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家书经典语录(1)
1、优秀的思想和行动从不会产生坏的结果,卑劣的思想与行动也绝不会产生好的结果。
2、全书包含首卷一卷,奏稿三十卷,书札三十三卷,十八家诗抄二十八卷,经史百家杂抄二十六卷,批牍六卷,文集四卷,诗集四卷,鸣原堂论文两卷,经史百家简编两卷,求阙斋读书录十卷,求阙斋日记类钞两卷,年谱十卷等。
3、父亲大人万福金安,自闰三月十四日,在都门拜送父亲,嗣后共接家信五封。五月十五日,父亲到长沙发信,内有四弟信,六弟文章五首。谨悉祖父母大人康强,家中老幼平安,诸弟读书发奋,并喜父亲出京,一路顺畅,自京至省,仅三十余日,真极神速。
4、这是晚清一代中兴名臣曾国藩流传广泛的书信作品,集结了曾国藩在清道光二十年至同治十年前后撰写的致祖父母、父母、叔父母、诸弟、妻子及儿辈的家信,小到家庭生计,大到治国带兵,涵盖修身、为官、处世、教子、养生等方方面面。
5、(4)无实而享大名者必有奇祸。
6、萧辛五先生那里寄信,不知可靠不?龙翰臣父子,已在十一月初一日到了。布疋、线索,都已照单子收到,只是茶叶还在黄恕皆那里。恕皆有信给我,本月可以到。儿媳妇和孙儿和孙女都平安,其余的详细写在给弟弟的信中,谨此禀告。(道光二十二年一月二十六日)
7、欲去骄字,不轻非笑人;欲去惰字,不晏起。
8、忠实处事,忠诚为人;忠孝持家,忠心敬人。
9、既讲原则,也讲艺术;举止留心,内方外圆。
10、曾国藩家训经典语录50条
11、黎明即起,醒后勿粘恋。——曾国藩
12、点评:曾国藩很清醒,他意识到自己门第太甚,怕孩子们骄奢淫逸,所以用勤俭谦三个字教育孩子。曾国藩在信中多次苦口婆心地说:“天下官宦之家,多只一代享用便尽,其子孙始而骄佚,继而流荡,终而沟壑,能庆延一二代者鲜矣。”
13、(2)为人不可过于聪明。
14、此书分诗体,各体中按入选诗人时代先後编次。书前无序例﹐但选录标准以及选者旨趣﹐书中体现得很明显。
15、推心置腹,言而有信;精诚所至,始终如一。
16、勤字功夫,第一贵早起,第二贵有恒;凡将相无种,圣贤豪杰无种,只要人肯立志,都可以做得到的。
17、轻财足以聚人,侓己足以服人,量宽足以得人,身先足以率人。——曾国藩
18、父母亲大人万福金安。十月廿奉到手谕,敬悉一切。郑小珊处,小隙①已解。男人前于过失,每自忽略,自十月以来,念念改过,虽小必惩,其详具载示弟书中。
19、花言巧语取悦人,只是扰乱了自己。
20、读书如譬若掘井,掘数十井而不及泉,不如掘一井而见泉。——《曾国藩家书》
曾国藩家书经典语录(2)
1、①负薪:背柴,相传汉代朱买臣背着柴草时还刻苦读书。牧豕:放猪。
2、行事不可任心,说话不可任口——曾国藩
3、曾国藩一生奉行程朱理学,但对于程朱之学并未盲目崇拜,事实上,他对于宋明儒学其他支派的思想亦多所汲取。宋明理学实际上分为气学、理学和心学三个学术派别。
4、读经史好的方法,是在于能够设身处地。没看到一处的时候,就如同我们是当事人,应酬谈笑都在其中。
5、君子之立志也,有民胞物与之量,有内圣外王之业,而后不忝于父母之所生,不愧为天地之完人。——曾国藩《曾国藩家书》
6、儿子等在京城,自己知道谨慎从事。堂上各位老人,不必挂念。家里的事,兰姐去年生育,是男是女?楚善的事怎样成全?儿子希望大人告诉一下。儿子谨禀,即请母亲大人万福金安。(道光二十一年五月十八日)
7、命中无财,但能发财的人
8、君子但尽人事,不计天命,而天命即在人事之中。
9、在这种情形下,曾国藩对心学表现出了宽容的学术姿态。对于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之学术争辩,他认为对于两家之争应取其同,避其异,扬其长,兼收并蓄,扬长避短,推进儒学的发展。
10、以爱妻子之心事亲,则无往而不孝。以责人之心责己,则寡过。以恕己之心恕人,则全交。——曾国藩
11、《经史百家杂钞》(清)曾国藩著
12、天分不高不低,现已读四十天,读至"自修齐至平治“矣。因其年太小,故不加严,已读者字皆能认。
13、农工商,劳力以求食者也;士,劳心以求食者也。故或食禄于朝,或教授于乡,或为传食之客,或为入幕之宾。皆须计其所业,足以得食而无愧。
14、《曾国藩家书》是曾国藩为官鼎盛时期写给家里人的信的辑录,从中可看出曾国藩功高而不震主的秘密。
15、主要讲的是通过对家庭成员的八本三致祥教育,曾家培养出了一代又一代的好儿女,尽管是侯门大族,100多年来未见有纨绔子弟,这不能不说是曾国藩教育思想的成功。
16、家中读书事,弟宜常常留心,如甲五科三等,皆须读书,不失大家子弟风范,不可太疏忽也
17、来稿请投:shiwenxuexi@1com
18、今天空谈一些治国之术,还不如去考察外在的名声和实际情况。今天所研究学术的方法,还不如去挑选脚踏实地做事的人士。
19、(看一个家族的兴败,看三个地方)第子孙睡到几点,假如睡到太阳都已经升得很高的时候才起来,那代表这个家族会慢慢懈怠下来;第看子孙有没有做家务,因为勤劳、劳动的习惯影响一个人一辈子;第看后代子孙有没有在读圣贤的经典,“人不学,不知义,不知道”。——曾国藩
20、自从九弟离京城后,我没有一天不忧虑,深怕道路变故多端;旦以预料。等读了来信(果然不出我之所料,千辛万苦,才得到达,幸运!真是幸运!与郑同行不足以依靠,我早知道了,郁滋堂这样好,我实在感激不尽。在长沙时,没有提到彭山屺,为什么?、四弟来信写得很详细,他发奋自励的志向,流露在字里行问。但一定要出外找学堂,这是什么意思?不过说家塾学堂离家里太近,容易耽搁,不如外出安静。然而出外从师,自然没有耽搁。如果是出外教书,那耽搁起来,比在家塾里还厉害。
曾国藩家书经典语录(3)
1、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观海,如井蛙之窥天,皆无见识也。有恒,则断无不成之事。此三者缺一不可。——曾国藩《曾国藩家书》
2、戒傲戒惰,保家之道也。
3、开口议人短长是人生大忌
4、世间事有一半是有所激有所逼而成的。——曾国藩
5、年过不为少矣,若再扶墙摩壁,役役于截搭小题之中,将来时过而业不精,必有悔恨于失计者,不可不早图也。
6、傲人不如者必浅人,疑人不肖者必小人。
7、限人以课程,往往强人以所难,苟其不愿,虽日日遵照限程,亦复无益,故近来教弟,但专一字耳!
8、洞察势情,识破天机;深识远略,出奇善变。
9、一个喜欢读书的人,品格不会坏到哪去;一个品格好的人,一生的运气不会差到哪去。
10、多躁者必无沉毅之识,多畏者必无卓越之见,多欲者必无慷慨之节,多言者必无质实之心,多勇者必无文学之雅。
11、曾国藩在家书中不只一次反思自己的不专,他告诫子侄,一书不尽,不读他书。从他的家书中我们可以总结出来:专注就是力量。
12、不过,曾国藩同时认为,虽太和絪緼之气流行不止,天地万物初所得之气“均耳”,但人与物、圣人与常人实所禀有之气并不相同。就人与物相对而言,人得气之全,物却仅得气之偏;
13、甲三在三月下旬已能行走,不要别人扶持,还不能说话,没有乳吃,每天一顿粥两顿饭,家妇身体也好,已有生男的喜兆,婢女仆从都与原来一样。
14、富贵气太重,亦非佳象耳。
15、曾国藩家书经典语录如下:以能立能达为体,以不怨不尤为用。凶德致败者约有二端:曰长傲,曰多言。道听途说,聪明的人嘲笑你,无知的人为之惊骇。惊骇之人也终会弄明白,会说你实际上在欺骗他。嘲笑你的人看不起你,你再发誓他们也会怀疑你。择交是第一要事,须择志趣远大者。为学譬如熬肉,先须用猛火煮,然后用慢火温。凡人做一事,便须全副精神注在此一事,首尾不懈,不可见异思迁,做这样,想那样,坐这山,望那山。人而无恒,终身一无所成。一饭尚铭恩,况曾保抱提携,只少怀胎十月,千金难报德,即论人情物理,也当泣血三年!用功譬若掘井,与其多掘数井而皆不及泉,何若老守一井,力求及泉而用之不竭乎。
16、书中的许多话语虽以劝诫为主,但读来却无艰涩枯燥之感,反而觉得生动平实,将本来会令人觉得比较高深的哲理融入日常生活中,使人容易为其所感染而产生共鸣。它与明人洪应明的《菜根谭》、《小窗幽记》一起被后世并称为“处世三大奇书”。
17、为人子者,若使父母见得我好些,谓诸兄弟俱不及我,我便是不孝;若使族党称道我好些,谓诸兄弟俱不如我,这便是不悌。何也?盖使父母心中有贤愚之分,使族党口中有贤愚之分,则必其平日有讨好意思,暗用机计,使其自己得好名声,而使其兄弟得坏名声,必其后日之嫌隙由此而生也。
18、今年新进士龙翰臣得了状元,是前任湘乡知县见田年怕的世兄,同乡六个,得了四个庶常、两个知县。复试单已经在闰三月十六日寄回,现又寄呈殿试朝考的全单。
19、意思是:学会勤俭过日子,富的时候不骄傲,贫的时候不气馁,由俭来打理自己的生活。
20、天下断无易处之境遇,人间哪有空闲的光阴?不为圣贤,便为禽兽;莫问收获,但问耕耘。凡文有气则有势,有识则有度,有情则有韵,有趣则有味。君子大过人处,只是虚心。一经焦躁,则心绪少佳,办事必不能妥善。君子欲有所树立,必自不妄求人知始。坚其志,苦其心,勤其力,事无大小,必有所成。心常用则活,不用则窒,如泉在地,不凿汲则不得甘醴,如玉在璞,不切磋则不成令器。耐冷耐苦,耐劳耐闲。不苦撑,不咬牙,终无安枕之日。
曾国藩家书经典语录(4)
1、莫大之祸,起于须臾之不忍,不可不谨。
2、意思是:将利益与他人共享,他人心存感激,就不会背叛你,所以说“轻财足以聚人”。律己甚严,使他人心生敬意,自然就肯服从你了。欲得人才而善用之,首先要有容人的雅量。凡事带头去做,才足以领导他人。
3、求业之精,别无他法,曰专而已。谚曰:“艺多不养身”,谓不专也。吾掘井多而无泉可饮,不专之咎也。
4、今年新进士龙翰臣得状元,系前任湘乡知县见田年伯之世兄,同乡六人,得四庶常,两知县,复试单已于闰三月十六日付回。兹又付呈殿试朝考全单。
5、凡专一业之人,必有心得,亦必有疑义。诸弟有心得,可以告我人赏之;有疑义,可以问我共析之。且书信既详,则四千里外之兄弟,不啻晤言一室,乐何如乎?
6、①久利之事勿为,众争之地勿往;②勿以小恶弃人大美,勿以小怨忘人大恩;③说人之短乃护己之短,夸己之长乃忌人之长;④利可共而不可独,谋可寡而不可众;⑤天下古今之庸人,皆以一惰字致败,天下古今之才人,皆以一傲字致败;⑥凡成大事,以识为主,以才为辅,人谋居半,天意居半。——曾国藩
7、居高位者,以知人晓事二者为职——曾国藩
8、人苟能自立志,则圣贤毫杰,何事不可为?何必借助于人?我欲仁,斯仁至矣。我欲为孔孟,则日夜孜孜,惟孔孟之是学,人谁得而御我哉?若自己不立志,则虽日与尧舜禹汤同住,亦彼自彼,我自我矣,何与于我哉?
9、轻财足以聚人,侓己足以服人,量宽足以得人,身先足以率人。
10、今日而言治术,则莫若综核名实;今日而言学术,则莫若取笃实践履之士。
11、唯天下之至诚能胜天下之至伪;唯天下之至拙能胜天下之至巧。——曾国藩《曾国藩家书》
12、胸怀广大,须从平淡二字用功。
13、凡畏人不敢妄议论者,谨慎者也。凡好讥评人短者,骄傲者也。谚云:“富家子弟多骄,贵家子弟多傲。”非必锦衣玉食,动手打人,而后谓之骄傲也。但使志得意满,毫无畏忌,开口议人短长,即是极骄傲耳。
14、食之得不得,究通由天作主,予夺由人作主,业之精不精由我作主,然吾未见业果精而终不得食者也,农果力耕,虽有饥馑必有丰年;商果积货,虽有雍滞必有通时;士果能精于业,安见其终不得科名哉?即终不得科名,又岂无他途可以求食者哉?然则特患业之来精耳!
15、君子能扶人之危,周人之急,固是美事,能不自夸,则善矣。
16、因循二事,误尽一生。鼓舞精神,方破此弊。
17、《论语·宪问》记载孔子感叹: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孔子周游列国,四处碰壁,若丧家之犬,但他始终没有抱怨过。不怨天,不由人,而知修身立德,完善自我。
18、霹雳手段,方先菩萨心肠。
19、危急之际,莫靠他人,专靠自己,乃是稳着。
20、轻财足以聚人,律己足以服人,量宽足以得人,身先足以率人。
曾国藩家书经典语录(5)
1、三乐:勤劳而且憩息,一乐也;至淡以消嫉妒之心,二乐也;读书声出金石,三乐也。曾国藩家书经典语录2好便宜不可与共财,狐疑者不可与共事。
2、②致奇:这时指命运不好,遇事不利。
3、一件事,就算再美好,一旦没有结果,就不要再纠缠,久了你会累;一件物,就算再留念,如果你留不住,就要适时放手,久了你会心碎。有时,放弃是另一种坚持,你错失了夏花绚烂,必将会走进秋叶静羌。
4、曾国藩,大名鼎鼎,他的这本《曾国藩家书》相信很多大学生朋友都拜读过,这本书收录了曾氏从年轻到去世前的一百多篇比较有代表性的家书,书信内容包罗万象,有治军、从政、修身、持家、处世、理财、交友、用人等等。从这些书信中,我们也可以了解曾氏一生的行为和思想,也能从中感受到清朝末年的政治风云变幻。曾国藩树大招风功高盖主,封建王朝随时都可能上演“狡兔死,走狗烹”的戏码,所以尽管曾国藩身居高位大权在握,表面风光,但他的内心却是如露薄冰,好像临渊而站,随时可能万劫不复。
5、 曾国藩曾说:“天下之至拙,能胜天下之至巧。”
6、⑤贽:拜见师长时所持的礼物。
7、百端拂逆之时,只有逆来顺受之法。
8、弟此时用功,不求太猛,但求有恒
9、从中国传统文化的大视角来考察曾氏的思想,分析曾氏有哪些方面对今人仍有启益价值和借鉴价值,是《评点》作者用力多的部分。比如作者将会细致地分析曾氏有关求缺的思想、惜福的思想、不留钱财给子孙的思想等等。
10、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11、是曾国藩体察入微、洞悉人心的心法要诀,它因具有极强的实用性、启迪性和借鉴性而受到各界人士的重视和喜爱。
12、本册文章有小说、寓言、檄文、传记、书信、日记等,涉及经学、史学、社会学、地缘政治学。集部选罗贯中《三国演义》刘备劝诸葛亮出山、匡扶汉室一段。经部选有《论语》中孔子关于学习的语录。史部则选有司马迁《史记》萧何追韩信的经典故事。副课文主要选《曾国藩家书》《庸闲斋笔记》的作品,都是一些有趣的故事,可读性很强。
13、口腹不节,致疾之因;念虑不正,杀身之本。
14、出自《曾国藩文集·书信》。(译文)不是在道义上可以得到的,就不可以轻易接受。
15、无功之赏,无力之礼,不可不察也!
16、十月二十一日,接到九弟在长沙所发的信里面有路上日记六页,外药子一包。二十二日接到九月初二日家信,欣悉一切聊以自我慰。
17、实事求是,精益求精,差之毫厘,失之千里。
18、黎明即起,醒后勿粘恋。
19、家败离不得个奢字,人败离不得个逸字,讨人嫌离不得个骄字。——曾国藩
20、凡事留余地,雅量能容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