治,无所不化。以此为治,则江山永固,千秋万代。

141、·为何有的人死得早,有的人死得晚呢?

142、首先对万事万物不可过于执著,执著之者难明道德,执著之人,必生妄心,妄心一起,妄欲即生,贪心妄想随即而至,当他的贪欲得不到满足之时,必会心生烦恼。所以,人应该忘却执著之心,万事不可强求,妄求,不为外物所扰,顺应自然而为。保持一颗平常心、清净心,如此即可与道合真,与德合本。

143、兄弟叔侄,须多分润寡;长幼内外,宜法属辞严。

144、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

145、知不知,尚矣;不知知,病也。圣人不病,以其病玻夫唯病病,是以不玻

146、人之行事,守此三性(慈性、俭性、不敢为天下先),执此三宝,事无不成,道无不就;若舍此三宝,贪心必生,争强好胜,争权夺利,争先恐后,仁慈皆无,如此相争,与道远矣,身虽不死,神实已亡。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