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孔子语录(文案100句)

admin 伤感的语录 2023-08-03 07:11:22

孔子语录(篇一)

1、《关睢》,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摘孔子《论语》(《关睢》这首诗,快乐而不过分,哀婉而不伤恸。)

2、(人的性情本来是近似的,只是由于环境习俗的熏陶,便相距得远了。)

3、邦有道,危言危行;邦无道,危行言孙。——孔子《论语》

4、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摘孔子《论语》(对天资在中等程度以上的人,可以和他谈论高深的学问;而对于中等以下天资的人,则不可以和他谈论高深的学问。)

5、·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6、·至言去言,至为无为。

7、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摘孔子《论语》(政就是正的意思。如果你能带头走正道,谁还敢不行正道呢?)

8、子张学干禄。子曰: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见《论语为政》)。

9、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摘孔子《论语》

10、春秋·孔子《孔子语录》原文:

11、不迁怒,不贰过——孔子名言

12、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摘孔子《论语》(有人说:“如果用恩德来回报别人对自己的怨仇,行不行呢?”孔子说:“这样的话,你将用什么来报答别人对你的恩德呢?不如以公正对待怨仇,以恩德报答恩德。”)

13、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14、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摘孔子《中庸》(广泛地学习,详尽地探究,慎重地思考,清楚地辨别,忠实地执行。)

15、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16、当然,由于贵族集团仍然是当时社会的统治势力,孔子的这种政治理想注定在现实社会中无法顺利实现。他在鲁国进行这方面的尝试失败之后,便开始周游列国,希望有一个能实行他的主张,但终其一生,他的这一愿望都没有实现。

17、·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出处)《论语·雍也篇第六》(译文)中庸作为一种道德,该是高的了吧!

18、齐一变至於鲁,鲁一变至於道

19、往昔不可谏,来者犹可追。——摘孔子《论语》(过去了的再也不能挽救,未来的还是可能补回。)

20、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孔子名句

孔子语录(篇二)

1、译文孔子说:不在那个位置上,就不要想那个位置上的事。

2、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輗,小车无杌,其何以行之哉?

3、子华出使到齐国去,冉有代他为母亲请求小米。

4、(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承认不知道,这才是求知的正确态度。)

5、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6、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摘孔子《论语》(鸟快要死的时候,叫声是悲切的,人快要死的时候,说话是善良的。)

7、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8、译文孔子说:“不到他苦思冥想时,不去启发;不到欲说无语时,不去开导。不能举一例能理解三个类似的问题,就不要再重复教他了。”

9、译文:华夏以外的人不得图谋中原,夷人不得触犯盟会,武力不能逼迫友好。

10、子曰:可与共学,未可与适道;可与适道,未可与立;可与立,未可与权。

11、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

12、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13、翻译:孔子说:“古时候的人言论不肯轻易出口,是因为他们认为单单说得出而自身做不到是可耻的。”

14、译文:聪明的人喜欢水,仁德的人喜欢山。聪明的人好动,仁德的人恬静。聪明的人快乐,仁德的人长寿。

15、·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出处)《论语·子罕第九》(译文)有智慧的人不会迷惑,有仁德的人不会忧愁,勇敢的人不会畏惧。

16、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17、·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出处)《论语·里仁篇第四》(译文)父母在世,不远离家乡。如果不得已要出远门,也必须有安顿父母的方法。

18、子夏曰:“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

19、·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出处)《论语·里仁篇第四》(译文)事奉父母,如果父母有不对的地方,要委婉地劝说他们。如果父母心里不愿听劝谏,还是要对他们恭恭敬敬,并不违抗,替他们操劳而不怨恨。

20、·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出处)《中庸》(译文)道不离开人而存在。如果有人离开人去修道,那他修的就不是道了。

孔子语录(篇三)

1、孔子说:谁能不通过房门而能从屋中出来呢?

2、孔子说:"几个人同行(在一起),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我要选择他们的长处来学习,看到自己有他们那些短处就要改正。"

3、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4、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摘孔子《论语》(君子以言论超过行动为耻辱。)

5、易之为书也,广大悉备: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兼三才而两之,故六。六者非它也,三才之道也。——孔子语录

6、居下而无忧者,则思不远,处身而常逸者,则志不广。

7、·执德不弘,信道不笃,焉能为有,焉能为亡。

8、译文:如果执政者自身行为正派,那么即使不发命令老百姓也会自觉行动;如果执政者自身行为不正,那么即使发命令老百姓也不会听从。

9、·不患贫而患不均,不患寡而患不安。(出处)《论语·季氏篇第十六》(译文)不怕贫穷,而怕财富不均;不怕人口少,而怕不安定。·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10、天下国家都是可以平定治理的,高官厚禄都是可以推辞的,刀剑摒弃也是可以踩,到是要完全做到中庸的境界,是十分困难的。

11、译文:君子庄重又谨慎,而不与别人争执,虽然合群而不结党营私。

12、点上方“唐诗宋词朗读者”,再点击“关注”。

13、『11』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於父之道,可谓孝矣。

14、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15、子曰: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16、居上不宽,为礼不敬,临丧不哀,吾何以观之哉!——孔子语录

17、(过去了的再也不能挽救,未来的还是可能补回。)

18、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于予与何诛?”

19、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公治长》解释:子贡问道:“孔文子为什么被谥为?文?呢?”孔子说:“他聪明好学,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不以为耻,所以被谥为?文?。”

20、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论语泰伯》)

孔子语录(篇四)

1、·圣则丘何敢,然则丘博学多识者也。(出处)《列子·仲尼第四》(译文)我哪敢当圣人,我不过是学问广博知识丰富就是了。

2、孔子说:“几个人一起走,其中必定有可以做我老师的人,学习他的优点,如果自己也有他们的缺点就加以改正。”

3、『5』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4、《论语》中强调复习的重要性的句子是: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5、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摘孔子《论语》

6、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7、·未能事人,焉能事鬼?(出处)《论语·先进篇第十一》(译文)人都没能侍奉好,还谈什么事奉鬼呢?

8、译文孔子说:知道学习的人不如喜欢学习的人,喜欢学习的人不如以学习为快乐的人。

9、孔子对之进行了自己的思考。他把天看作人的精神力量的外化形式。他认为天是他的理解者,但他并不指望天给自己带来什么,说: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论语宪问》)不过,当他遇到危险的时候,他从天那里寻找信念的力量。

10、同年六月,齐国陈恒弑齐简公,孔子斋戒沐浴三天,孔子见鲁哀公,请求鲁国出兵讨伐陈恒,没有得到支持。孔子又向季孙请求出兵,结果遭到拒绝。

11、(一个工匠想做好他的工作,一定要先有锋利的工具。)

12、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13、译文:不是你应该祭的鬼神,你却去祭它,这就是谄媚见到应该挺身而出的事情,却袖手旁观,就是怯懦。

14、孔子会见南子,子路不高兴。孔子对天发誓说:如果我有不对的行为,请天厌弃我!请天厌弃我!

15、巧言令色,鲜矣仁!

16、养自己,并且使天下趋于礼义。这样,即使在千里之外,也会象兄弟一样。如果只说不做,或者行为不机敏,又不依据礼义待人,即使是住在对门恐怕也行不通。”

17、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

18、文中告诉我们不但要吸人之长处,还要鉴人之短告诫自己的句子是: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19、注:有家庭经济困难者,又认同学堂教育理念的,与学堂沟通费用问题。

20、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孔子语录(篇五)

1、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摘孔子《论语》(如果经常温习已经学过的知识,便能不断产生新的体会和收获,这种方法可以说就是我们的老师了。)

2、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名言

3、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4、·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出处)《论语·宪问篇第十四》(译文)仁德的人一定勇敢,勇敢的人不一定有仁德。

5、『13』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6、不教而杀谓之虐;不戒视成谓之暴;慢令致期谓之贼;犹之与人也,出纳之吝谓之有司。——孔子语录

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8、译文孔子说:君子团结而不互相勾结,小人互相勾结而不团结。

9、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既来之,则安之。——摘孔子《论语》(不必担忧财富不多,只须担忧财富不平均,不必担忧人口稀少,只须担忧境内不安宁。……既来了,要使他们安家乐业。)

10、(死和生听凭命运的安排,富与贵在于上天的决定。君子只要尽心尽力而没有过失,对人恭敬而合乎礼法,那么四海之内的人都如兄弟一般了。)

11、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论语》

12、译文:君子可以与他周围保持和谐融洽的氛围,但他对待任何事情都该有自己的独立见解,而不是人云亦云,盲目附和;小人则没有自己独立的见解,虽然常和他人保持一致,但实际并不讲求真正的和谐贯通。

13、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

14、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摘孔子《论语》(对任何事物,仅仅了解它的人不如深深喜爱它的人,深深喜爱它的人又不如乐此不疲的人。)

15、他的学生伯牛德行很高,却得了恶疾。孔子握着他的手说:亡之,命也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论语雍也》)鲁国贵族公伯寮干扰孔子学生子路在鲁国推行改革,孔子说:道之将行也与?命也。道之将废也与?命也。

16、·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出处)《论语·卫灵公第十五》(译文)住在一个国家,要侍奉大夫中有才能的人,结交士人中有仁德的人。

17、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18、意思:自己不能做的事,不要强加给别人。

19、 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

20、鲁定公十二年(公元前498年),孔子为削弱三桓(季孙氏、叔孙氏、孟孙氏三家世卿,因为是鲁桓公的三个儿子的后代,故称三桓。

分享: